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课堂教学初探

2013-04-29 00:44张红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品德课礼仪生活化

张红兰

摘 要: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让学生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例中去感悟、体验、理解思想品德课所讲述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07-00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是一门教学生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课程,同时它又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具体来说,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贴近生活化

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是指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方向的目标体系。制定生活化目标要贯彻生活化的理念,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的道德规则、教学材料分析等方面来考虑。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目标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这些目标不再仅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贴近时代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认知,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下面本人以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设计了《礼仪展风采》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礼仪的魅力,体验到言谈、举止优雅,符合礼仪的要求,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能力目标:辨别基本礼仪要求的能力;形体礼仪的实践能力;在不同情境中践行交往礼仪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礼仪要求的综合能力。知识目标:知道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了解个人礼仪的主要要求;掌握生活中基本的礼仪;知道与不同民族的人交往应注意的事项。教学目标紧贴生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比较容易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生活化

课堂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主要是选准切入点,让学生为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以此来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无形的财产》的教学中,我首先设置了几个问题:“网络下载、临摹名家名画是侵犯他人的智力成果权吗?“抄袭他人的作业、去KTV唱别人的歌曲是侵犯他人的智力成果权吗?”学生马上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和观点。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地和我一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生活化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而,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一定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重视读社会生活现象和片段的描述和再现,既将书本外、课堂外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的资源,并以此来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例如在《礼仪展风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生活中与同学、长辈、异性朋友相见时的握手礼仪;有人来家中作客的待客礼仪;拨打、接听电话的礼仪等有关生活礼仪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和感受,得出遵守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是展示我们优雅风采和高尚品德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与他人顺利交往的前提。

四、问题设计生活化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课本为基础,设计一些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讨生活。比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在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所掌握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奥运期间,不同的地区都提出了汽车分单双号行驶的政策?学生们七嘴八舌,有不少同学认为这是为了节约能源,减少废气的排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绿色奥运做好准备。接着,我又提出:这符合我国建设什么类型社会的要求?在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违背这种社会要求的行为?应该如何克服?学生们积极讨论,进行合作探究。这样的情境创设,发挥了“生活即教材”“社会即课堂”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使学生觉得生活就是课堂,课堂就是生活。

五、活动开展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深化学生的认识,就必须延伸课堂教学,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知识,形成共识。生活化的活动,是指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要贴近生活,设计的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如在讲授《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清除路面垃圾。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辛勤劳动,街道的居民也主动参与进来,道路变整洁了,干净了。活动结束,同学们都感觉收获很大,感受很深。他们真正明白了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意义,理解了书本上提到的“给”永远比“拿”快乐的道理,认识到了承担社会责任,每个人义不容辞。

六、课后作业生活化

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可以说是为了提升中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使教育真正应用于生活,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课后要布置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不经意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体会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完了《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课后做一个社会调查,调查社会上和身边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他们如何看待网络以及上网的后果。从调查中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明确自己今后如何去上网,如何正确地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这样的作业,使学生将书本知识更好地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更强化了课堂知识点,更深入学生的思想,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主体置于生活,教学的目标贴近生活,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教学的方法融入生活,从而确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新教育模式,真正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知”与“行”、“学”与“做”的统一,最终实现或达至预期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品德课礼仪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