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容
内容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课堂精心选择导入方法,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文就语文课堂中采用的温故法,以已知求未知;音乐法,渲染气氛;故事法,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设疑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图像法,形象直观地引发学生兴趣等谈了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它担负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设计好导语,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的方法很多,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几种课堂导入法。
一、温故法,以已知求未知
导语的目的在于巧妙引出教学内容。在设计导语时,要深入挖掘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导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通过它学生可以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间的逻辑层次及知识结构。《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如在讲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诗《登岳阳楼》时,先温习提问:高中阶段所学过的杜甫诗有哪几首?哪些是杜甫晚年所写的?这些诗有何特点?学生答后,教师总结:所学过的杜甫晚年的诗有《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那么写的景有什么特点,抒发的又是何种情感,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登岳阳楼》,对他晚年的写景抒情诗进行归纳总结。
二、音乐法,渲染气氛
音乐、绘画、建筑是世界上不用语言就能理解的。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做导语,或是配乐朗诵,或是歌曲能达到渲染气氛、活跃情绪的效果。这种教学手段在诗歌教学中最常用,当然其它的文体形式同样适用。如在学习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在讲沈从文的《边城》时,了解到学生读这种长篇幅的文章没有足够的耐心,就先放一首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伴随着清幽的旋律,听着那流水的声音,欣赏着歌词所写的人物命运,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一个悲戚的境界
三、故事法,让情感产生波动
讲故事是大人小孩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包罗万象,开启人们的视野,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语文课堂用故事导入,可以让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巨大的波动,更容易记住。如在讲必修一第三单元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先给学生讲述冯骥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的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老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问:这是真的吗?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三、设疑法,激发学习热情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那就“新鲜”。设疑就是在导语中设置悬念,造成疑问,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引起学生兴趣。如在学习选修《语言文字运用》“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这一节中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化石、活化石,比如大熊猫、银杏树、鸭嘴兽等等,这都是些动物或者植物。但你们知道吗:在语文这一学科,也有一种活化石,那就是成语。成语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呢?这时有学生不确定的回答说应该保留了古代的一些东西吧?接着回答学生说是,同学们猜得很对,成语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特征。(听到这儿,学生表现的更有兴趣了。)那么哪些成语含有古汉语的哪些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当然,课堂导入还有其他的方法,如开门见山法,这是常用的课堂导入形式,言简意赅地直接点明要旨,突出中心,让学生学习起来心中有数。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更深刻;采用优美的诗句将学生带入一种优雅的美妙境界,让他们的情绪受到强烈感染等等。当然,各种课堂导入法要灵活使用,应根据教学内容来正确选择。
(作者单位:河南博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