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在8月中旬召开的全力打造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推进会议上,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强调,要注重港产城的融合,促进港口、产业、城市共同繁荣。河北省长张庆伟强调,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努力形成以港兴产、以产带城、港产城互动的临港经济发展新模式。当前,河北正处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世界港口城市发展大势,站位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促进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发展,推动港口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沿海经济强省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规律,牢固树立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共识
从历史演变的过程来看,港口首先是交通枢纽,是各种交通工具转换的中心。大量的货物聚集在港口,形成了集疏运体系和产业聚集区。港口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海运、仓储、集疏运等临港产业和修造船、贸易、钢铁、石化、电力等依存产业,以及包括港口金融、维修、代理等在内的衍生产业。港口直接产业与关联产业构成的良好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产生空间集聚引力,吸引与港口无直接关系的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临港工业的发展产生协作引力,也不断吸引前、后向关联产业在港口城市集聚,港口城市的产业体系渐趋完善,构成多元经济发展格局,港口周边的城市功能体系逐步形成。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经济总量的60%集中在沿海200公里以内的区域,世界最发达的城市往往是沿海城市。当今全球35个国际化城市中,有31个是因为有港口而发展起来的,这35个城市中排名前10位的几乎都是港口城市。当今港口城市的发展,无一不是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服务、临港产业、综合物流等,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支持城市经济繁荣发展。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也都是凭借区域港口群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了港产城共存共荣。“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是港口城市实现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这种趋势仍在强化之中。
港产城各方必须持续强化“以港兴产、以产促城、港产城互动共荣”理念,形成牢固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共识。要从思想上明确,港口具有强大的聚集、扩散和辐射效应,可以有力带动和促进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的核心战略资源;城市依托港口、发展产业,港口拉动城市、聚集产业,港产城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发展必须统筹规划,把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统筹考虑、综合规划、稳步实施,使港口与城市建设、临港产业发展协调起来,真正实现以港聚产兴市、以产兴港强市、以市促港育产。
二、明确关系,充分认识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是转变传统模式、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是指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储存、配送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整合港口资源、提升港口供应链效率与价值为目标,具有覆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是指港口城市以港口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载体,推动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明确现代港口物流体系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现代港口物流体系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是手段与结果、路径与目标的关系。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是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是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体系的基本目标,二者均以港口为核心战略资源和依托。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体系可以推动港口转型升级,更好地拉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吸引产业向城市集聚,更加有力地促进城市健全和做优产业体系;可以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更加有效地带动城市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只有构建了完善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港产城三方才能实现低成本运行、高效益发展,互动共赢、良性发展。
第二,港口、产业、城市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港口、产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要素,共处于城市这个综合体之中。港口是龙头,延伸出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是带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引擎;产业是抓手,以工业、商贸、服务、运输等基本业态发展成为城市产业体系,是实现港口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核心;城市是平台,以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等为基础形成城市功能体系,是保障港口和产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当今时代,能够把三者真正联结在一起、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因素就是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体系。通过以港口为龙头,以产业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把沿海优势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第三,现代港口物流体系实质上是一个以港口为基础节点的供应链体系。当今社会,只要有商品需求,就会存在商品供应链。建设供应链要由具有综合集成能力的专业化服务企业,将商品运输的各个环节有机地链接起来,为消费者设计制定个性化的物流方案并组织实施,在既定时间、将客户所需的既定产品,按既定数量,送到既定地点,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总成本最低。这类专业化服务企业既不是贸易商,也不是运输企业或加工企业,而应是供应链集成服务商或集成经营商。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能提供整体最优、成本最低的服务,因而能获取最大的效益。谁掌握了供应链,谁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所以,港产城只有携手构建完善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才能以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战胜其他行业、相临城市的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国的许多港口企业还是把满足货物在港口的位移作为最首要任务,港口发展模式还是以通过外延建港的传统方式,实现吞吐量的扩张。许多港口城市还只是把港口作为招商引资、吸引产业落户的资源;产业落户后,企业只注重生产经营自己的产品,利用自己独立的销售渠道销售出去。城市、港口、产业还都是作为供应链的一个节点在运行,都在自己的独立领域里分头做着各自的事情,未能形成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导致各方都在产业链低端层面上辛辛苦苦运行,不仅效率不高,而且效益也不好。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提出了第三代港口的理念,即要把现代港口物流作为港口的发展方向,这是港口发展方式转型的大方向,也是港产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三、科学研判,理性界定河北沿海港口城市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尚处在以港口为主导、带动产业与城市发展的阶段
从港口、产业、城市发展嬗变的规律看,在初始阶段,往往是先有港口,以港口为主导,吸引产业和人们聚居,最后在港口周边形成产业群和城市;待产业发展繁荣起来后,便逐渐取代港口,成为拉动城市与港口发展的主导因素;到城市发展成为发达的大型、特大型现代城市以后,便以其强大的承载功能,成为支持港口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成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在产业不发达城市,或新兴港口城市,港口仍居于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主导地位,是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发挥着龙头作用。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现实看,尽管河北确立自身是沿海省份的意识比较晚,但是,近十几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以及秦唐沧三地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沿海强省、强市战略,河北港口集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进秦皇岛港调整港口功能,加快京唐、曹妃甸、黄骅港综合港区建设,积极吸引产业向沿海聚集,港口得到迅速发展,然而与之配套的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体系比较薄弱,所以,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仍处在港口主导拉动阶段。
河北沿海港口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沿海强省建设的强大引擎。河北沿海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秦皇岛、唐山(京唐、曹妃甸)、黄骅三大港口四个港区。近年来,按照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战略规划,秦皇岛港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在巩固国家北煤南运主枢纽港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杂货、集装箱业务;河北港口集团主导建设了黄骅港综合港区,运行第一年的2012年杂货吞吐量就达到1996万吨、集装箱超过10万标准箱;唐山港两大港区也在积极拓展杂货、集装箱业务。目前,三港已初步形成以煤炭、铁矿石等专业化码头为主,集装箱、杂货、液体化工为补充,南北两翼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港口群。港口吞吐总量从2006年的3.3亿吨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7.5亿吨,吞吐量的增长和功能的逐步优化使得港口对于临港产业聚集和“以港兴城”的引擎作用更加突出。
河北沿海地区产业规划格局正在建立,但实际发展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目前,秦皇岛正在大力发展以玻璃、装备制造、电子、船舶配套等为主导的临港工业集群。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新区正在积极吸引钢铁、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五大类临港工业企业落户,沧州渤海新区正在以冶金装备、石油化工、电力能源为主导构建产业体系。这些临港产业因其大量的物流需求带动了临港物流业和商贸业的发展,并将持续推动人口聚集,为港口新区城市化提供了支撑,但同时由于其大多以石油、钢铁、装备制造等传统重化工业为主,临港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临港产业链条短、涉及领域窄,高附加值的适箱货物少而又少,导致集装箱生成量小,制约了港口功能拓展和城市功能完善。
河北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但总体上还处在刚刚起步或功能完善阶段。秦皇岛虽然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但工业和相关产业基础薄弱,未能形成支撑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所必须的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体系。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正在提速建设沿海新城,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港口功能,延伸临港产业链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但是,两个新区还处在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综合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发达,在短期内难以为港口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平台。
同时还应看到,港口是水路运输和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优越,最适宜转型成为供应链集成经营商,成为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体系、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为港产城开发出一个崭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市场领域,赢得港口、产业、城市发展的明天。
四、多措并举,大力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体系、积极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
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体系、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需要港口、城市、产业链上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努力,携手共建。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顺应世界范围内第三代港口兴起的大势,加快建设大型化、专业化的码头,努力建设以杂货、集装箱为主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港区,拓展港口功能,打造质量效益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要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增加集装箱码头数量、提高堆存能力、建设深水航道和深水泊位,满足国际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超大型化的需求。适应现代港口物流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需要,构建新型集装箱码头运营模式,实现港口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依托现有传统产业,在港口周边地区开发临港物流园区或加工基地,制定包括奖励、税收减免、土地使用、场地租用、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吸引一批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项目落户,构建以港口企业为龙头、临港物流园区为基地的临港产业聚集带,以港口带动临港产业,以临港产业支撑港口发展。建设港口物流及保税、仓储加工物流园区,延伸集装箱堆存、货代等相关产业,形成前港后园模式,增强为腹地经济服务的能力。对入驻临港产业园区或物流园区的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让企业舒心、放心的发展氛围,努力打造商务成本最低、发展环境最优的投资和创业沃土,实现企业“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走产业兴港道路,形成“港口—产业—城市”的良性互动局面。
构建完备的集疏运体系。传统港口物流实现的是“港到港”运输,现代物流提供的是“门到门”服务。要加强铁路、公路集疏港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铁水联运;积极开辟海上集装箱运输航线,打造区域中心和航运枢纽;统筹规划空港和海港建设,实现双港战略性合作,形成陆海空各种交通方式衔接紧密通畅的网络,构筑与港口物流业发展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网络,为港口吸引货源,为城市吸引物流、人流、信息流等资源。
加快推进现代港口物流节点建设。依托港口基地,建设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畅通、运转高效的临港物流园区,构建现代港口物流的主体运作平台,拓展贸易功能,延长产业链条,进行实体化、产业化运作,延伸港口服务功能,增强港口产业与城市的关联度,增强港口对城市的辐射力与带动力。加快建设内陆港,将报关、报检、货代、船代等除码头装卸之外的港口服务功能前移至内陆地区,满足货主在本地完成通关等手续并将货物运送出去的需求,为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基础设施支撑。针对腹地经济发展特点和货源情况,在腹地节点城市合作建设综合物流场站,加大货源开发力度,拓宽业务范围,发展多式联运。
加快现代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辐射区内的所有商业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一是充分利用港口信息系统资源,开发建设标准、安全、开放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二是加强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港口商情网络,建设港口EDI 系统,整合、完善港区电子监控系统,建设海域船舶和陆路运输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不断提高港口的信息化水平;三是构建港口物流商贸一体化系统,实现港口功能向供应链的延伸,内陆物流业务与港口物流信息的无缝对接,将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四是扩大业务合作,争取早日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网络化运作,把港口融入国际物流体系之中,实现现代港口物流质的飞跃。
加快环渤海大宗散货交易市场建设。依托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现有的信息资源和运价指数优势,扩大煤炭等大宗散货市场供求信息渠道和范围,加快建设环渤海大宗散货交易市场,实现对上游贸易商的供给信息和下游中小客户需求信息的全覆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供应链综合信息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集团在大宗散货物流行业内的影响力。
推进港口口岸通行便利化进程。一是完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国际准则又适用于港口城市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完善岸线资源开发、港口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政策法规。二是创建优质高效的行政管理、服务和执法环境。理顺各相关部门关系,统一港口行政管理,建设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标国际一流港口城市,创造良好的港航发展环境。三是出台落实促进现代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资金支持、税收、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用地、用海、通关等方面予以优惠,简化物流企业行政审批和环评程序。四是在临港物流园区周边布局航运交易、金融、商务、信息、保险、代理等航运物流高端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航运企业、物流企业、涉港服务机构和企业进驻,打造具有特色的港航经济和物流经济,提高现代港口物流业综合服务水平。五是加快大通关体系建设,实现港口口岸通行便利化。各口岸监管单位不断创新监管措施,制定出台优化服务的政策、举措,采取担保通关、分类通关、提前报关、快速转关、上门验放等便捷通关措施;积极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模式,实现了货物的快速通关与分流。协作建设高效电子信息平台,积极推动海关、国检、代理、报关公司、场站等部门实现“一站式”联合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实现“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无缝对接”,增强“大通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