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辉煌于包容与衰败于僵化

2013-04-29 00:59张劲松
江汉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包容民族复兴中国文化

张劲松

摘要:文明中国崛起后,代表人民意志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实现中国梦,是时代的需要。中国历史上的强国梦以中国文化为依托,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奠定了古代中国强大的基础。包容促进了民族的强盛,而惟我独尊的僵化性常常造成历史的衰败。包容与僵化两者伴生,一旦僵化占据上风,国家衰败难以避免。国强民富之中国梦,是一种责任,一种道德目标。实现中国梦。需要有包容性的文化心态,僵化保守是大忌。实现中国梦,最终还得靠发展,尤其是包容性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国梦;民族复兴;中国文化;包容;僵化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9-0102-05

当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世界都在等待中国“拯救”时,一个文明中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了现实。中国崛起后,代表人民意志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适时提出实现中国梦,是时代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纵观历史,中国辉煌过,也衰败过。实现中国梦,需要从历史中认识到包容是辉煌的根源,而僵化则是衰败的重要原因。

一、寻梦:辉煌历史下的民族复兴情结

不管是政治体制还是经济体制,也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总是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它能自成体制,自我运转。它希望得到西方的认同,这是它的包容性使然,但并不企求西方的认可,这由它的差异性促成。

中国,这样一个拥有特殊文明的国家,曾经辉煌过,也衰败过。“灿烂、辉煌、悠久坚韧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中国人的一种共同心理——大国和强国的心理。这种心理是其他历史短暂、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的人们所无法体会的,因为它是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曾经的辉煌,总是让中国人缅怀,甚至沉沦。“客观地说,这种‘大国情结历经几千年,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人集体性格的一部分,渗透在中国人的血与肉之中。中国人的‘大国情结实质上是汉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精神的映射,是一种极度敏感而又满怀期待的心理状态”。

不管人们如何看待这种大国梦想,它在激励民族精神、凝聚国人力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一个长久习惯于夸耀的民族,是难以承受落后和被欺凌的滋味的。这种心理特点决定了中国人始终具有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心态,一旦有时机,一定会热血沸腾地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今天中国正面临着再续辉煌的关键时期,国强民富是中国人共同的梦想,这就是今日之共产党人适时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

中国梦首先是执政党、政府主导下国家的国强梦,其次是公众的民富梦;政府主导中国梦,公众认同中国梦,最后形成国与民两者融洽的国强民富的共同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着根本的区别。美国梦首先是国民梦,是国民的发财梦。它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尤其是以经济自由来制衡国家的强大。当然,国民在“看不见的手”引导下发财的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最终有意或无意地实现了美国的强大。

寻找中国梦之源,可以让我们看到它既是辉煌历史下国民的民族复兴情结,也是共产党人适时提出的对中国发展前途的理性描绘。具体来说,中国梦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践梦:中国文化的包容性造就辉煌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强国梦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答案很多,其中中国文化是其依托,这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奠定了古代中国强大的基础。

汉唐王朝,曾以泱泱大国辉煌于世。这是中国梦的起点。汉唐的强盛。就是中国人一再沉醉的中国最强之梦。这个践梦过程悠久而漫长,“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它有众多的人口(在15世纪有1亿-1.3亿人口,而欧洲当时只有5000万-5500万人口),灿烂的文化,特别肥沃的土壤以及从11世纪起就由一个杰出的运河系统连接起来的、有灌溉之利的平原,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这些使中国社会富于经验,具有一种凝聚力,使外国来访者羡慕不已。”

中国历史是以汉民族和汉文化为主导的历史,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历史上,兄弟民族曾多次向汉族政权发起挑战,也曾几度颠覆了汉人政权并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但结果是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接受了汉文化,继而被汉化,汉民族的人口越来越多,中国的版图也越来越大。秦统一六同建立大一统的秦王朝,“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强势生存的秦王朝也是在不断的强势征服过程中包容其他国家的文明,编织起统一的社会文明,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

汉代起,改法尊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施仁政、行一统。其儒术其实已经不再是儒家的一家之言,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思想的儒术,正因这种杂合与包容,才使得尊儒能被不同学说的杂家所容忍。大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

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将中国梦推向顶点。在唐朝,万国来朝,只要认同汉文化,均视为“汉人”。大汉人理念,包容了一切文明,超越了种族和国别。不管来自何国之人,来去自由,从商从政听之任之。唐王朝在包容一切文明的同时,成为了该时代世界上最文明强盛的王朝。

宋朝是中国人践梦的又一个王朝。在历经五代十国的动荡之后,宋王朝立国。宋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经济繁荣昌盛的强势国家,张择端的《清11月上河图》将宋之强盛永久地呈现在中国人的面前。宋造就的强国梦,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往包容性很强的多种文化上。诗词歌赋、杂技、戏曲、音乐、小说,无不呈现出强盛局面。甚至建筑业也体现了特有的先进,李诫集大家之所长编写的官书《营造法式》,标志着宋之科技的发达程度。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从历史演变来看,今天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各种文化生态融合的产物,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复合的中国文化,同时各种文化也各自保留下来,并不断得到发展,无论是三秦文化还是巴蜀义化等,既有融合的一面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这种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文化是其他文明所不能比及的。”“

的确,中国“文明受到蒙古游牧部落的严重破坏,并且在忽必烈汗入侵以后被蒙古人统治着。但是,中国惯于同化征服者而不是被后者同化,当1368年出现的明朝重新统一帝国并最后打败蒙古人的时候,许多旧的制度和知识都保留了下来。”中华文明不管是在最强盛时还是在虚弱时,总能表现出高度的包容性,最终构筑起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文明形成范式。前者,如在盛唐时接受天竺国的宗教并将其转化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后者。如在被外来强势游牧蒙古族的征服中同化其文明。包容性保证了中华文明内核的强大,它是民族国家强盛的根源。

三、噩梦:惟我独尊的僵化性造成历史衰败

包容促进了民族的强盛,而惟我独尊的僵化性常常造成历史衰败。我们看到,包容与僵化两者伴生,中华民族即使在最强盛、最具有包容性之时,也同样潜伏着僵化。一旦这种僵化占据上风,往往就会促使强大的国家走向衰败。

秦帝国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同时它义“焚书坑儒”,用残酷的暴政对待国民,国家大一统了,却未能走向民富,农民揭竿而起,埋葬了一个王朝。

汉武帝雄才大略,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对形成中央集权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统治,是中国封建统治能延续两千多年的重要文明因素。但是,这也限制了百家思想,对后世的历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捆绑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手脚。

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一个文明的悖论:在国家分裂时期,文化发展很快,并体现出强烈的包容性,这是因为分裂状态为多种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如东周列国时期,多国并列,诸子百家形成并为不同国家提供治同方略,文明的繁荣期到来。国家一旦大一统了,形成了中央集权,儒家独尊局面便很快形成。独尊儒术能维系中央集权,但也表现出思想的僵化,表现为惟我独尊、诸术让道,文明的僵化期形成。

文明的僵化期到来,出现王朝历史上的衰败就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甚至直接转化为充分条件。西方历史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历史上僵化带来的衰败。如,汤因比指出:“一个统一的国家对一个文明的经济是沉重的负担。它为了维护自身,需要培养一批收入甚丰的专业文职人员和常备军,如果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自治政府体制的腐败和蛮族犯境的压力增大,行政和军职人员越来越多成了大一统国家史的规律之一的话。这些公职消耗的费用就会膨胀。倘若这个大一统国家——以及被它所包容的社会——能够应付这类日益增大的开支,而不致被它们所压垮,那它必定能想出提高牛产率的补救办法。迄今为止,到了文明的这个时代,大部分经济在大多数时间里已或多或少地处于停滞状态。”文化的僵化。不是让人去考虑如何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而是在惟我独尊之下,要用“半部《论语》治天下”,认为其他任何发展经济的技术乃小道。“由汉武帝(140-187年在位)正式尊崇并直到1911年断断续续保持其垄断地位的哲学流派不是法家思想,而是儒家思想。儒学虽然懂得水利对农业和交通的价值,但对农业之外的经济事业不感兴趣。”

思想上的僵化,缺乏包容,常常发展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如在大明王朝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但其“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强盛国家走向衰败成为了摆脱不了的噩梦。“中国的衰落伴随着西方的崛起而发生。到18世纪,中国还沉浸在自己的幻觉中,他们以为其他的民族是处在世界的边缘的,或者,用一个中国词语‘野蛮人来形容,远离文明世界的中心,根本不值得一丝一毫的关注。当中国在沉睡时,西方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并迅速发展。在这个时期,科学在欧洲成为公众关注的内容,自由观念激发了民主思想,民主制度最终取代君主制度,亚当·斯密的经济准则使现代资本主义诞生。”

相较而言,在西方国家历史上,国家出现经济运转困难时,不是通过僵化的管理模式来控制社会,而是让市场力量起来,自由地发展资本及积聚货币。“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私人。私人资本积累愈多,它操纵公众生活的权力也愈大。同时,商业资本又是工业资本的先驱,商业有了充分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才能同样地增进。这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的安全之累。”比较中西文明可看到,自公元1500年后,西方的文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文化中的僵化性导致了体制的僵化。在两者的竞争中,中国走向了比较弱势,哪怕在康乾盛世时GDP仍然世界第一,哪怕中国农业社会仍然在发展。当西方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大之后,中国就像一头养肥了的猪,正好成为西方国家宰割的对象,自明清以来,噩梦连连,先是倭寇不断袭扰,后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强加的鸦片战争,中国走向了衰败。

四、醒梦:大国崛起的僵化性环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30余年的改革,中国再一次强大起来,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国强民富的中国梦,表明了中国未来将走和平发展之路。但中国梦的提出,面临着惟我独尊的僵化环境,这种僵化环境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当前。到了该从梦中惊醒的时候。

从内部来看,这种僵化环境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国情结表现出的傲慢与自负。有些人将中国梦理解为中国要成为世界最强国,要再续汉唐之辉煌,成就世界第一大国。殊不知,汉唐之辉煌伴随着国家的强势扩张。若今日之中国梦即为恢复华夏汉唐之威,等于是引火自焚。“从某种意义来说,西方人对中国的恐慌感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中国究竟代表什么。他们不知道中国将会是一个良性的大国还是一个恶性的大国,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梦。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上也做了很多错事坏事。但是世界各地的人基本上了解美国代表什么。也许有的人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反感甚至仇视,但很少有人对美国恐慌。”今日之中国梦,要的是国富民强,不得强势扩张,和平崛起是主流,和平包容才能在现代世界立足。僵化地理解中国梦,必将招致国之衰败,中国崛起并非四处树敌。

另一方面,惟我独尊的排斥性文化心态。的确,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它是中国能崛起的文化基础。但是,中国崛起后,一部分人表现出过度的自满,惟我马列独尊,其他诸术让道,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忘记了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精神。其结果是思想上的僵化及教条主义,不能很好地认识时代发展后的事物,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僵化与教条导致了学习能力的弱化。

从外部来看。也存在着促使中国陷于僵化境地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GDP占世界第二,被当作“威胁者”,遭受外部包围。“老二”历来不好当,“老大”美国很自然地将这个与其文明差异很大的“老二”作为假想敌,处处设防,处处围堵,既怕中国崛起,取代自己的位置,又怕中国不合作,妨碍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实现。部分中国人的大国情结更是激发了“老大”的恐慌,更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以至于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财富、消费和生活水平也将对全球的能源供应不断施加压力,这也可能导致其与能源巨大需求国美国之间的对抗赛。事实上,中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已经对油价的上涨产生了压力。因此,即使避免与美国进行直接冲突(如在伊朗和伊拉克地区),中国的发展也已对美国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产生了影响。”为应对中国的所谓“威胁”,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敌视中国。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部包围之势已成,其目就是迫使中国再次闭锁国门,重回僵化自大的历史之中。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除了从政治、经济、军事上逼中国趋向僵化锁国、陷中国于孤立之外,还从文化上驱使中国僵化。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以揭露资本主义、推翻资本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与对立让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了天然的抗拒心态。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文化的渗透、文明的渗透,西式民主、价值观是渗透的重要工具。无疑,西式民主、价值观放在西方,有其存在的理由,甚至是其经济发达的原动力,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不能也不应该照搬西式民主和价值观。若一概否定,以为中国有了马克思主义就能抵挡西式民主、价值观的渗透。也是不现实的。全球化也是经济、文化、社会的全球融合过程,在西方国家占世界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一味拒绝只能让自己与世隔绝,陷入像明清王朝一样僵化锁国的境地。否定与批判虽不可少,但一味否定无济于事,一个开放的中国更要在当今社会包容(主要是同化)外来不同文化。

五、圆梦:民族复兴的包容性发展

中国梦,何以梦圆?民族复兴的大业,需要有包容性的发展作保障。

国强民富之中国梦,它首先是一种责任,一种道德目标。它是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道德感召,它是对当前政治道德的超越。当前的政治道德还有一些地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对全民的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和教育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约。在中国的学校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道德教育上,共产主义道德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民的道德遵守是有层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道德,是中国社会的最高道德要求,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只能让部分人遵守,无法以之约束全体公民。当前,需要一种在全社会起约束作用,可以振奋全体公民的道德(或社会责任)感召。中国梦的提出包容了全社会及所有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都应为之奋斗的责任目标,它能凝聚国民的理想,让国民看清中国发展的远景。

实现中国梦,需要有包容性的文化心态,僵化保守是大忌。汤因比在1972年著《历史研究》时曾表示出对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后会不会带来中国文明的一次决定性中断的担忧。他说:“的确,中国已被一种并非中国的哲学或宗教所征服。以前也一度出现过佛教形式的宗教征服,但这种来自印度的宗教在表面上取得成功之后,最终被中国本土的世界观所克服。但我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本土的世界观是否将证明有足够的能力,再次成功地重申自己。”汤因比担心中国能否将共产党从西方取回的真经——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的实践之中。他写作《历史研究》时,中国人还没有作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两次飞跃的总结,今天中国人已经经历并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飞跃,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在西方,但中国人同样能将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将其融入中国实践。本土的世界观与外来的世界观相包容,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优势。“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似乎可以把西方文明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全吸收过来丰富自己,但不放弃自己,就像印度佛教变成了中国佛教、马克思主义也中国化了一样。”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中国人圆梦的文化保障,圆中国梦永远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实现中国梦,还要尽可能地学习美国梦、欧洲梦、日本梦等,包容其优点,将其吸纳进中国梦之中。一概排斥其他文明,既不明智,也不可能持久。美国梦,重视个体的权利,强调经济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独立自主:欧洲梦,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依赖:日本梦,则重视学习外来文明,只要是有用的就学习并变成自己的,最终实现超越其学习对象的目标。圆中国梦,并不排斥吸纳其他文明和梦想的文化精髓。历史上的僵化与保守让中国人吃够了亏。“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与欧洲、非洲、美洲等大陆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地理上都是隔绝的,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外国皆是蛮夷之邦,中国才是世界的主宰。”自封与自夸并不能真正让中国永远保持世界最强,落后和被欺凌迫使中国人反思西方国家何以实现梦想,特别是曾经以我为榜样的日本何以能超越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与科技,包容一切先进文化,克服僵化与保守,这是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当前的国情下,学会学习,学会文化的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国梦,最终还得靠发展,尤其是包容性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实现中国梦,需要做到中国发展空间的拓展,而不是僵化锁国,也不是处处树敌。中国人实现中国梦要做到包容他者,要告诉世人中国发展的和平性和包容性。中国的发展不争夺其他国家的发展空间,当然中国崛起后在捍卫国家主权上是绝对不会让步的。另一方面,一切与国强民富的发展目标不一致的发展手段与策略都是不可取的,包容性的发展对落后不能包容,对僵化保守的自满也不能包容。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从世界的角度出发,西方发达国家也应包容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虽然现代化起源于西方,但东亚的现代化已具有大大不同于西欧和北美的文化形式,这就使我们从实证上不能不考虑西方现代化之外的其他形式。现代世界全球文明都应该进行对话,这样才有利于建立和平的世界秩序并保证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全球社会的角度来看,按照西方和非西方的界限将世界一分为二,是既不必要又不可取的。它在实证上也是站不住脚的。”中国梦包容世界,全世界也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中国发展,这是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和平及共同发展所必须的。中国人圆梦。西方国家也应有足够理解和包容,这不是中国人的企求,而是共同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包容民族复兴中国文化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省域基础教育改革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