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一脉相承,改革创新,吹响教育现代化建设集结号

2013-04-29 00:44龙建刚
广东教育·综合 2013年9期
关键词:惠阳学校发展

龙建刚

近年来,惠阳区委、区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发展教育,社会各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支持教育,惠阳教育人以前所未有的付出创新教育。筚路蓝缕,春华秋实,惠阳教育在以其改革成果普惠当地民众的同时,也一次次收获着跨越发展的喜悦——

2005年,成功打造粤东地区第一个省教育强镇。

2008年,成功创建粤东地区第一个省教育强区。

2009年,率先实现“镇镇皆强镇”教育目标,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2012年2月,区教育局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

荣誉与肯定彰显着惠阳教育的优质与精彩,也让处于高位发展的惠阳教育面临更为现实的命题:如何实现教育自身的新突破,从而为当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惠阳区委、区政府本着“抓教育就是抓未来”的理念,始终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创建,一路前行,精彩纷呈。

党政一心,全速推进争先

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党委、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改革推进的深度,执行的力度,实现的效度。惠阳各级党委、政府有着浓郁的教育情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情有独钟令人感动,对教育发展的高瞻远瞩令人感佩,对教育改革的深刻把握引人感悟。在惠阳,教育就是集结号,党政一心,干群一致,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全力以赴。

理念引导。惠阳历届党委、政府以改革者特有的胆识与智慧,牢固确立教育在全区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把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在具体工作中确保教育事业“六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惠阳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区域内制度与流程上重视教育的顶层设计,凸显了当地教育惠民的事业观与政绩观,从而形成了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良好氛围。

惠阳古称归善,文化积淀深厚,教育源远流长,历来有崇文重教和尚雅好学的优良传统。客家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华侨文化交相融汇,为惠阳教育的沃土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惠阳区委、区政府适时提出了“归善崇雅、开放惠民”的教育发展理念,指明了当地教育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规划引领。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千头万绪,如何把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事业规划好、落实好,考验着当地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水平。惠阳在制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均列为重要内容,作为民生热点重点关注。在《惠阳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惠阳将建设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作为总目标;惠阳区委、区政府适时作出了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决定,印发了《惠阳区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方案》,全面、强势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资金引入。惠阳区委、区政府在大政决策中突出教育事业,每年召开教育专题会议,实行区领导挂钩联系镇(校)制度,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区人大和政协非常关注教育发展,每年开展专题调研,为解决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建立了完善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逐年加大投入,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09年至2012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37453万元、48697万元、60266万元和74344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4.95%、25.14%、25.22%和27.25%。在重视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的同时,惠阳还建立健全了镇(街)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从制度上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教育责任。

信息化引向。2006年以来,惠阳先后实施了教育新装备和信息化工程,完成了全区中小学实验室和功能室建设,分类配齐了学校教学仪器装备,建成了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数码网。目前,惠阳全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四个100%:100%建成校园网站,100%通过光纤接入教育数码网,100%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信息技术开课率达到100%。在抓好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惠阳大力推进“粤教云”服务平台建设,争取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效益最大化。推动云计算在学校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及科研培训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利用“粤教云”省级数据中心、省级高性能计算机中心,搭建覆盖全区、整合用户资源、汇集第三方应用的开放式教育云服务应用环境,提供优质资源和数字出版物共享、学科工具集成、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云服务,构建“云终端+云服务”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城乡一体,全面落实均衡

城乡差异是计划经济下二元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影响的具体表征,而教育在城乡差异的各类指标中体现尤为突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这是惠阳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头等难题。惠阳立足实际,于2010年对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整体构想,以淡水城区为“主体”,以东片区四个镇、西片区三个镇为“两翼”,通过系列措施,着力打造“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均衡发展,总体提升”的教育均衡发展格局。

布局调整,资源优化。惠阳按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立足全区实际,分阶段、有步骤、按规划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统筹优化区域教育资源,收效明显。惠阳的学校布局调整坚持做到三个“有利于”和五个“结合”,即有利于盘活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差距;有利于素质教育推进和教育质量提高。把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相结合,与规范化学校、农村幼儿园建设相结合,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结合,与促进各学段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2003年至2005年撤并中小学24所;2006至2012年撤并中小学26所,新建学校4所,恢复完小4所。通过学校布局调整以及教育强镇的复评,惠阳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的“同”步发展——校园环境同亮丽、教学设施同齐全、公用经费同保障、教师素养同优秀、管理工作同精细、特色教育同凸显、学生个性同张扬、人民群众同满意。

一体两翼,均衡优质。惠阳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理文化个性的实际出发,制订了《惠阳区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一体两翼”教育均衡发展总体工作方案》,深入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全面实行镇内小学“一镇一校”,区内“镇与镇捆绑联动”的大学区管理新模式,大力推行“九个一体”措施,即学校布局一体规划、教育经费一体落实、设备设施一体完善、信息化一体推进、师资队伍一体配置、校长队伍一体建设、德育工作体系一体构建、城乡学校结对一体联动、教育品质一体提升。这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的制定与出台,对于惠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配置、管理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构建了全方位的有力保障。惠阳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可谓实至名归。

平等就读,普惠优越。教育公平是建构社会公平的坚强基石,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路径。随着惠阳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就读让惠阳教育倍感压力。面对困难,惠阳教育人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决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要求,建立了“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境外来粤工作人员子女平等就读机制。公办学位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境外来粤工作人员子女开放,与本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获得免费义务教育权利。秋长维新小学针对学生大多数为外来工子弟,而且来自全国15个省市、分属8个不同民族、姓氏多达100多种的实际,为让他们融合一体,快乐学习和生活,该校实施了全体外来工子女关爱工程,提出“新客家、老客家,来到维新是一家”的口号,将学校作为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来精心营造,让孩子们“身在异乡不是客,乐把校园当家园”。目前,惠阳区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校生达51702人,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有30610人,占59%,全部享受政策优惠。

品质一流,全力提升内涵

惠阳区委、区政府传承归善学宫崇雅书院之文脉,营造崇文重教尊师尚学之氛围,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引领惠阳教育“从偏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转变,从偏重规模扩张向侧重内涵发展转变,从偏重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偏重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转变”,全力提升教育内涵,构建了开放惠民的现代化教育新格局。

文化探求有品位。惠阳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源远流长。归善学宫堪称“东江文化的摇篮”,崇雅书院享誉岭南。在这片沃土上,培育了明代兵部尚书叶梦熊、“吉隆坡王”叶亚来、晚清“铁笔御史”邓承修、辛亥革命名将邓仲元、北伐名将叶挺、国民革命先驱邓演达、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中山大学原校长黄焕秋等一大批英才俊杰。惠阳正是传承和发扬了归善崇雅这一历史文化之脉,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建立了叶挺将军纪念园、邓承修故居、客家围屋崇林世居、沿河廉政长廊、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部旧址和客家文化民俗馆等中小学德育基地,因地制宜地开展爱国爱家乡的教育。惠阳第二中学和秋长中学分别更名为惠阳中山中学和叶挺中学,让孙中山先生和叶挺将军的精神永驻校园,进一步个性化地丰富了惠阳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特色追求树品牌。惠阳教育以“归善崇雅、开放惠民”为根本,追求“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内涵,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品牌学校”,鼓励区域内所有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特色项目,以此强化学校内涵发展,引导学生个性成长,打造学校特色品牌。近年来,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惠阳实施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学校品牌”的特色强校工程,在区域内形成了 “因校制宜,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

崇雅中学把叶挺铁军精神概括为“三铁”精神(铁的纪律、铁的意志和铁的作风),并把其作为学校文化特色进行传承,以此激励广大学子“传承红色精神,铸就铁的品质”、“崇贤尚雅,求进报国”。

惠阳实验小学以“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德育理念,构建个性化的自我教育体系,形成“五化” (制度化、人性化、个性化、礼仪化、专题化)德育模式。

惠阳高级中学把“育心”工程作为学校品牌进行打造,创办《心理导报》,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活动,与传媒合作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等,在全省产生广泛的影响。

淡水二小以“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弘扬祖国的书法传统,形成书法特色。

师资要求重品性。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教育理念的执行者,他们的倾情与投入是一切教育理想与追求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惟一途径。为激发广大教师乐教的热情,保护他们爱教的真情,提高他们善教的水平,惠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了系列举措,抓师德、铸师能,成效明显。一是创新用人机制。惠阳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配齐配足教师,全区公办教师实行统一招聘、统一管理。同时开辟优秀人才“绿色通道”,吸引拔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来惠阳从教。2010年至2012年,全区共招考和引进了教师408名。建立中小学校长和中层干部的竞争上岗机制,全面优化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二是实施“三名工程”。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惠阳与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合作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培养”的“三名工程”,通过组织“德育讲师团”、组建“名师工作室”和举办校长论坛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和业务精良的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三是加强培训交流力度。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以专业进修和专项培训为辅、以远程网络教育为补充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开放、灵活和可选择的职业素养提升途径。四是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实行学区教师巡教交流,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实行教师巡教制度。各镇中心校对镇内小学按照方位就近划分片区,对教师实行统管统配,其中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五门学科的教师,在片区内学校流动巡教。实行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在城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下乡支教的同时,也从农村薄弱学校选派教师进城跟岗学习。通过师徒结对、跟岗观摩、参与授课和教研活动等,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主动发展的能力。

结语:惠阳教育再出发

走近惠阳,走进惠阳的校园,近距离感受惠阳教育的脉动,质朴,务实,敢于担当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智慧……个性平和却不平淡,特色彰显却不张扬。

解读惠阳,解读惠阳的教育,更深入的探寻惠阳教育崛起的因子,亲民,爱民,为民,以人为本的立场,改革惠民的初衷……追求高尚却不高调,付出强力却不强权。

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要求之时,惠阳教育以争当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实际行动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与实践,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民众,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教育普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站上新的事业起点,惠阳教育再出发。

猜你喜欢
惠阳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论客家山歌(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弘扬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惠阳努力打造“中国吉他小镇”
——第一届广东省吉他(惠阳)邀请赛暨惠阳吉他文化艺术节举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刍议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抛物线的一个定值的证明与推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