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i.H
在当下愈发扩大的数码环境中,传统相机似乎面对着濒危压力,从7年前Canon宣布“传统胶片机将逐渐退出”开始,继而的“缴械行动”代表着过去已经完结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存在皆有因,胶片相机细腻且不可复制的历史,早已超越了名称本身的含义。
回击
虽然摄影整个兴起不过近二三百年,但其根本理论可追溯到公元前,早到《墨经》中记述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亚里士多德书中提到的光学法则等,后经全球学者的千年研究与讨论,才引出了相机的最初模型——暗箱(Camera Obscura)。1553年意大利人Giovanni Porta在《自然魔术》(Magia Naturalis)一书中详尽介绍了暗箱并推荐为绘画辅助工具:只需将反射影像投在画纸上并描出轮廓,再着色即可完成真实感极强的绘画,此书一出,一版再版极度畅销。
1826年,法国人Nicephore Niepce通过暗箱方式,经8小时曝光实验出世界上的第一张照片,不过官方记载的摄影术开端是法国画家Louis Jacques-Mandé Daguerre于1838年发明的银版摄影术,曝光缩短到20-30分钟,并且影纹细腻、色调均匀不易退色。于是法国科学学会公布了此项做世发明,摄影术之旅也算正式展开了。
对摄影师来说,与早期笨拙摄影术的相处是种舍生取义的交流。比如Daguerre银版术需接触的水银虽成就了他的发明,却也将他推入幻觉与病痛折磨的深渊。而为技术革新,早在相机诞生之初科学家L.Ibbetson就发明了闪光灯的鼻祖“氢氧爆气光”,虽然可将曝光缩短到5分钟,但跟火焰喷射器差不多的灯既危险又吓人。即便是后来改良的明火点燃镁粉的方法也相当危险,英国研究者Charles Pazzi Smyth就曾在考察金字塔时,试图将镁粉与火药混合物点燃以拍摄更清晰的照片,但剧烈燃烧使计划全部泡汤。本着对摄影的追求,大批研究者依然不断赴汤蹈火,纸底片改良后广泛使用的赛璐珞胶卷因其易燃特性就活活烧死了出国考察的冯玉祥,引起了晚清建福宫的大火……在安全性上鱼与熊掌的悖论长期困扰着研究者,也迫使技术必须继续革新。
推进
1880年美国人George Eastman成立了后来几乎无人不晓的Eastman Kodak公司,几经研究制造出安全性不燃胶卷,并于1888年推出史上第一部相机The Kodak。灵感于“咔嗒”声的Kodak公司打着“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的轻松拍口号受到广泛欢迎,并打破了原先的格局,将专业人员才可从事的技术转为普通大众触手可及的文化,达到了技术消费的成功,影响了大部分人的观念与生活。
虽然此时的摄影已开始普及,但效果还局限在黑白领域。为实现多彩的渴望,瑞士发明家Hans Jakob Schmid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了Photochrom照片上色工序,不仅色调精致,效果也相当逼真,不过这种有意识的“创作”,视觉感受更偏向古典绘画。1899年法国人Louis Ducos du Hauron和Lesueur制造了Melanochromoscope相机,通过滤色方式制作彩照,而彩照的流行则是通过1904年法国Lumiere兄弟发明的彩色底片达成。
1914年,Leica之父Oskar Barnack推出第一款Ur-Leica,并在35mm相机领域的推广与普及方面,大大影响了整个摄影术的发展。此后相机的功能日趋复杂,1916年Kodak推出No.3A相机,在精确性上又创造了一个里程碑。1928年,德国Rollei公司设计制造了双镜头反光照相机ROLLEIFLEX,因其“所见即所得”的特性,迅速成为了50年代的主流机型。而1948年瑞典Hasselblad推出了首台中画幅单反1600F,因可靠的性能与优异成像,不仅受到专业摄影师的亲睐,更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
不过对于拍照的人来说,光看到所拍即所得并不能满足对成片的迫切心情,除非是耐心等到成片冲洗完毕。于是美国发明家Edwin H.Land成立的Polaroid公司迎难而上于1948年开发出Polaroid 95,此项发明不仅大受欢迎,也迅速被应用到商业、军事、医疗和科学等领域。功能日趋完善的相机技术不断被刷新,1954年Leica推出经典恒久的M3,技术之高超使后辈机型难以超越,对其它厂牌来说更是廖无对手。1959年Nikon推出单反The Nikon F,为新闻摄影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混战
1975年,美国工程师Steven J.Sasso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虽然它看似有点好笑,但划时代的出现,可以说也悄悄埋下了挤兑胶片的种子。不过未到大敌当前之时,胶片机依然不倦改进着技术。1976年Canon AE-1诞生,紧接着Konica C35 AF问世,体现了更高的科技含量,随之而来的便捷化也意味着技术的成熟,不仅造就了满足卓越要求的高端机,更衍生出“一按即可”的傻瓜机,还有1982年出世,误打误撞成为追求风格的Lomo LC-A。
在胶片机繁花似锦的年代,数码对手也未曾停下脚步,1981年Sony推出了数字相机MAVICA,随后备大厂牌也相继出现,争先恐后地研发着自己的产品,终于数码大军开始了对传统相机的挑战。混战中许多经典绝版,只有为数不多的胶片厂商依然坚守。经过不算太漫长但却相当复杂的过程,摄影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操作程序也越发简便,但拍照或者说摄影作为具象人眼的模拟和时空点的定格,也关乎于抽象的情感思想表达,人人有权利参与。不论是用手机快捷拍摄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或追求高超质量且可长久储存的数码,或品味质感强烈的传统胶片,再或者因热爱工艺而体验继承古法摄影,都是多重对象下的自由选择。带着某种不确定的预感,最后的发展到底又如何要待历史去分晓,但愿不要因为“时过境迁”而把所有的故事都抹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