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体育参与问题研究

2013-04-29 12:34刘刚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镇化

刘刚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城市融入的角度,对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制约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失地农民文化、心理的影响;参与动机薄弱也是制约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改善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 体育参与 城镇化

1.前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过程,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6.9亿人。[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持续的增长,截止2012年年底,全国至少有4000万的失地农民。这些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被动地失去土地,面临着生活环境改变、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沦为城市“边缘群体”。本文借助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实地访谈的方式,探究失地农民的体育参与问题,力求寻求到一条促进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新路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调查的“场域”A小区位于南昌市红谷新区启动区,该区属于拆迁安置小区。社区总面积103.298万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73.99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95.436万平方米。自2011年启动安置工作以来,共安置4千余人。笔者在调查期间,随意进入18户进行访谈,这其中包括3户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庭;8户是二十五至六十岁的家庭;5户是未婚人士;2户是针对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儿童。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发

以“失地”“农民”“体育”等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全面系统地收集了中国知网中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实地访谈法

从经济、文化、行为、心理等多方面就失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问题进行了访谈,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分析

3.1经济收入不稳定

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大部分失地农民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困扰。甚至有些连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开支都很勉强。造成这种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征地补偿工作的不到位,其次是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失地农民自身资源、技术等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这是导致其再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一部分失地农民虽然通过政府安置和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工作的机会,但这些工作往往是重体力、收入低的工作,失地农民不可能享受到朝九晚五的工作待遇。[3]经济上的压力以及闲暇时间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失地农民的体育参与。在笔者与小区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得知,居住在此小区的老年人居多,且很大一部分是与孙(子、女)同住。只有极少数的一些有工作且收入较稳定的人群会定期的体育健身。访谈过程中,一些人也明确表示:工作太忙、闲暇时间不足、经济压力大等是导致其无法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首先要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失地农民经济收入和工作都不稳定,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的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在这些基本需求都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一个人会饿着肚子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失地农民体育锻炼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身体锻炼的缺乏,很可能会导致失地农民身体出现异样,从而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危机。

3.2文化、心理障碍

中国是一个由农耕发展而来的国家。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通过地缘、亲缘、血缘等关系交织在一起。然而,现代城市社会中的交往方式,通常表现为个人主义色彩。这两种文明的冲撞造成了失地农民特殊的心理,使其既保留了传统以亲缘、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同时又要适应城市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4]这种复杂的心理障碍,给失地农民由农民身份转换为城市居民增添了困扰。

对其体育锻炼意识的转化也是如此。失地农民虽然从农村搬到城市生活,其生活带有城市的色彩,但仍然保留了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对于失地农民而言,他(她)们习惯了田间地头的活动,平时的农活劳作已经让他们获得了身体的锻炼。然而,现代城市市民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身体锻炼、休闲娱乐的目的。所以,二者是有区别的。失地农民潜意识里就存在劳动的意识。但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居住城市后,不可能很快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产生这种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失地农民融入城市后不能很好的掌握城市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技术;另一方面,长期积淀的亲缘、血缘的传统思想,使得失地农民很难与不熟悉的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以上种种障碍的限制,造成了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的不足。

3.3体育参与动机薄弱

在祖祖辈辈都是依靠土地为生,然而瞬间失去土地,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失地农民在思想意识上很难快速的转变。在其骨子里,他们认为自己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失去土地,使失地农民面临着“种地无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低保无份”的尴尬身份。[5]受到这种特殊身份的影响,再加上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冲突,致使失地农民很难融入城市当地居民的生活圈子,也很少参与他们的体育娱乐活动。例如最近特别流行的广场舞、公园的健身活动等。这些城市居民热衷的体育休闲活动,失地农民却很少参与。笔者在实地调查中也了解到,失地农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就是和原来的亲戚朋友“拉家常”罢了。当被问及是否了解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功能时则都是否定的。这也说明了失地农民的体育参与动机还十分薄弱。

4.对策建议

失地农民体育参与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由于自身以往旧的体育意识已经失效,而新的意识行为系统又还未建立,这种状态是导致其融入困难的根源所在。本文就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迅速融入城市体育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4.1政府不断完善拆迁制度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体系还不完善,这是导致征地混乱的主要原因。[6]必须规范土地征用制度,从制度上保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首先,确定征地标准。完善现有的征地制度、征地程序和征地赔偿标准等。其次,政府要建立专业的土地评估制度,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故专业的土地评估体系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最后,妥善的补偿安置措施。一次性补偿安置措施往往只是考虑眼前的问题,没有为失地农民的长远打算。改善补偿安置措施,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帮助失地农民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等,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

4.2扩大宣传,帮助失地农民提高社会、文化、心理认同感

通过全社会的力量,消除失地农民的社会性歧视,给予这一特殊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利用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介,积极宣传国家的体育政策、普及体育知识,帮助失地农民建立体育锻炼意识,加大社会舆论的引导,让社会各界更加客观的了解失地农民,从而消除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局面,为失地农民体育参与创造良好的氛围。

4.3支持失地农民创立体育组织机构

体育组织是构成体育的保障体系,也是贯彻体育经常化的基本因素。[7]良好的体育组织体系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的体育参与。各安置小区应坚持“以人为本,健身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维护失地农民的权益,鼓励并指导其健身团体组织的成立,如小区的篮球协会、羽毛球协会、舞蹈协会等。同时,积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比赛活动以吸引更多失地农民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钟水映,李魁著.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M].第1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罗雪.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叶继红.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失地农民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10(2):62-65.

[4] 于静,韩立民.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1):56-59.

[5]兰孝国.失地农民体育参与困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01-103.

[6]吴兴国.检视我国农地征用法律制度[J].行政与法,2003( 10):127-129.

[7]林政梅.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3):33-37.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城镇化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大英县人社局多举措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