读书如品茶

2013-04-29 00:44朱晓蓉
广东教育·综合 2013年9期
关键词:月光曲品茶月球

朱晓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阅读教学的实践主要是读。因此,我们提出了“以读为本”的理念。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小壁虎借尾巴》的:1.复习:读读第一、二自然段,回忆已学内容。2.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汇报。3.学习这段。①老师范读,学生画画——小鱼怎样游的句子,并读读这些句子。②比比读读: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你的尾巴借给我。③找找读读:小鱼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④演演读读:找小伙伴分角色表演读。4.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①读读议议:小壁虎是怎样向黄牛、燕子借尾巴的?为什么借不到?②读读评评。③读读想想:小壁虎回到家后发现了什么?透过此案例,我们便可知“读”是当前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应该如何把握“读”这一主旋律呢?

一、把握读的数量

西湖龙井茶,色泽嫩绿、香味清醇,堪称茶中极品。我们不妨先来泡一杯龙井茶,在一个精致的小茶杯中放入几片嫩绿的龙井茶叶,倒入烧开的热水,轻轻啜一口,味略苦——心中充满期待;复泡之,尝一口,味甘甜——心中充满喜悦;再泡之,呷一口,味无穷——人生真美好。这一遍又一遍地品茶正如一遍又一遍地品读呀!茶叶与热水充分融合、不断渗透,品茶者一心一意,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品味,才能品出其味无穷。

读书亦如品茶。我们的教材文字优美,内容丰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优良传统,是文中精品。读书不正如品茶吗?学生与课本反复接触,全身心地投入, 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悟,潜心体验字里行间涌动的思绪,读出个所以然来。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如果蜻蜓点水,强调地多读,读多了自然就有感,乃悟。“读”没有数量保证,那就是流于形式了。比如刚才那个例子: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比比读读、演演读读,等等,学生读书的时间非常充足,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课文的语言、标点、情感,等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这种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形成呢?叶圣陶曾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构建读书的平台,给其充分读书的机会,保证读者与作者、与主人公交流沟通的时间和空间。

当然,龙井茶不宜久泡,若泡过三杯,其味淡似秋云,像白开水一样了。读书亦如此,若一节课学生齐读一遍又一遍,唇干舌燥,那读书的效果也如白开水了,因此除了保证读书的数量外还要把握读的方式。

二、把握读的方式

中国人饮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喝茶只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追求艺术和美的享受,其内涵就非常丰厚。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尤其是古人十分注重品茶的艺术,较为严格地提出:茶叶的品种要好,一般选用较为名贵的新茶;泡茶的水,最好是山溪清泉;品茶的环境,一定要清静幽雅;同时要选用高雅、别致、上乘的茶具;再邀上一二位“素心同调”的知己好友,相聚共品,纵情畅叙,以此达到“和、清、淡、静”完美的品茶意境。

读书亦如此。叶圣陶说过: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而我们现在的读书方式则更加丰富:朗读、默读、略读、精读、速读、范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等等。

读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读的方式,对于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反复读,用多种方式读,在读中感悟文美、情深。当需要掌握生字新词时,一般就采用大声自由朗读;当需要边读边思考时,一般就采用默读;当需要激趣引入时,一般就由教师或个别学生范读。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读书方式,或整体阅读,或局部阅读,或集体朗诵,或比较阅读,或以读促思,或以读促写,等等。何况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只有读得充分才能悟得透彻。

《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本文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因此,可设计自读、想象画面读、边交流边读、拓展背景资料后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读,一咏三叹,让每个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月光曲》。

三、把握读的角度

朋友说在任何亭台楼阁品龙井与在真正的龙井故乡,在茶农松松垮垮的木桌木凳上,端一只江南人的粗茶碗品龙井就是不同。细细饮着刚刚采摘下来的龙井嫩叶,听着江南老妈妈吴侬软语缓缓道来,好茶!好心境!朋友送我一罐上好的明前龙井,罐口是蜡封的,启盖溢香,取一勺茶叶铺底,倒入开水,香气陡然上升。稍倾,茶醒了,舒展开来,此时的香气最稠,最诱人。碰到这样的好茶,我总是先嗅嗅香气,贪婪地闻着,浑身感到一阵惬意,嗅足了,才肯细细品味。此时,杯中的绿芽徐徐舒展,不多时汤色碧绿淡雅,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浅浅地啜一口,清香冽口,慢慢入喉,顿觉舌留甘甜,齿颊留香。我爸爸却对使用的茶杯要求很高,瓷壁要细细白白的,杯身要下窄上宽的,这样茶色才显得翠绿,香气才易散开。

读书亦如品茶。过去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执意去寻找作者的“原意”,现在我们开始认识到文本可以多元解读,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作为教师应该用宽容的、欣赏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多元解读,这种多元解读能引导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语文本来就是多意的,作者、读者心情不同,经历不同,那么读书的角度也会不同,所以读同一篇文章何必一定要有相同的见解呢?让个性飞扬!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某种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创造意义。我们经常能听到:“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吗?”“你又是怎样看的呢?”答案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加上教师的鼓励性语言,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在《月球之谜》学习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

师:我们来画自己心中的月球,静下心一段一段认真默读课文,思考月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写在书上,可以用书上的词,也可以自己想。

生:月球是美丽的……

月球是神秘的……

月球是荒凉的……

月球是奇异的……

孩子们精彩纷呈的发言,是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把握读的意义

古人认为茶醒脑清神、陶冶情操、明心见性。好友亲人做客,端出茶具,喝上几杯功夫茶,慢慢品尝,共叙趣事,雅俗共赏,不失为陶冶性情的方式,身心也得以放松。

读书亦如品茶。读书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智慧的积累。阅读是学习者和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一个真正进入“读书境界”的人,实际上是与作者进行的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灵的对话与撞击,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升华。我们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这种生命的精神的对话,是多么有意义!比如,对于《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有位教师抓住“它挣扎着,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挣扎是什么意思?怎样的挣扎?极力挣扎又是怎样的?闭上眼睛,伸出手来,想象有一只飞蛾正握在你的手上,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你能感觉到什么?一遍遍的读,学生一次次受到心灵的震撼,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对生命的渴望感动,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

因写而读,是读的又一要义。“听说读写,知情意行”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内容贫乏和表达形式单一等困惑,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引导学生读文章精彩处,学习作者的语言和表达;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读中比较,找出表达方法上的异同,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解决自己的作文难题。如让学生写一种小动物,可引导学生对比读《翠鸟》《猫》《松鼠》等范文,学习不同的描写外形、活动、习性的方法,模仿、迁移。这样的读是学生主动获取习作内容和方法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自我指导作文的过程,因此读促进了学生的写作。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月光曲品茶月球
春来黔地品茶香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冬品茶梅
月光曲
月光曲
品茶香 知茶趣
叙品茶事
“传说”与“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