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应有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它应有议论文的严密、充实;记叙文的活泼、灵隽;说明文的平实、得体;诗歌的凝练、激情;尤其是优质的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的交响乐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马卡连科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明确指出:“一般来说,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的一种科学。这种见解,就是我们教育信念的基本标志。”由此可知,教育中非常强调科学性。课堂教学无疑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为有了科学性,就能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和能力逐步提高。但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这些教学问题如果不用教学艺术加以灵活处理,就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如果只强调科学性的课堂教学又往往显得呆板、生硬,其症结就在于授课者没有把教育与巧妙的艺术性结合起来,没有理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爱弥尔》)。“教亦多术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它以科学性为基础,做前提;以艺术性为先导、作手法,相辅相成,和谐一致;艺术性的载体运载着科学性飞入学生的求知海洋,“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啜饮着知识的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席勒《教育书简》)。
笔者结合语文教育实践及当前语文教学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己任的语文教学理论,谈谈怎样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的问题。
一.鲜明的教学目标与新颖的教学设计相结合。语文教育常规告诉我们,一堂课可能有几个教学重点或几个教学难题,这些重点难题的关系,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某一高度,这就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就像没有中心思想的文章,目标不鲜明的课堂也是科学性不强的课堂,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不利于深化知识,又不利于提高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课堂必须有鲜明的教学目标,它包括课文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解决问题等等。教学在课堂进行艺术构思,使课堂在主题的统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历来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把“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讲得天花乱坠。笔者则认为,教师应把“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作为教学目标,把教材规定的训练重点作为从属目标。基于此指导学生学习春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现出来的?学生读“春草”,明白一个“钻”字,活力毕现;读“春花”,发现一个“闹”字,活力全出;读“春风”,理解“抚摸”,活力无穷;读“春雨”,省悟一个“笼”字,活力永恒;读“一年之计在于春”,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教师在关键地方点一下,导半步,既学得轻松,又获得很多知识。这种教法可以说是抓住了目标,把握了教与学的关系精髓——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伴而行,相得益彰。
二.深刻的阐析与灵活的方法相结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定法中有许多教法共存,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深刻的阐析与灵巧的方法相结合引证出新的教法。例如,在教鲁迅的小说《故乡》当分析到杨二嫂的形象时,教师发问:刚才我们分析了闰土的形象,想一想,小说为什么要写杨二嫂的形象,有学生回答:因为她是个女的。显然这样的回答肯定会引起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做教师的如何回答阐述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入其门,得其法,体现教育机智的灵活性。不妨这样做,面对哄笑的课堂,教师把脸一沉,接着微笑地说:“这个同学讲的也有道理。闰土是个农民,是个男性形象。同时刻画一个女性的小市民形象,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当时中国的现实,当然是应该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明白杨二嫂这个女性形象是反映当时中国另一种人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加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故此施教者通过深刻的阐析和灵巧的方法,既给学生梯子,让那位男生下台,又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是一石双鸟。许多名家的课,成功之秘诀也在于此。
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相结合。由于初中生多在13~16岁年龄段,他们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及意志品质诸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故此,教育者必须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因人施教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王国。那么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如果气氛过于严肃或油滑,轻浮松散等都不是好气氛。好的气氛应有张有弛,有收有放,急缓有序;学生在轻松中紧张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情趣、理趣、志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当然,不可讳言,教师应把愉快教学,情境教学和语感教学作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潮一族,以学生好学、乐学为归宿。
其次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篇目、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高潮呢?众说纷纭,各有长短,一般来说,笔者认为:①讲究高潮位置的经营。一篇课文,内容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设置是教学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的目标、方向。明确主攻方向,层层铺垫,因势利导,直逼高潮。例如《孔乙己》形象丰富,行文却从容不迫,在精巧含蓄的布局中,作品中哄笑之声迭起,却使人感到无限悲凉,借助语言、神态、动作,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设计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认识作品,就能在课堂上掀起高潮,课堂效果能恰当好处。②讲究把握高潮的时间。课堂45分钟,何时设置高潮,应灵活掌握。综合调控早恐强弩之末,晚则患呆板冗长。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用设问句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有激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紧接着针对部分读者对战士接触太少,缺乏了解的情况,用一组排比句歌颂志愿军战士,解除误会,饱含着对志愿军崇高思想境界的热情赞颂的情感。因而也能深深打动学生,引起共鸣,创设令人赞叹、令人振奋的意境,让学生可思又可感,在品味中受到启迪和精神感化。③讲究高潮的处理方法。课文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相异,高潮的处理也不同,既可以从课文中的悬念、情感、线索、对比、想象、人物、情境、写法诸多角度启发,并创设高潮,又可以灵活运用角色塑造、情感再现、议论剖析、思维延展等角度推动高潮的出现。如《狼》描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教师通过动作、神态的讲解,层层相扣,紧张曲折,直推至高潮的出现。
综上所述,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创设优良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否则事倍功半。
四.优良的思维品质与活泼的教学风格相结合。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务必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然而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丰富经验阅历、学会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课文反映生活,语文是时代的镜子,语文教学也有新、奇、美的特点;说它新是因为我们的课本跳跃着时代的浪花,要求施教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道它奇是因为我们面对一群奇思妙想的学生,要求我们用精彩的讲解去增长他们的才智;称它美是因为我们拥有包含天下的美文、美情、美言、美字的课堂,要求施教者塑造好自身的语言形象,美化学生,美化生活。换句话说,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和充实了语文教学内容,教师应始终以优良的思维品质对待语文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活的语文教育学”,它既蕴含着严密的科学性,又蕴涵着精湛的艺术性。我们要不断创新“活的语文教育学”,执着追求语文教学艺术,努力探讨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在科学性中注重实,在艺术性中注重活,既实又活地达到炉火纯青与和谐统一。
朱德琴,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