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影响因子研究

2013-04-29 03:23罗剑宏钟芮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3年9期

罗剑宏 钟芮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结合我国居民储蓄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我国的居民储蓄行为的主要特征和在这一大背景下造成的既有问题,基于概述、研究我国的居民储蓄行为所受到的基本因子的影响前提下,进行对于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与各因素的相关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对于该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有所对于我国居民储蓄行为优化有所推动。

关键词:居民储蓄 人口因素 收入因素 社会保障因素

一、中国居民储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

居民储蓄作为我国国民储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巨大。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因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底下的原因,我国的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普通居民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还是很勉强的,自然没有闲钱来开展储蓄活动,造成当时的我国居民储蓄率处于一个低谷水平,所以当时的居民储蓄无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影响。

我国的储蓄率在改革开放后就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且势头强劲。如果要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一方面,主要是来源于我国普通居民具有极为强烈的预防性储蓄的目的。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时间短,许多公共服务发展还不到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只是差强人意,在二三线城市更为明显,居民为了保证自己以后的生活水平,往往出于养老的意图考虑,把自己的大部分钱款存入银行。另一方面,也跟我国的低程度发展的资本市场有着一定的关系。虽然现在市场上有许多的金融理财公司,推销各类理财项目产品,但是其中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并不多。而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数据显示,中国大陆2012吸收的FDI同比上升11%,总额规模达到了1060亿美元之巨,一跃演变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处于需求投资多,但是国内居民投资无门的矛盾之中。

(二)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分布不均

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均衡性,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表现为一种不断增大的走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由于市场调节的不均衡性,差距出现时在所难免的。但是要是不能合理的控制这种现象,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严重的会产生社会动乱,所以要密切注意这一问题。在我国,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也间接的反映着储蓄存款的分布上,居民个人储蓄存款的大部分都集中在城镇地区,城镇居民的储蓄总量从2001年到2012年都占到了总储蓄量的60%以上,同时2004年则达到了高峰82.6%。截止2012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手中有着83.1%的储蓄比重,反映出我国的储蓄存款分布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收入阶层特征。

二、我国居民储蓄行为影响因子分析

(一)变量选取说明

1.收入因素

笔者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当做是收入因素的具体表现,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收入因素对于储蓄有何具体影响。对于我国的普通居民家庭来说,可支配收入有着重大的意义,如果可支配收入多,那么相应的储蓄行为就会被激发出来。

2.社会保障因素。笔者把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支出和养老保障水平纳入到社会保障因素里面,主要目的在于去研究分析社会保障因素对居民存款储蓄的影响。

3.幼儿抚养比与老年人口抚养比

对于整个国家的总人口来说,如果整个社会的适龄劳动力总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例很高,具体可以表现在较高的幼年抚养比以及老年抚养比,那么整个社会的总储蓄率将会大大的降低。因此,国家总人口的结构的波动对于国家的普通居民的储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模型综述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里的选择法开展变量的选取工作,同时以此为据构建模型。三个不同的自变量分别为城乡居民储蓄总量、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城乡居民定期储蓄,因变量则是上文中提到的人口因素、收入因素以及社会保障因素三方面。为了达到消除异方差的目的,笔者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后加入模型,开展了相应的逐步回归分析。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1-2012年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2》,《中国城市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户储蓄:基于8省微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不确定状态下的农户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中国高儲蓄率部门特征、成因及对策》,《住房消费、收入分配与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社会保障、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财经理论与实践》,《中国的储蓄率及其长期走势》,《中美储蓄率比较:从核算口径到经济含义》。

(四)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表示三个因子的回归分析的数据结果,(1)收入因素。笔者根据结果认为,收入因素作为影响居民储蓄的因子,其作用是巨大的。通过数据对比得出:可支配收入对于居民活期储蓄的影响要大于定期储蓄的影响。我认为有如下的理由:中国人普遍喜欢以备不时之需,喜欢把存款先定为活期,然后视情况而定是否转为定期。(2)人口因素,儿童和老年人口占人口比重的增大,将造成现在的家庭抚养负担加重,影响储蓄的财力基础。但是因为我国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所以影响不是很明显。(3)社会保障因素,社会保障方面主要是居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支出。如果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水平大大的提高,居民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就会增加储蓄,减少个人支出的不确定性。

三、改善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首先,要尽力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工作的目的就在于有效的缓解以及拉近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那么,需要有着明确的目标:第一,努力掌控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国际上来看,在2010‐2011年,各个国家的最高与最低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日、英、法大致为1.6‐2.0倍,德、加、美、韩则是保持在2.3‐3.0倍之间,这几个数据属于较为安全的工资差距空间范围。但是具体到我国,2012年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高达13.26倍,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工资差距超出了合理范围,需要及时纠正。第二则是努力拉近城乡差距。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较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非常重大,而实际上,2012年我国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23倍,差距十分明显,如果不及时改善,就会造成社会问题。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把城乡工作差距控制在3.0倍以内比较合理。第三,尽力扩大我国收入阶层中中等收入者的所占比例。从全世界来看,其他各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也没有明确的范围,美国作为第一强国其中等收入人口占总人口的70%多,其余大部分的工业化后期发达国家则是保持在40%水平左右。现在来说,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大致在20%的水平,这对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我们要依据年均增长2%的发展目标,努力在“十二五”的发展末期,使得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达到30%的水平左右。

(二)制定更加合理的人口政策

首先是要明确现有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计划生育的规定标准。在部分发达地区可以慢慢的实施借鉴二孩地区的发展经验,这样来做十分有利于减慢我国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逐步的构建起依靠奖励扶助、困难求助养老以及医疗扶助作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综合运用除了政府手段之外的其他经济手段的作用发挥来稳定当地生育率,积极的构建完善生育率替代水平的整体政策保障制度。有效地发挥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有的社会保障、社会转移支付与社会储蓄作用,优化现有的城乡统一结合的社会整体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政府要极大扶持力度,出台的财政政策要向农村地区倾斜,把奖励以及扶助的领域覆盖那些遵守计生政策的家庭群体,做到政策的有效性与覆盖性。

(三)完善社会保障

大力坚持公平以及效率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原则,要让当地政府与用人单位以及个人一起来担负起社会保障的巨大责任,努力把现行的缴费模式的社会保险当做是当前保险工作的核心内容,再加上通过针对性的的普惠式保障制度的设计与配合,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轻居民社保要求对于政府的依赖性。在提高当地的社会保障水平问题上,我们能够在低水平上开展工作,先满足当地人民群众较为基本的一些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再逐步的提高当地的社会保障水平。在提高社会保障层次这一问题上,当地政府须贯彻统一性以及灵活性两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原则,从全局上计划同时开展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来完善并优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解决不同城乡地域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群体之间,现有的社会保障问题上存在的待遇不公问题,让公平这一原則有效地贯彻到社会保障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周晓艳,汪德华,李钧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中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02).

[2] 周绍杰.中国城市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J].世界经济,2010(08).

[3] 李殊琦.收入差距对居民储蓄投资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8).

[4] 芦东.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居民储蓄率:基于迭代模型和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01)

[5] 张文斌.储蓄,储蓄效应和储蓄政策[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1991.

作者简介:罗剑宏(1964-),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营销旅游系主任,博士,主要从事市场营销和企业战略研究;钟芮(1988-),女,湖南怀化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