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对高一学生做过一个调查,问他们看过的文学名著有哪些?能完整地阅读完一两部著作的人寥寥无几。教育部规定的10部课外阅读书目:《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有些学生连书名都很陌生,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不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就不会感到踏实。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切实地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时间,一个环境,慢慢培养学生的这种阅读习惯。
于是就提出了安排阅读课的设想。
阅读课的设置,就是开放型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基于阅读材料中有丰富的审美、人文内涵。让学生充分利用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为写作积累素材并获得文学创作上的熏陶,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阅读课文本的选择
阅读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选择阅读文本时,要注意与新教材的关联、互补,同时要重视以下两个意识:
1.主体意识。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确定阅读能力训练的文本,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经典意识。经典文学作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另外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许多学生都十分巧妙地将经典作品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古白话文《赤兔之死》一举成名。“如果平时积累不够,要想在高考这样匆促的时间里,写出得满分的作文,这是不可能的!”他对记者说,“可以说这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如果不是谙熟三国故事,《赤兔之死》是写不出来的。” 他从小就迷上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上小学后开始读古典名著,比如《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除了古典文学,蒋昕捷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等文学作品。广泛的阅读再加上博闻强记,蒋昕捷的写作水平日渐提高。
为了落实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我们对阅读课有计划地做了如下安排:高一上学期完成《边城》《家》《老人与海》《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围城》的阅读;高一下学期完成《红楼梦》《三国演义》的阅读;高二上学期读余华《活着》王安忆《长恨歌》《欧也妮·葛朗台》《呐喊》;高二下学期读《庄子》《孟子》《哈姆雷特》。
二.阅读课课堂的结构和流程
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提出阅读欣赏的建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真正实现“主体性自由阅读欣赏”。营造民主合作与个性发展的氛围,设置情境,一方面在合作下探索各自体会,一方面发展学生个性,提倡独立思考,强调理解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把阅读欣赏的重点放在文本的思路、思想和作者的感情、态度及语言的体味上,以培养语感为中心,鼓励学生与作者对话,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展开讨论。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提高自身的认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将“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写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感悟或认识。这一过程可以形成这样的几个步骤:名著自主阅读——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读后感的撰写——交流成果专辑的编订。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学校阅览室根据语文老师的阅读要求事先准备好可同时供两个班级阅读的书籍,语文教师在学生上阅读课之前先布置好本堂课的阅读目的和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摘记好词好句。老师随机抽查学生的笔记情况。
接着,在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召开“读书交流会”,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这个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更多的写作技巧,学生只有自己深有感触了,他才会真正领悟,才是真的学到一点东西,这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在全班做报告,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选出优秀的,整理成册,做为校本教材保留下来。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有时小组间进行交流,有时在全班进行交流,形式的多样化更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实行的“名著自主阅读——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读后感的撰写——班刊选登”这一系列举措,完成了“以读带写,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同时听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刊的创办成了我们的一大亮点。我们每班有自己的班刊,班刊的名字由学生自己定,如“我手写我心”、“清韵流潇”、“小磨咖啡”、“且听风吟”等等,班刊上的文章由文学社的社员分组从同学平时的随笔中进行批改挑选,在批改的时候,要求他们互相交流,并给同学的文章写上评语,被批改者对文章的批改评语有异议,可以找批改者进行商讨,这种交流就是一种互相促进。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同学们探索写作技巧的兴趣。
三.阅读课能力的培养和目标的达成
1.感悟能力。加强朗读、默读、速读等的指导、训练,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章情感。注重积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碰到一些可读性强的章节,就让学生摘抄下来朗读,比如《边城》里有许多描写很优美的语段,就让学生有感情地去读一读,体会沈从文那种带着淡淡忧伤和宁静的文字魅力。
2.创新能力。师生平等对话,开展多边交流,不断质疑、比较,在理解意思的同时,学会品析文章的精彩之笔,并简略阐释自己的理由,学会做评点。评点是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养成的一种阅读习惯,它更是提升学生个性阅读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阅读《红楼梦》时,我就提供给学生脂砚斋以及王蒙的批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你的阅读感受与别人有何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是一种鼓励。
3.写作能力。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积累素材,感悟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学作品的沉淀,学生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在长期的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的文笔自然也会被潜移默化,在模仿的基础上写作能力慢慢也会有所提高。此外,阅读课的设置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他们尝试着去写各种文体:小说、寓言、诗歌、散文、课本剧、书信、日记、调查报告等等,内容也是异彩纷呈,更有许多学生的优秀习作得以推荐在《美文》《中学生天地》《中国校园文学》等杂志中刊登。2007年我班的杨柳青同学还被评为全国十佳小作家。
阅读课的设置,有效地缓和了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课后没时间阅读文学作品与语文新课标对高中生阅读量的要求的矛盾。同时,也真正走出了要想学好语文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这一实实在在的一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说不做。当然在阅读课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些诸如学生阅读速度存在快慢的问题,个人喜好和阅读兴趣的问题等等。但我想,只要能让学生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巧妙运用经典名著中的材料,那么阅读课的目的就达到了,它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方面势必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4.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
[3]余文森著.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6.12.
[4]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吴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居浙江乐清。责任编校:李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