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013-04-29 12:42周忠诚
考试周刊 2013年97期
关键词:探究性文本阅读教学

周忠诚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以琐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讲解取代学生的体验,教师对文本的多方位解剖取代了学生的智慧型劳动,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形成固定思维,造成阅读能力低下,缺乏个性化理解。因此,掌握科学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做探究。

一、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化,一些教师习惯从网络上下载教案,从教学参考书上抄写教案,从各类鉴赏辞典中“转移”大家的解读。这些对我们解读文本肯定有帮助,但一味地“拿来”,必定会失掉教师的自我和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教师将不是自己真切体会到的东西“灌”给学生,“贴”到学生身上,阅读教学何来高效率?因此,教师要真正将所有参考资料放在参考的位置,绝不能用搬运参考资料代替自己对文本的研究。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生命体验独立阅读、钻研、把握文本,深入理解文章独有的最特殊、最精彩的内涵,从而融会贯通,与作者共鸣,与作者同步,与作者同境。在此基础上,参阅各种资料并补充完善,纠正自己对文本的错误解读。有了这样透彻的理解,才能明确每教一文应该教些什么,怎么教。

一些关于名篇的解读、鉴赏文章随处可见,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文章读出见解?应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多问“为什么”,二是广泛阅读与文本有关的资料。如《荷塘月色》应该怎样理解文中“我”“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感?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是: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但是参看一些资料,笔者认为对文中的感情可以作多元解读。这种“不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他的家庭矛盾在他心灵世界中的投影,同时也和朱自清先生本人的性格有关,他性情温和,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透彻地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点拨”,学生就能真正地读懂文本,教学预设的达成就能真正落到实处,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就能提高。

二、引导学生对课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珍视其个人见解。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就是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加深理解。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吟咏,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体会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

其次要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包含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是别情。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意象就难以表达。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三、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得以真正完成,因而必须注重培养有效训练阅读能力,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的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阅读水平也能够得到较大提高。

四、延伸课堂,拓宽视野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将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探究性文本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