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
【摘 要】高职高专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对高职高专教育来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只有学会创新,懂得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一、国内在提高职业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方面的现状
近年来,职业学校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形势,生源素质下降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教学方法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市场化需要。就业困难的因素导致生源严重不足,与社会对中专生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一)学校创新教育环境资源不足
创新教育环境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办学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创新教育环境资源的建设,突出表现在:
1.教育硬件资源整合力度小。教学资源短缺分散,教学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没有形成教学资源的规模化共享与垄断效益,出现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
2.教学观念、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落后的观念和手段,使教学没有足够的教学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只能培养板式学生,造成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现象,缺乏灵活的创新意识。
3.教学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协调。完全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延续,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只能空谈。
4.创新教学师资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未走访过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即使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只能闭门造车,把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想化,师资条件已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
(二)社会对创新教育的需求氛围淡薄
学生只有在社会创新教育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融化,包括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作为。存在问题主要有:
1.创新教育的联动思想意识没有形成。家庭认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校和单位的事情,家庭的职责只是做好学生的后勤工作,单位认为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只要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就达到了目的,没有把职工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抓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降低了学校创新教育的效果。
2.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不到位。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社会的市场需求,而在每年的学生就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很少体现,看中的只是学历文凭。据调查,有不少的用人单位任人唯亲,不重视招揽贤才,就业市场的短期化行为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3.学校创新教育缺乏社会的扶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开展创新意识培养与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据调查,有90%的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没有意识到一个新人才的介入对单位的潜在重要贡献,只是看到了短期成本的投入,结果使学校的创新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离开了社会的扶持就是无源之水。
二、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人格,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意识等,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乐于学习最新职业技术和勇于创新意识。
1.树立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心灵深处。把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做是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做是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做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做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树立创新实践的教育功能观。当代教育应当超越“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3.要树立创新实践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校观。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是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将实现新的超越。学校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不仅教学要创新,教学管理、决策也要创新,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
(二)改革课程设置,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教学需求变化,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有职业学校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模块化教材,从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合理组织课程设置和形式,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
1.以调研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开发课程体系;以工作模块为框架,开发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标
通过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建立与工作结构相对应的项目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分类,课程设置,课程整合。项目课程由若干个知识模块组成。加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实践及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工作结构中的能力项目应与相应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每个能力项目既可作单元又可作模块,这样的课程结构在设计上既体现了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思想,又减少了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的偏差,并使课程结构与内容增加了柔性。
3.围绕工作任务,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一致
(三)营造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
创新意识的社会培育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氛围、导向和条件,启蒙和激励人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主体(学生)能够自觉把这种社会激励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目标,并付诸行动。
1.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定位。
2.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全社会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营造学校的创新环境。学校不能仅成为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确保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氛围的需要。
4.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建设多功能实践、实验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功能齐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加强与企业联合,使产、学、研三方共同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5.建设学校的互联技术网络,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教学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启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创新活动的精神环境。
(四)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作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理念应实现如下的转变:
1.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意识情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索教学、讲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手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师要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进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努力创设师生共同发挥自主创造力的、开放的、宽松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敢于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交互提问”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威力,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其智力活动体现多样化、丰富化的要求。
(五)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
创造性人才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做保障。其中改革现行的职业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需要。
1.加快创新与实践的规章建制。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努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实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创业。学校应制定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对教师在职培训做出统一安排,使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得到制度保证。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能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更好地发展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升华理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领导。成立教学创新与实践指导办公室,统一指导、组织、考核师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搞好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创新与实践的最新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人才市场细分,研究确定未来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方向。
5.提倡创新民主,反对专制。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学生创造力最重要的客观环境,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潜能得到发挥。
6.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办法。鼓励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勇于创业实践,实现师生共同创业实践。同时体现出教师教学创新与实践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示范作用。
三、以项目课程的教学需要,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形成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着眼于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感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着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完成起一项真实的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在教学时,就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教师在讲授时是边理论边实践演示,学生在听课时边学习边实践练习,如安装收音机等产品,教师通过具体的产品,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在产品上就能轻松地很快领会。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上佳途径。它将传授知识与现场感悟结合起来,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将获得实践经验与技能技巧结合起来,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将学历教育与获取职业资格结合起来,将单一的、理论知识的应知考核评价体系与综合的、实践知识与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杨永敏. 说出特色,研出成果[J]. 中国说课研究通讯, 2006(4):25-26.
[2]吴传茂. 浅谈电子线路课程教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3):55.
[3]莫志娟. 以能力为本位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22.
[4]黄求华.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方案[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0):78.
[5]袁建荣,蔡静.浅谈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7(3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