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霞
摘要:迟子建的小说体现了浓郁的家园意识,这种家园意识一方面表现为迟子建对家园美好山水和人性的追忆,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生态家园破败和扭曲人性的忧虑。迟子建小说中的家园意识,对于唤起人类对家园的热爱和保护,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 家园意识 自然家园 灵魂家园
从古至今,中国人就有非常浓厚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意识,是一种普遍的人性。”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情感,家园意识是历代文人热衷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家园意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伴随着诗人、作家情感起伏升降的一种泛文化现象。”无论是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民间口头流传的“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无不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浓厚的家园意识。今天,这种家园意识依旧存在,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她那挥之不去的家园情结。
对农业文明充满向往和眷恋的迟子建,对土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对生养自己的家园,更是有一种牵扯不断的情缘。迟子建小说中的家园意识,首先表现为对家园美好山水和人性的追忆。迟子建是吟唱着北极村童话步入文坛的,她的出生地漠河,山水相依,景色优美,就如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这样的家园,带给迟子建太多美好的回忆,成为迟子建小说创作用之不尽的源泉。在她的小说中,家园中的人、事、情、景总是不经意间溢于笔端:“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以后,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童年时家乡的山峦、河流、草滩的自然画面,似乎还能闻到花草的香气,闻到河流的气息;也时常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故乡的生活场景,乡亲们言谈举止的方式和表情……种种情态,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深刻,一下笔故乡的人、事、景、情就扑面而来。”这种发自内心的对故土家园的依恋,使得迟子建对家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带有宗教一般的崇拜与虔诚。
阅读迟子建的小说,就如同在欣赏优美的北国风景山水画,在她的家园中,月光是销魂的:“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种月光比我故乡的月光更令人销魂。那是怎样的月光呀,美得令人伤心,宁静得使人忧郁。它们喜欢选择夏日的森林或者冬天的冰面来分娩它们的美丽,在上帝赐予人间的四季场景中。月光疯狂,庞大的黑夜被这绝色佳人给诱惑得失去了黑暗的本色,黑暗在它明亮热烈的胴体前被烧炙得漏洞百出,月光就这样透过漏洞丝丝缕缕地垂落人间。”树叶是多彩的:“初霜来的时候,树叶只是微微转黄,这时节的山峦看上去更像是洋溢着丰收气息的麦田。到了第二场霜降临之后,浅黄的树叶变得金黄或浅红,山峦有如戴上了一顶顶红黄相间的呢毡帽。而如果你沐浴着第三场更为浓重的霜走进森林,你是想看到什么颜色就能看到什么颜色。树叶大多是金黄和金红的,但也有黄中带粉、粉中含翠、翠中生红、红中隐紫、紫中有褐的,这时的山峦分明就是一个春天的花园,五彩缤纷的。”更有那北国特有的美景:松林冰河、白夜极光、冰灯朔风、暮霭霞光等等,一切是那样的神奇妖娆。迟子建的小说,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创作视角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内容和手法怎样变化,她始终力图表现的是与自己生命不可分割的故土家园。无论身处何地,迟子建都无法忘记那美丽的地方:“能在那种气氛中活过一次,真称得上是人生的一大收获……那时候我们背后的土地是白色的,土地后面的房屋也是白的,房屋尽头的原始森林更是苍白如冰。寒光、雪和太阳和谐地奏出这世界最朴素最迷离的音乐。渔火在此时此刻显得无比温柔宁静,它燃烧着寒气,以独特的姿态赢得了绚丽。”迟子建坦言:“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可以说,迟子建的作品以故乡北极村为原点,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神奇、美丽、和谐的生存家园,家园中的人、事、情、景是迟子建创作的源泉和根基,离开了家园,她的创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迟子建曾这样回忆《原始风景》的创作过程:“残春之际,我只身来到西安,本想在爱情中使焦虑的精神变得滋润,使雨露能温柔地打消我对青春和生命等等的怀疑。结果我发现回到那里,我的心变得更狼狈,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喧闹向我敏感的精神世界宣战……我很快带着失望和悲观的情绪回到大兴安岭。那里的天空、云彩和好空气给了我莫大的安慰,我徜徉于家中青翠欲滴的菜园,听着左邻右舍为着朴素的生计而辛劳的故事,觉得信心和生命又变得坚定和可爱起来。九月我返回北京,从容地写完它的下部,而且又回复了往日的平静。”从中不难看出,正是那块充满生机的家园不断地为迟子建的生命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活的激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淳朴宁静的家园中,生活着一群质朴善良的人们,在迟子建的世界中,人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迟子建总是通过描写人性的善和美来守护她灵魂的家园,“对人性美的书写已成为迟子建的叙述信仰。”生活在迟子建家园中的人们,夫妻恩爱、邻里和睦、朋友互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真诚和友善。在《亲亲土豆》、《盲人报摊》和《日落碗窑》中,我们看到了亲人之间的关爱和体贴,其中的夫妻之情也是感人至深的。亲人之间如此,邻里之间也充满了浓浓暖意,小说《日落碗窑》中的傻子李玉香,几次怀孕都没能保住孩子,邻居吴云华出于同情,在她再次临产时每天都去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最后在吴云华的精心照料下,傻子终于喜得贵子。
然而,追忆和现实永远是两种不同的情景,背井离乡,身处异地,当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人性不复存在,迟子建内心的忧虑就昭然而现了。迟子建小说中的家园意识,还突出表现在对生态家园破败和扭曲人性的忧虑。迟子建曾这样描述过我们现在居住的环境:“房屋越来越稠密,青色的水泥马路在地球上像蛇一样四处游走,使许多林地的绿色永远窒息于它们身下。我们喝着经过漂白粉消毒的自来水,出门乘着喷出恶臭尾气的公共汽车,我们整天无精打采,茫然无从。”在《是谁扼杀了哀愁》一文中,迟子建写到:“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从追忆中自然家园的美丽到现实中自然家园的失落,大自然是迟子建内心情感起伏升降的标杆,自然给了她快乐,因为它是精神的乐园,自然也带来了忧伤,因为它已经是现实生活中无法抵达的彼岸。迟子建曾说:“我至今仍然认为天上那条银河是水,我总想着有一天会喝到那里的水。”这种想法似乎违背了科学的真理,但实际上是迟子建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失衡而发出的保护人类生存家园的激情呼喊。
很显然,迟子建追忆中的家园是一个象征化、心灵化的理想家园,她执着守望的家园,一方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道德文明,在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家园屡遭破坏,精神家园日渐荒芜的今天,迟子建小说所表现出的家园意识,对于唤起人类对家园的热爱和保护,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全廷.家园意识与中国作家的创作[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邹志远.痛苦的家园记忆——百年中国文学家园情结的整合性论说[J].东疆学刊, 2001(3).
[3]方守金,迟子建.以自然与朴素孕育文学的精灵[J].文艺评论,2001(3).
[4][6][8]迟子建.迟子建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5]迟子建.迟子建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9]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J].小说评论,2002(2).
[10]苏童.关于迟子建[J].当代作家评论,2005(1).
[11]迟子建.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2]迟子建.女人的手[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