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阳 翟楠
我国德育的学科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带来了德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如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对应的专业设置,德育研究者缺乏应有的学科归属感等。因此,只有正视德育的学科地位,才能不仅从理论上进一步促进德育的学术发展,更从实践上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学科德育;教育学;专业设置
薛晓阳,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翟楠,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我国德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其学科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带来了德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高德育学的学科地位,而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德育学二级学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
一、德育与德育学科:令人担忧的现实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中,道德教育都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领域而存在。在西方,前有苏格拉底所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后有赫尔巴特所说“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教育”。正因如此,道德教育的理论一直是整个西方教育理论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中国,仅宋儒所称的“不识一字也要堂堂做一个人”就足以证明道德教育的弥足轻重。诡异的是,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等同于教育本身的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却遭遇了危机,其价值和地位都发生了颠覆,与之相应的德育学科更是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应有的学科地位。这不仅是德育和德育学科发展的瓶颈,更是教育本身面临的危机。
德育学作为教育学学科群中的一个子学科,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在学科建设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学者们对德育的研究就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领域。[1]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德育研究的独立性受到冲击,以致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没有像教育学等其他学科一样获得应有的地位,这导致目前德育学科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学学科体系中,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成人教育,从课程教学论到教育技术学,它们都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德育学则依然被作为教育学的一部分存在着,德育研究的状况更多地由研究者个人的兴趣所决定,这既不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又使得德育研究者缺乏应有的学科归属感。此外,由于德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对应的专业设置,即没有针对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进行专业设置,这导致中小学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道德教育缺乏基本的师资保障,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小学德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目前的背景下,德育学科虽然在学者的研究层面及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层面被视为独立的学科,但在中小学课程设置、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教师师资配备及最为重要的国家二级学科目录设置等层面都没有被视为独立的学科,从而导致在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科学研究的学术制度等方面也没有被视为独立的学科。因此,在没有获得应有学科地位的背景下,德育学的发展必然在学科制度上缺少支撑并受到限制,而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号层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为德育学正名,在教育学学科体系中为它争得一席之地。
二、学科的召唤:正名与发展
无论从德育实践的角度还是从德育学科的角度,德育和德育学在整个教育学体系中的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已有的二级学科都无法替代德育学的学科地位。因此,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德育学二级学科,不仅是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德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趋势,对促进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看,设置德育学二级学科,对于推进德育研究、完善德育学科、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课程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为解决德育实践问题提供学术支持
无论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道德教育一直都是深受人们诟病的领域,它只在理论上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这既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困境所在,也是制约德育学科发展的瓶颈。理论与实践的不对等导致德育学的理论研究杂乱纷呈,德育的实践领域问题重重。实践中的道德教育要想摆脱不受重視、效果不佳等问题,不仅需要德育理论研究的指导,更需要获得学科制度层面的身份认同和学科权力,否则,德育就永远只是一项工作,而不是一门具有独立研究领域的学科。[2]而对德育学来说,获得学科地位和权力的有效途径就是澄清和确立德育学的学科身份,使德育研究成为学科领域内、并在学术体制规范下的学术活动。长期以来,德育研究一直被抛弃在学术体制之外,不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常常被当作是一项工作性的研究或经验性的研究,即一种学科体制外的研究。因此,使德育学成为二级学科,将有力推进德育研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而使德育实践问题的解决在学科制度层面得到学术力量的支持。
(二)为培养德育专业人才提供学科支撑
在基础教育领域,德育面临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这一方面是因为“应试教育”背景下对道德教育的漠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缺少自上而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基础教育领域的所有课程教学都有相应的师范专业为其培养专门人才,唯独德育课程缺少相应的专业训练和学科支撑,其专业化程度和被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长期以来,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担任德育教师的模式导致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界限模糊,道德教育政治化的问题难以根除。从这一角度看,德育学科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即使再退一步,我们可以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具有学科和专业的相近性,所以在中小学课程和专业教师上可以相互兼顾,但那也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德育专业视为同一个学科领域。在操作层面上,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两个专业的确具有并能够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再如,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还是德育专业出身的教师,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掌握另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同时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德育课程的教师。因此,在中小学实践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教师与德育课程及教师完全分开的同时,在大学本科设立专门的德育专业似乎不太现实,抑或也无必要,但缺少相应的学科是绝对不行的。而如果设立德育学科,则即使缺少对应的本科专业,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基础教育中缺乏德育专门人才这一缺憾。只有保持德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才能保证德育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和研究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只有保证了这个完整性和独立性,才能为德育课程和专业教师提供知识和学科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用学科的完善来弥补专业的不足。因此,增设德育学二级学科,建立自上而下的德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从学科建制上完善德育的学科制度体系,目的是消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对称,从而有效地解决中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三)为完善德育研究的学术制度提供保障
客观地讲,近些年以来的德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然而,这种可见的学术成就从学科建制的角度来讲还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在整个德育研究的过程中,对德育问题的研究不少,而关于德育学科建设的研究却很少。这就是说,大家都只关注问题,却较少关注问题背后的学科建制,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看待德育问题的规范和视角。因此,德育学若能获得二级学科的地位,它也将获得更大的学术权力和言说的权力,这对德育问题以及德育学科本身的学术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为推进德育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体系支撑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从学科的角度把德育课程和政治课程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专业领域和学科范畴,而是将二者看成同一的课程范畴,从性质上视为同一个学科领域。其具体表现为: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小学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在初中是思想品德,到了高中则成了思想政治。小学侧重德育,高中侧重政治,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实际都属于同一学科范畴。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和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就被视为同一学科或同一专业。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基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德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学科制度体系支撑,从而只能从政治教育中寻求依托。因而,将德育学设置为二级学科,其意义并不在于寻求外在的学科存在形式或表达一种重视程度,其深层次的意义更在于改变学校德育的专业水准和学科归属,使德育课程和德育研究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和专业,并最终从课程、专业和学科、科学研究、师资培养与设置上,使学校德育获得独立的专业身份和学科地位。
三、学科的建立:现实的需求
新时期德育学科的发展和德育实践的深化都对学科本身的建制问题提出了要求和挑战,而应对挑战的条件已经成熟,德育学成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一)有相近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
德育学除了以道德哲学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外,它与其他二级学科有诸多相近的理论基础,如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管理学等。教育学是关于人的学科,这一独特性决定了教育学体系中所有的二级学科都旨在研究人及与人有关的事物。教育学原理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研究不同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问题,德育学则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人的道德成长问题。所有这些学科的研究都要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并以它们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德育学不是以某一具体的教育领域或特定教育阶段为研究对象,而是贯穿在所有教育阶段,它既独立于这些学科,又与它们密切相关,是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而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二)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了若干明确的研究方向
虽然德育学在学科地位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對其科学化的诉求也屡遭怀疑,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学界就公认德育学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3]从那时起,对德育学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及明确的研究方向。德育学以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作为主要的知识基础,围绕道德教育这一问题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形成了德育基本理论、德育史、德育过程理论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学在德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一批德育子学科,如德育管理学、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价值论等,形成了德育学学科群。[1]这都表明德育学的学科发展已自成体系,达到了对二级学科要求的基本水平。
(三)社会对德育学科有相当规模的人才需求
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也着力突出了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要求,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已变得越来越科学化,获得了不依附于政治、不等同于语文,且比过去几十年更为重要的位置。美中不足的是,德育的教师队伍缺乏应有的专业性。课程结构的变化与师资队伍之间的这种不对等给中小学德育带来了新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更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德育专业人才。除了广大中小学迫切需要德育人才外,社会领域广泛存在的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也潜在地需要德育专职人员。因此,实践的需要是学科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我国新时期德育原理学科发展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1):48-53.
[2]薛晓阳.德育研究:学科的独立与开放[J].教育学报,2009(2):102-107.
[3]孙峰.德育学科研究发展的困境与生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236-239.
责任编辑/李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