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陵
【摘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不仅是预先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能坚持课外预习,他的自学能力、课堂学习效率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课外预习;习惯;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预习的有无、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我们就必需要重视预习,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去预习,又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呢?下面,就高中现代散文教学如何预习,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课前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每个单元内容导读、文章前面的导语,阅读课文内容、课文的注释、课后的问题、“积累与应用”与“品读与探讨”
在每篇课文的具体预习时,我们要好好把握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这些都是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的很好资料。因此当我们对整个单元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并且对单篇课文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至于现代散文的阅读,就要求学生要能从感知文章的整体内容,了解全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能够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够初步地分析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够根据文中的关键语句初步了解到文章的语言特色等。
二、通读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阅工具书,了解字音字义,过字词关
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或者不会解释的词。因此当我们在预习时遇到书上没有注释的字词,就要利用工具书,或者上网进行查阅。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单一的语句在文章中很难理解,这就需要结合文章语境去理解,如果还是不能理解,上课时听老师讲解就可以有所侧重。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中的“警句”不能解释为“警告或警示他人的语句或简练而含义深刻动人的语句”,而应该根据文意解释为“好玩而印象深刻的语句”。再如“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中的“经济”,不能照搬词典上解释为“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而应该结合文意具体解释为“用较少的笔墨表达较丰富的内容”。
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多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此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评价等等。再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前,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了解作者胡适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感情生活、任职经历、墓志铭、故居、学术研究、成就荣誉、主要著作等。在知道了胡适原名嗣穈,才可以了解文中童年的“我”,为什么会被起绰号为“麇先生”。但看文中注解“麇,獐子”是难以理解的。了解胡适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拥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经袁同礼考证,胡适共获得博士学位36个),学生定然会怀着好奇之心,学习他的文章,去了解是什么样的母亲养育了他,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影响了他。
三、多朗读课文
正如梁实秋所说,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确实真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也有些夸张,但学习新课文之前,最少读三遍,确实是必要的。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体会到文章的妙处。网上也有名家名篇的朗读声频资料,也可以听一听,以便借鉴与欣赏。
四、思考与质疑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一般适用于学术性较强的和阅读障碍较大,理解较难的散文。梁衡的《把栏杆拍遍》,钟敬文的《西湖的雪景》中引用大量的古诗文,首先要读懂这些古诗文,其次还要思考文中引用的作用。通过这种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的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
五、做笔记
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中,做笔记都是很有必要的。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也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在前面阅读、查阅、朗读、思考的四个环节中做好笔记。
我们进行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全貌,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过去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东西。带着预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去听课,会使得我们的听课有目的和针对性。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不仅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课文难懂,又没趣味”的厌学情绪,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
当然,预习过程中我们就会注意到,语文的学习有着五个重要的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应试。这五个环节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渗透、相互影响、制约的。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五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将决定你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深度。科学地利用时间,合理地安排预习和复习工作。在进行预习的时候切忌先入为主,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偏执地坚持自己预习时的错误理解,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分析自己错误理解的原因,从而做到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学生要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特别是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要在预习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课,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季羡林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比学肤浅的知识更为重要,它是学有所得的前提和保障。”预习就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较良好的基础的习惯。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
參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郑云良.浅谈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今日中国教研,2007.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