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宝丰县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探讨

2013-04-29 17:17温林江何潘功李红信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病穗率宝丰县赤霉病

温林江 何潘功 李红信

摘 要:通过对宝丰县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调查,分析了该病发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控对策,以便为以后的科学防控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防控对策;宝丰县;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9-86-02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头麦,病原为镰刀属真菌性病害,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的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该病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尤以抽穗扬花期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小麦抽穗扬花期感染该病后1~2d不显症,5~7d后穗部会出现大量粉红色霉层,灌浆期至成熟期成灾。小麦受害后,一般减产1~2成左右,严重的的减产5~6成甚至绝收。误食有害麦粒后会引起头晕、腹泻等中毒现象,对人畜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河南省宝丰县为例,曾于1985年中度偏重发生,发生面积为1.33万hm2;2005年以来不同年份均有发生,其中2006年发生0.3万hm2、2010年发生0.2万hm2、其它年份零星发生;2012年该病严重发生,总面积达1.6万hm2,成为宝丰县历史上第二个重发生年份。

1 发生危害情况

1.1 发病面积大,分布区域广 从调查情况看,2012年全县12个乡镇无论是在洼地、丘陵或是平原,赤霉病均有发生,不同地貌发病程度轻重不一,其中平地赤霉病发生最重,洼地次之,岭地偏轻发生。全县2.47万hm2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总面积达到1.6万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65%左右。

1.2 气候条件适宜,病情扩展迅速 2012年4月30日前后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由于连降了几次小雨,并出现了几次高温大雾天气(平均气温25℃左右),直接导致了小麦赤霉病在宝丰县区域内大面积偏重发生,并且病情发展迅速。据调查,小麦赤霉病自5月2日开始零星发生,全县发生面积233.33万hm2,平均病穗率2%,5月中旬开始扩展,5月20日发病面积迅速扩大到1.6万hm2,病穗率达到17%,最高达到95%,后期因天气干旱,病情发展才受到抑制。

1.3 品种发病普遍,发病程度差异大 2012年种植的小麦品种赤霉病均有发生,但不同品种之间发生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周麦16、周麦22、平安8号等主栽品种病穗率平均达到65%,最高达到95%,病粒率达到25%;其次是温麦6号、温麦49-198、太空6号等温麦系列品种,平均病穗率达到55%,病粒率达到17%;矮抗58、众麦1号等品种平均病穗率4%,平均病粒率0.5%~5%;其它品种如洛麦21零星发生。

2 重发原因分析

小麦赤霉病的菌体在田间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的作用更大些(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子囊壳形成快而多,菌源数量也大)。另外它的发生流行还受温度、寄主的生育期、品种抗性和耕作栽培等多种因素条件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相互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赤霉病的流行强度。其中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气候、关键的时期(抽穗扬花期)是该病盛发3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三者一旦吻合赤霉病就会大发生、大流行。

2.1 充足的菌源 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加大,带有赤霉病菌的秸秆大量遗留在田间,导致土壤带菌量逐年增多,充足的菌原为赤霉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适宜的气候 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降雨和高温、大雾天气是造成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原因。据宝丰县气象站气象数字显示,2012年4月23日中到大雨(降雨量101.8mm),平均气温25.3℃;4月30日、5月3日、5月9日均有降雨,累计总降雨量是常年的2倍,平均气温28.5℃。另外本月出现过4次大雾天气,能见度在500m以下。连续的降雨、高温和大雾天气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也是导致该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关键的时期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抽穗扬花期赤霉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2012年宝丰县赤霉病就发生在该时期,造成大量减产。

2.4 品种的抗病性差 近年来宝丰县推广的小麦主推品种如周麦16、周麦22、温麦6号、太空6号、平安8号等对小麦赤霉病均表现出无抗性,并且抗扩展能力也弱,加上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容易造成该病的发生流行,这也是赤霉病重发的原因之一。

2.5 田间群体偏大,利于病害发生 据调查,2012年全县小麦种子播种量为平均为9~14kg,最高达到20kg,另外,小麦自播种至扬花期土壤墒情一直很足,尤其是平地和洼地土壤肥力较好、分蘖率强、成穗率高,以至于平地、洼地群体偏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十分差,有利于赤霉病菌的滋生繁殖。

2.6 错过防治适期 一是赤霉病的流行特点影响了农民预防的主动性。赤霉病在最初发生时显症不明显,也不易被人们发现(感染后5~7d穗部会出现大量粉红色霉层),致使早期预防意识差,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二是农民防治上存在着“轻预防、重防治”的认识偏差,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防治,发病后才开始防治并且拼命打药,有的甚至施药3~4遍,但防治效果往往不佳,最终导致赤霉病的大发生、大流行。

3 防控对策

3.1 加强预测预报 建立病虫自动观测场,在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综合系统的基础上(特别是小麦孕穗扬花期),不断加大对病菌孢子发育进度及小麦发育进度等情况的监测,同时要经常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天气降雨等情况,认真汇总各种情况并进行综合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准确地发出防治警报,及时指导农民开展有效防控,力争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3.2 选用抗扩展性强的小麦品种 目前,生产上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还很少,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尽量选择抗扩展能力相对强的品种。如矮抗58、洛麦21等品种的小穗排列整齐、籽粒外壳紧密、花期短、耐湿性强,抗扩展能力也很强,发病后往往局限在受浸染的小花小穗,感染率相对较低。而不抗扩展感病品种发病后常导致多数小穗枯死甚至整穗坏死。

3.3 适度深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有条件的要进行深耕,将带病秸秆尽量埋入地下,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菌的初侵染菌源量。

3.4 搞好药剂拌种,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前采用多菌灵、全蚀净等杀菌剂拌种,起到一防多病的效果;小麦播种时避开多雨季节(错前或错后,减少病菌的侵染率),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5 把握好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抓好抽穗至灌浆阶段的预防,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喷药在抽穗至盛花期进行,喷施时注意根据当时的天气预报,争取在雨前抢晴施药,否则也要在雨停间隙施药进行补救。实践证明,采用多菌灵或粉锈宁等药剂进行预防,只要掌握好防治适期,施药一次便可收效,如若效果不好,可重喷1~2次。

参考文献

[1]朱恩林,赵中华.中国植保手册.小麦病虫害防治分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病穗率宝丰县赤霉病
怀化地区稻曲病气候风险时空特征分析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基于病穗率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气象预测模型
宝丰县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宝丰县获“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称号
宝丰县商酒务镇北张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