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能力,营造良好学习情绪

2013-04-29 07:37吴欣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9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吴欣

摘要: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而学习兴趣又来源于良好情绪的培养,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关键词:历史教学、良好情绪、能力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制约,而学习兴趣又来源于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心理学证明,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欲望和认识。

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既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效果,也可能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和减低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高兴、快乐 ,热情等积极情绪,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人在愉快的状态下更易记起在愉快状态下学习的东西。从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愉快的平衡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理最佳活动状态,人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精力会更集中,思维更敏捷,记忆效果大大提高。所以,在每次上课前,一定要调节好,每一位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乐学、爱学、学习效果就会提高,兴趣和愉快相互伴随,相互促进。

就历史这门学科来说,在培养良好学习情绪,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方面尚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偏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主导”与“主体”关系变成了“主动”和“从动”关系,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想被禁锢,智力被束缚,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气氛,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心理特点,求知欲望,采用激发动机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次,在教学要求上,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而是“一刀切”,使能力强,智商偏高的学生因“吃不饱”而对所学学科生厌。使能力差,智商低的学生因“吃不了”而对历史课产生抵住生畏情绪。这样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生缺乏热情,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在教学目的上,过分偏重传授知识,对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了学生不会读书,不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会质疑发问,造成高分低能的不正常现象。会发向,勤发问的人头脑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思维能力自然会日益提高,培养学生这种“发向精神”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基于历史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把良好情绪始终贯穿在整个的历史教学中,从而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用资料,适当补充,在兴趣与愉快的学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讲中国古代史中《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除了教师情感的渗透外,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多样性和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们完全融入到精彩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欣赏歌曲《草原风情》并请一位能歌善舞的同学伴随音乐翩翩起舞。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大大小小的蒙古包和广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等图片,把同学们吸引到本课的内容中,同学们情绪十分高涨,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探索式教学”法完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它更注重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作用下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一、转变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中要让学生不仅“学会”更重要的在于“会学”,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要怕学生提问题,质疑问题,而应积极的引导,鼓励。

二、授课激情和课堂心理气氛。

教学活动就是在知识与情感的两条对流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进行并完成,情感的渗透对认识目标的实现起着催化作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影响和引导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出现某种心理反应,如教师向学生示以关怀,期望,信任等情感信号,对学生就有着激励督促作用。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唤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和谐愉快亢奋的气氛中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发展。

三、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能力,提升能力的催化剂,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而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新课的导语要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探讨,得出初步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讲授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提高认识,这种集思考,讨论、求证、解答,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以此来获取知识过程对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气氛有明显成效。

其次,在给学生灌输新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及时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经验的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时,总是善于针对性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概括出知识的真谛。这种由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对知识的认识,才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对知识的掌握才会更稳定,持久。

总之,把传授知识与启发思维结合起来,把良好学习情绪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力性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储永强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3年第04期

梁仁华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