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西文化差异融入EFL教学,强化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013-04-29 01:14翟建华王玮徐洁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翟建华 王玮 徐洁

摘 要:(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195-P196)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仅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一切言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众多文化现象均可以在语言中得以解读并得到反映。

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出发,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与影响,提出了将中西文化差异渗透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对策与方法,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EFL

本论文获2012年河北省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立项(HB12Y003)资助支持。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195-P196)

一、引言

语言承载着人类的思想,反映着人类的意识形态。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滋养语言并使其发展的土壤,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教授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转引自胡双宝,2009)”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胡文仲,2002)。戚雨村认为语言与文化二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它的全部。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戚雨村,1992)。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部分学者认为只要进行足够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三要素就能完全理解英语,并且能够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巨大差异,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频频出现用词失误、理解歧义和词义误解的情况,进而影响了语言与文化的根本共生关系。因此,现行的英语教学不能单单局限于单纯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必须全面了解中西方语言与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习俗文化、多样的世界观、人生观;迥异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内容,并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完美结合,和谐共融,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使用能力为根本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时代精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2000)指出:“语言是在文化环境,也就是交际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中学到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惯,准确得体地进行交际”。因此,英语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那个级别和层次的英语教学,其目的之一均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强,人们的交流和接触空前频繁,培养既具有语言知识又具有文化综合素养的人才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三、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与影响

不同文化的特定环境造就了中西文化间的种种差异。由于历史、地域、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这些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因素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在词汇和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英语教师有义务培养学生平等看待和尊重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让学生理解和明白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既要尊重异族文化,又不失对本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客观、公正的对待中西文化,才能成功地实现中西跨文化交际。

第一,宗教信仰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中,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一切,宗教中多有“圣经”,“洗礼”,“上帝”等词汇,例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译为:由人提议,上帝决断;或译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中国人信奉儒教、佛教、和道教,多有“玉帝”,“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等宗教词汇。因此全面了解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合理匹配对应翻译,在理解和翻译语言时避免曲解和误解,真正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有效交流。

第二,地域与生活方式差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内陆农业国,土地对于中国各个阶层的人士至关重要,长期停留在农业经济阶段,以农耕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造就了汉语语言中有许多与“土”有关的词语,如:土生土长(locally born and bred);而英美等西方强国地理位置几乎四面环海,海产丰富,长期以渔业和航海业为生,因此在其语言中出现了众多体现其岛国特征的词语,尤其在一些谚语和成语上更是如此。譬如 a sea of troubles(无穷的麻烦)。以上两个例子在翻译中均未出现“土”或“海”的原意,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由于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不同而带来的巨大中西方文化差异。再譬如smart一词在英国被理解成衣着合体光鲜,有潇洒的成分,在美国则被理解成敏捷,有聪明的成分,在中国则被理解成精明,甚至有小聪明的成分。这些都是地域差异对具体词义的“偏振”。

第三,传统与习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长期受中国文化陶冶的中国人则性格内向, 以谦虚为本,在日常交际中的突出特点是非常讲究长幼尊卑和辈分,无论何时称呼长辈要有一定的称谓,这种做法体现着中国人的礼貌和教养,而对于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也讲究使用亲属的称谓,以示尊重。就日常普通交际中的话题来看,西方人交谈时忌讳涉及年龄、收入、信仰、婚姻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而中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去哪儿?你多大了?收入怎么样?”等问题。风俗习惯的差异在中西方成语当中也有较多的反映,特别体现在动物和颜色词汇上。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利与荣耀,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成语,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的代表,通常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或物。中西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形成了文化的典型差异。因此,在文化交流与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些习俗直接明了地举例讲解给学生,同时在与外国人交流中,不失时机地把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象告诉他们,才能实现双向理解互信。

第四,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可追溯到苏格拉底(Socraty)所开创的思辨方式,表现在哲学上多主张“人物分离”,崇尚个体思维,从小到大,从未知到已知,突出个人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主客体界限分明,惯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反映在语言上,则重“形合”,在话语中多用非人称主语和被动句,很少省略主语(耿洪敏,2005:41)。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在认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感觉,在思维上倾向于整体思维和情感思维,从大到小,从已知到未知,从实际出发,注重主客体融合。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则重“意合”。话语中多使用无主句、主动语态,连词使用较少,文章讲求对称与和谐的完美性(耿洪敏,2005:42)。

四、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教学的对策

首先,应该全面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课堂教学引导。

作为英语教师,应当广泛涉猎当今各学科与领域的最新知识,尤为具备广博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知识,熟悉中西方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教学中应具备中英双重文化理解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以便使学生对两种文化现象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适应态度。通过发现不同文化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以加深对课文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做到求同存异。而我国现状是英语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有针对性的英語教师培训项目和政策措施非常有限,英语教师缺乏英语母语国家的学习经历与生活阅历,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准确理解。

同时,作为学校管理层面应当既有政策支撑,更应有一定的师资国外培训支持,加大英语教师定期派遣至英语母语国家的学习经历、培训课程、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等活动,鼓励政府和各专业团体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资金援助和进修机会,以提高师资素质为契机,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正面引导,把切身感受注入具体教学中,并形成“活的灵魂”。

五、结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都迫使社会越来越需要大批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因此,全面对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知识教育,使他们透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将之应用到具体的活动中,是当前各个层次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方面。正如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所说的:“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同时,语言以文化为灵魂,文化又以语言为依托,英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还应逐步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地向他们传授中西文化知识,从而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既具有专业技能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原载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

参考文献

[1] 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7.

[3] 胡双宝,语言与文化注释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5] 罗峰.从动物习语比喻看中英文化差异[J].怀化学院学报,2006,(6).

[6] 刘雪萍,中英语言民族文化差异[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7,(2).

[7] 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1—8.

[8] 赵淑元,李轶群,中英思维方式差异与英语写作[J],科教文汇,2007,(5).

[9] 雷钟云,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差异研究[J],学固刊,2011(18).

[10] 单冬梅,从比喻手法看中国和英美国家的文化差异[硕士论文],黑龙江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翟建华,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英语教学。

徐洁,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研究。

王玮,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