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3-04-29 17:17孙俊铭韦刚张启高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病穗率庐江县扬麦

孙俊铭 韦刚 张启高

摘 要:根据田间系统监测、专题调查、试验研究结果及有关历史资料、气象资料,分析了庐江县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防治对策;庐江县;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9-82-02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zeae(Schw.)]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庐江县继2003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及2010年偏重流行后,2012年小麦赤霉病又再次重度发生,全县发生面积为2万hm2,占播种面积的99.3%,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笔者现将庐江县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简述如下:

1 发生特点

2012年庐江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表现为田间发病早、流行程度重、中迟熟小麦病情明显高于早熟小麦。田间4月22日初见病穗,比近20a平均值早6.6d,比大流行的2003年迟4d,比偏重流行的2010年早5d。病情稳定期调查,中迟熟小麦平均病穗率44.81%,平均病指28.19;早熟小麦平均病穗率13.66%,平均病指5.86,中迟熟小麦平均病穗率、病指分别是早熟小麦的3.28、4.81倍。各类型田加权平均病穗率、病指分别为35.47%、21.49,比2010年分别高15.16%、69.21%,比2003年分别低41.85%、34.48%,居1990年以来第3位(图1)。

2 重发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有利 2012年庐江县中迟熟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雨日较多,温度较高,4月下旬雨日5d,比2003年少3d,比2010年多1d,平均气温21.0℃,比2003年、2010年均高3.8℃,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侵染及病害流行,是导致小麦赤霉病重发的主要原因(表1)。

2.2 稻桩带菌率高 庐江县小麦赤霉病的菌源主要来自稻桩子囊壳,稻桩带菌率高,加大了赤霉病菌侵染几率。1985-2012年,庐江县小麦赤霉病最终平均病穗率30%以上的年份有1990、2002、2003、2010、2012年,4月上旬稻桩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仅2002年为12.5%,其它年份均在20%以上;最终平均病穗率小于或接近10%的年份有1988、1992、1993、1996、2011年,4月上旬稻桩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仅2011年为15.6%,其它年份均在10%以下。

2012年小麦赤霉病稻桩子囊壳初见期为3月12日,比近20年平均值早7.8d,比2003年早2d,4月初普查,稻桩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为33.9%,比近20年同期平均值高1.9倍,比2003年高24.63%,菌源充足为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表1)。

2.3 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中迟熟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程度高 2012年庐江县小麦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下旬前期,正是中迟熟小麦的抽穗扬花期。

2.4 小麦品种抗病性差 庐江县小麦主栽品种扬麦13、扬麦15、扬麦16等对赤霉病的抗性较差,是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的原因之一(表2)。

2.5 防治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庐江县小麦种植面积增长较快,很多农民对小麦赤霉病危害严重性认识不足,没有及时开展预防,一些农民存在麻痹侥幸心理,不愿投入、不愿防治,从而导致小麦赤霉病严重流行。

3 防治对策

3.1 强化测报工作,提高预测预报水平

3.1.1 利用气候因子开展长期预报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流行与气候因子相关显著,为有效地指导防治工作,在抓好小麦赤霉病常规测报工作的同时,可以用上年10月下旬至当年2月下旬雨湿日光系数、平均相对湿度、降雨量、雨日等小麦越冬期间的气候因子开展小麦赤霉病数理统计预报,可于3月初作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预报时效期长。

3.1.2 利用稻桩带菌率等开展中期预报 庐江县小麦赤霉病最终平均病穗率30%以上的年份中,4月上旬稻桩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达到20%以上的年份占80%,因此可利用4月上旬稻桩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结合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等因素开展小麦赤霉病中期预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3.1.3 利用田间病穗始见期等开展短期预报 庐江县小麦赤霉病田间病穗始见期常年一般在4月29日前后,而最终平均病穗率30%以上的年份田间病穗始见期一般在4月15~24日,比常年早5~14d,因此在小麦赤霉病早发年份,要结合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吻合程度、气候条件等因素开展小麦赤霉病短期预报,以适时指导防治和及时开展补治。

3.2 开展综合治理,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2.1 选用抗病品种 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发展的有效办法,一般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小麦赤霉病。通过庐江县近年品种抗性试验,扬麦20、镇麦8号、扬麦12等品种小麦赤霉病发病较轻。

3.2.2 加强栽培管理 做到田间“三沟”配套,沟沟畅通;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2.3 科学开展药剂防治 施药时间掌握在小麦初花期(扬花10%)及时喷药预防,1hm2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mL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g或80%多菌灵超微粉1 500g,或多菌灵·三唑酮悬浮剂(1hm2用有效成分:多菌灵900g+三唑酮120g),对水600kg均匀喷雾于穗部。若花期多雨日或多雾天气,应在药后7d左右再喷一次;施药应抢在雨前进行,若施药关键时期遇雨,应于雨停间隙时喷施。田间见病初期,漏防田块应用上述药剂适当加大用量,立即进行补治,以减轻病害后期危害损失。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病穗率庐江县扬麦
怀化地区稻曲病气候风险时空特征分析
小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常州市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基于病穗率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气象预测模型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拔节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麦秸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的影响
金牛山上“春笋”绿:记庐江县金牛小学关工委副主任吴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