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3-04-29 00:44潘志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语文教学

潘志荣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而语文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各门学科中最复杂、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既要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知识、技能、智力等),又要完成它作为思想育人的任务,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始终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观。努力实现教师的多种角色的转化,巧妙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借助阅读教学为载体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知识的基础,更是形成良好心理情感素质的基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一、注重朗读教学,感悟美文,陶冶情操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而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人物形象的把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朗读教学有着不同的形式,有师范读、录音范读、齐读、个人朗读等。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定不同方式的朗读,也可多种方式结合。教学中也可借助音乐、多媒体等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使学生身心沐浴在愉悦中。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配乐配画课文朗读,选用中国传统的民乐,配上flash动画制成的春景图,把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春天中,学生在形象可感的直观感受中,真切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更激发学习的兴趣,也感悟到文章所带来的愉悦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加强文本阅读,欣赏品味,提升人文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一方面可以获得审美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青少年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可充分利用作品所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体验、共鸣,从而让学生身心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提升。新课程中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无不蕴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师可为学生选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教材和美文,无声潜入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文章的思想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精细阅读,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得到较好的熏陶。

《小巷深处》是一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深厚感情的文章,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教师可以首先导入本文的学习,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文章写得感人,可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悟文本的感情。紧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划出文本中感人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因为有充分的文本阅读,大部分学生都能指出英姨虽然是个瞎子,但为了培养“我”要劳动挣钱,其付出的代价可想可知。当年幼无知的“我”嫌弃她、逃避她时,她却能始终不渝地关爱着“我”,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由于有了情感的参与和感悟,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在懂得欣赏品味文本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放阅读天地,拓展学生心灵空间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没有阅读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是缺乏个性的人生,也是黯淡的人生。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书香飘飘才是语文的魅力所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的教材,局限于课堂教学,局限于学校。语文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积极广泛地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比如开列阅读书目,帮助学生制订好课外阅读计划,保证学生在每个时间段都有课外书读;或者由语文教师推荐一些经典书籍,以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或者向学生介绍各类期刊,让学生自选一本期刊,并鼓励学生积极订购报刊,尤其像《演讲与口才》《杂文选刊》《读者》《散文》《青年文摘》《语文报》等报刊,里面的美文短小精悍,十分适合学生阅读。同时教师也可在每周的课时中安排一节语文课外阅读课,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拓展视野,严密思维,提升修养,培养健康情趣,坚韧意志;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提升语文素养,拥有在未来社会和时代生存、发展的利器。

四、指导个性化的阅读,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同样也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学生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阅读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

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主动去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将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结合起来,探寻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在二者的互动中,让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彰显个性,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精神,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提高个人素养,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性格的自我完善提升。同时教师可采取“以写促读,听读结合,讲读并进”的方式,通过“每日一诵”“每课一讲”“每周一品”“每周一剪”以及“读书报告会”“辩论赛”“演讲会”等活动体验,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生命价值的提升及人格的健全。

学科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促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侯卿中学,泉州,362103)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语文教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