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海霞
信息管理是企事业单位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管理活动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使用信息来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工具。电子信息管理平台与计算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机技术是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强大的功能支持,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只不过是一句空谈。在实际运用中,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几乎包含了一个单位所有的业务活动。
一、建立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前的准备工作
(一)开发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的决策。一个企事业单位是否要开发电子信息管理平台,无非是考虑两方面因素:成本和效果。研究如何成功实施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及评价实施效果,对决策是很有必要。
(二)建立可靠的领导小组。在实施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的计划之前,企事业单位一定要事先成立一个可靠、稳定,这将是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得以成功的保证。
(三)宣传和培训。在单位上上下下进行改革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单位所有员工都能够接受新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电子信息管理平台能够成功实施的保障。
(四)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对企事业单位的各项运行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准备好电子信息管理平台运行前的各种数据清单。
(五)内部调查。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详细的调查,整理详细的调查报告,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重组。
二、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过程
(一)系统开发方法。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将其分割为相互关联的几个阶段来进行,这种开发方法就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SDLC)。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少有直接使用SDLC过程的,经常使用的是SDLC的几种类型的变体。
1.基于生命周期的变体。主要代表是瀑布模型,它强调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顺序关系,一旦一个阶段完成了就不能再回头。这就要求在SDLC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当精确仔细地计划。
2.基于迭代的变体。主要代表是蛛网模型,它强调生命周期阶段之间高度的迭代,随着需求的不断修改不断地增加迭代的次数,并在不断的迭代中接近最后的目标。
3.以用户为中心的变体。主要代表是社会技术系统,它包括社会与技术两个子系统,并将其放在一个阶段中进行考虑。
(二)实际的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开发阶段。
1.项目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确定新系统的作用域,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制定项目的开发进度表,分配资源并进行项目开发的预算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确定新系统的作用域,即确定新系统将要解决的问题与这个问题所需要的解决方案的范围。下一步,确定项目是否可行。这将包括财务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与进度可行性等三个项目的分析。然后,制定出大致的项目开发进度表,为每个进度分配人员与资源,同时生成一份预算报告。最后,正式启动项目。
2.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了解确定企事业单位的商业需求与处理要求,并整理出书面的文件。一般来说,包含收集系统信息、确定系统需求、建立需求原型、划分需求的优先级、提出几个可以互相替代的解决方案、选定方案等几个步骤。
3.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正式进入系统的设计、编码阶段。其主要部分是设计工作:设计并集成网络、设计应用程序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系统界面、设计并集成数据库、设计系统的细节部分、集成系统控制。等到设计部分的工作真正完成,才能够转入编码阶段的工作,这个部分的工作比较单纯,主要是根据系统的设计方案组织编码实现并进行单元测试。
4.实施阶段。项目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初具雏形,在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建立、测试、安装最后的系统。但是,这个阶段的任务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能够运行的电子信息管理平台,而是要确保培训所有的用户并使企事业单位得到切实的利益。其详细的工作包括构造软件的最后部件、检验与测试、转化旧有的数据、整理文档、对最终用户进行培训、安装系统、确保与旧系统的切换等
5.支持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系统开始正常运营之后开始的,其目标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营,这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对系统的增强与维护。这个阶段将一直持续到系统升级为止。至此,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过程已经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