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11(2013)03-0105-01
摘要:《学记》是中国古代极其宝贵的教育文献,其中它所倡导的"喻"的教学方法,更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本文就《学记》中的启发诱导思想谈谈它对当代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启发诱导 主体性 创造性
《学记》产生于战国时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它以完整的内容、严谨的体系和精炼的文笔开世界教育专著的先河。《学记》中对教学体制、内容、要求以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论述,都有独到的见解,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若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难免良善并存,精华与槽粕同生。但从总体上看,其精华还是最主要的。尽管千百年过去了,但这篇作品在今天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它所倡导发挥的“喻”的教学方法,更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的精华。
在语文教育的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方法论,“注入式”和“启发式”。而《学记》所阐述和发挥的“喻”的教学法就是属于后一个范畴的。“喻”者,启发诱导也。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重视教学中人的思维因素、智力因素,特别重视教学中信息的输送和反馈的作用,强调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外因与内因、“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辩证的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学生的“思”的作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学习的最佳效果。而注入式是一种与启发式相对立的教学思想。《学记》是反对注入式教学的,书中写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这指出注入式教学教师总是照本宣科,令学生死读死记,上课满堂灌,急于求成,违背教学原则,对学生“不顾其安”,“不由其诚”、“不尽其材”。这种注人式教学的结果往往是使学生“隐其学”、“疾其师”、“苦其难”、“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即学生厌恶学习,埋怨老师,视学习为畏途,即使勉强结了业,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忘掉。《学记》对注人式教学进行深刻的分析批判,由此表达它在教学中实行“喻”的教学方法的强烈愿望。其实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早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从理论上对启发式教学作了精辟论述。《学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并作了更加深刻的阐述,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意思是说,与其给人一筐鱼解一时之饥,不如教给人捕鱼的方法。教学也是如此,比起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学记》中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这段论述说明“教师对学生教的本质就是启发诱导,其衡量标准是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安易,又能独立思考,才可以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联系我们现今的语文实际,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也有一种貌似启发诱导的教学现象: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或教师先说上半句,略作停顿,“启发”学生接下半句。这种教学方法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启发诱导。因为它不是诱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思考,而是诱导学生向教师事先搞好的的答案上面引导,而当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或偏离标准答案时,教师就会给予否定,及时“拨乱反正”,使他们无限接近标准答案。而学生为避免被教师否定,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思路,有时甚至会违心地迎合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如此一来恰恰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抹杀了学生的思考行为。所以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改进了,实则在教学理念上和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并无不同,本质上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方法,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语文教学而言,它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中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让自己和文本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效果加以设定和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状态与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启发,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发散思维,变换角度看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新见解,突破原有文本的时空限制,复活、丰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创造新的环境,或者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学思结合。
《学记》上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句话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又要善于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启发式教学的另一重中之重就是教师的课堂启发语言艺术。传统的课堂教师语言常带有“怎么”、“是不是呀”、“对不对呀”这类词语,这些话语一般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具有简洁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讲解要想吸引住学生,需要教学语言简洁而深刻,说理微妙而精到,举例不多却引导得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总之,《学记》是中国古代极其宝贵的教育文献,充分探索、发掘、研究《学记》中的优秀教育思想,古为今用,是非常具有意义的,而且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只有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才能使中国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