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11(2013)03-0126-02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来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高考作文教学的理念。新课程标准引领着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又与高中作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高考的权威性决定了它是高中作文教学质量的最权威检测,也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面镜子,它推动和制约着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高考作文 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高考是一种由国家命题并组织的选拔性(常模参照性)的考试。对国家来说,它具有诏令天下、一年一度的严肃性;对考生来说,则有公平的竞争性和刷选的淘汰性。高考的利益有两条,一是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的原则,二是有利于中学教学的原则。因而高考是衡量合格学生入学的标尺,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语文考试是高考中的一门必考学科考试,作文考试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其分值占语文试卷总分的40%,考分将近语文分值的一半。高考作文具有防范性、可写性、时代性、多样性、多元性、寄寓性和思辨性等特点。[1]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下,高考作文在文体选择上逐渐开放,基本上是“自主拟题、自选角度、文体自选”的“三自”原则。在命题形式上,出现了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 ,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新材料作文给定一个或几个材料,提供多个写作角度,考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来写。新材料在作文命题形式上有一定限制,防止考生散漫地写作文,但同时又为考生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体裁,可以灵活的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新材料作文已经成为话题作文中相对成熟的作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命题作文的不足。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高中新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标志我国开始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是高中的必修课,是高考的一门必考学科,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其命题特点也随着新课改的改革而改革。因此,新课改以来作文命题的变迁不仅体现语文教育理念和作文题型发展创新,而且还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1.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对考生的精神引导
2008年辽宁卷“有关青少年价值观”的新材料作文是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关注和引导。体现了新课改下,高考作文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对考生精神的引导。2008年全国卷一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和四川卷的话题作文“坚强”,则是把关注时代、注重精神引导的命题导向推向了新的高度。命题的内容是指刚刚发生的地震,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生活,引向崇高,让他们感悟生命、责任、爱心、坚强、民族等等。2010年新课标(陕西、海南、宁夏、吉林、黑龙江)高考作文题给出了三则材料,其中有一则材料是“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10个人,并告知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后来这10个人都获得了成功,但心理学家最后坦言,他们当初其实只是普通人。”这一则材料体现出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必须给予鼓励和充分的信任。2011年新课标卷(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它具有极强的时政性,要求关注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只读圣贤书,符合新课标中提升学生能力的原则要求
2.重视思辨性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在高考作文中考查学生的思辨性很重要。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给出了两句众人皆知的歌词“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引导学生思考,翅膀帮助人飞翔,意指帮助人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题目比较宽泛,信心、坚强、乐观等积极向上的品质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再比如思辨性极强的考卷:2011年上海卷“1、犹太人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2、契科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这个材料作文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给了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表现出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强调思辨性的命题导向,对于写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思辨背后所彰显的是考生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包括要求考生全面的、完整地看问题,窥视问题的本质。比如说2011年的上海卷作文题中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过去”,什么原因“不会过去”,这都意在要求考生挖掘问题的本质。
二、高考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2003年,教育部颁布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且有个性地发展,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为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新的理念,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界对作文教学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1.重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新课标:“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纳。在接纳世界的过程中,客观的审视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促使自己健康的成长。以往的作文教学为应试服务,教师教授学生的作文多是模式化的高考作文,枯燥无味,学生不能进行真情表达,对写作提不起半点兴趣,学生也不能通过写作进行精神对话,认识自己。现在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实际生活体验,而且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作文教学随之重视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2]
2.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要做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就强调学生要自己的个性的思维,有自己真实想法和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人。我们常常看到写作中的雷同现象,不是题材相同,就是人物性格相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作者缺乏对社会和生活,以及自身的发现,没有找到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没有根据自己的个性进行创新。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写作提供材料。在作文训练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丰富学生作文的表达方式。
3.作文是一种精神对话
写作的本质就是宣泄内心情感的律动,张扬自己的个性,关照思想,用文字展现心灵的风景,是灵魂的呼吸。真实的写作是生命,来源于生活,是心路历程的记录,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这实际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对话,这种交流是写作主体和自身交流、和读者,即阅卷老师的交流。作文是思维、意识、情感等的载体,一方面,写作就是作者精神记录的方式,既是自悟、自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精神上的对话。作者心中所想所感展现于文中,作文成了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这符合《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感情真挚”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相应的作文评价方式也进行着变革,高中作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考的性质决定着它对作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高考作文教学随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而变化。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其成果是显著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希望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对高中作文教学产生的影响是良性的,并且推动高考作文教学的科学完善。
注释:
[1]韦志成,主编.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11(1):269-270.
[2]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235.
参考文献:
[1]路冬梅.新课程语文教学法[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8(1).
[2]李福灼,主编.语文课程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
[3]靳彤.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1).
[4]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
[5]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1(1).
[6]黄建成,袁立庠,主编.中学作文教学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4(1).
[7]张定天.写作心理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0(1).
[8]姚志华.新课改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9]胡珍宝.高考作文命题发展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10]李霞.高考作文的命题变迁与教学改革[N].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