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课堂教学中的“导学”思路探究

2013-04-29 00:44刘江涛
博览群书·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导学式问题设计

刘江涛

摘 要:导学式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还要仔细分析各个教学环节里边的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科学,符合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教学形式都需要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去充实。

关键词:导学式;问题设计;内在逻辑

导学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情况下有以下操作流程: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在这四个环节中“讨论交流”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关键一环,这个时候讨论交流的问题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实际上讨论交流的问题应该考虑从两方面设计,一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难点,另一个是教材当中的重点难点,但学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老师不仅要考虑设置什么问题,还要考虑达成某个教学目标时的过度过程,因为有些目标要实现,必须是逐步的,就是在达成一个个小目标后,才能完成最终的目标。比如在教授《祝福》一文时,我们可能要设计这样一个目标,试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

要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就必须完成以下学习过程:

一、小说中共有几处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读一读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和段落,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性格特征。

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小说中共有七处对祥林嫂的眼睛描写,即初到鲁镇、再到鲁镇、讲述阿毛的故事、捐门槛、鲁四老爷不让祥林嫂祝福、行乞、询问灵魂的有无。

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祥林嫂善良、安分,精神有些麻木,重燃希望,再遭打击,麻木,心存一丝希望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

二、找出小说中祥林嫂的语言描写的地方共有几处,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读一读分析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祥林嫂的什么性格和心理?

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小说中共有四处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分别是在询问“我”灵魂的有无、对四婶讲阿毛、对大家讲阿毛、与柳妈的对话。这些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祥林嫂在封建迷信的桎梏下的矛盾心理,还有她失去爱子的痛苦、自责心理,以及在重重压力下的麻木、空虚和恐惧心理。

三、找出小说中祥林嫂行为的描写共有几处?读一读分析祥林嫂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在改嫁贺老六时“嚎,骂”;撞香案;与柳妈对话后的捐门槛;问“我”灵魂的有无。这些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祥林嫂在封建伦理和封建思想的压迫下的贞节观念和矛盾心理。所以她不愿意再嫁;她怕被阎罗大王锯开分给两个男人;她希望“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至此,我们再分析归纳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就简单的多了。有些作品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可能要用到对比推导的方法。比如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我们是否考虑将苏轼的其它作品与本词作对比,解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复杂感情?《念奴娇 赤壁怀古》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因为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而且还因为写诗讽刺新法,险遭杀身之祸。所以这首词是他这个时期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据此在学习这首作品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作者的心情很复杂,你认为他的复杂心情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问题的探讨入手。

一是在词的下阕中,前六句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周瑜的形象,试分析周瑜形象的特点。通过阅读我们不难总结出周瑜的这些特点,美好的爱情(“小乔初嫁了”)、坚强的政治背景(与孙策是连襟)、儒雅的风度(“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盖世的功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二是联系苏轼的生平及他的其他作品,解读苏轼的形象特征。

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材料供学生参考。

1.作者生平: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而且还因为写诗讽刺新法,险遭杀身之祸。

2.出示《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设置:阅读此词,看看苏轼早年有着怎样的雄心壮志。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苏轼这个“老夫”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何等雄壮。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由此可以看出,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出示《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题设置:阅读此词,看看作者经受了怎样的爱情经历。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上片末三句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

4.试将《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与《江城子 密州出猎》《江城子 》中的苏轼作对比,你会发现什么呢?

到此我们就基本明白了教学目标中的“作者的心情很复杂,你认为他的复杂心情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作者有对亡妻的怀念、有对自己遭受打击、贬斥的不满、有对自己年事已高但壮志难酬的感喟,当然这中间还包含着作者悼念千古风流人物,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情感。

导学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导学式教学的方法,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我认为无论是怎样的课堂形式,都离不开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设计,而设计这些问题时,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可能才有意义,我们设计的问题在学生们分析解答的时候就既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容易找到解答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如果注重了课堂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那也许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导学式问题设计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初探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整体导学式开放性教学法初探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