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与苏非门宦

2013-04-29 00:44李竞强支晓兰
华夏文化 2013年1期
关键词:经堂传人伊斯兰教

李竞强 支晓兰

伊斯兰教兴起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作为世界第三大宗教,自从公元7世纪兴起以来,便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外来宗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少数民族,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回族,和独具特色的经堂教育,以及大大小小的苏非门宦。而后者可以说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融合的重要反映。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过程,与其在欧亚非其他地区的传教过程截然不同。在上述地区,伊斯兰教的传播主要是在阿拉伯帝国军队的征服过程中,臣服当地人民实现的。穆斯林军队最初在阿拉伯半岛崛起之后便以“圣战”的名义,立刻开展了对外征服运动。在其强大的攻势下,波斯、埃及、叙利亚、西班牙以及北非大部分地区被划入了阿拉伯帝国,以及此后的阿巴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16世纪时,印度由于莫卧尔帝国的统治,印度次大陆也成了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蒙古帝国的征服者是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改信了伊斯兰教。但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完全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的。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外来宗教在传人中国的过程中都经历了遭抗拒、融合、中国化的过程。但与佛教和基督教传人中国的历史做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和中国化的过程更加独特而曲折。最突出的一点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产生了大量的穆斯林人口和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中国的穆斯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漠视到融合、接受的过程。在历史上,最初传人的伊斯兰教仅仅作为侨民文化存在,最初的穆斯林也只是留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贡使、军士等,极少有专职的传教士。但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长期以来其教职人员多是阿拉伯穆斯林或从国外延聘的具有较深造诣的宗教学者。在元朝,由于海陆交通的便利、统治阶级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宗教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到了明朝,陆上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海上丝绸之路由于政府海禁而基本中断的情况下,中国穆斯林的对外依赖性及其不足逐渐显现出来,实现自身独立成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

在此背景下,在穆斯林上层中便产生了以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伊斯兰教义理的思想,经堂教育就是其代表,经堂教育首先在陕西兴起。首倡经堂教育的是明嘉靖、万历年间的陕西咸阳人胡登洲。他感于当时伊斯兰教“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现状,结合中国私塾教育和伊斯兰教寺院教育,“慨然以发明正道为己任”,兴办了中国的马德拉沙——经堂教育。经堂教育以清真寺为中心,在清真寺周围讲授伊斯兰教经典,培养了大量宗教人才,满足了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教育制度的创办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伊斯兰教宗教教育体系。此后出现的著名经师和伊斯兰学者都受到了这一制度的影响。如明清之际的王岱舆、刘智、伍遵契、马德新、马连元等。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不仅仅表现在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释经的活动中,更重要的也是带有根本性意义的是经学大师们大胆地、积极地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译经、释经中以中国传统思想阐明伊斯兰学理,以当时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宋明理学的架构来创建伊斯兰教义体系,如何汉敬在给《正教真诠》一书的序中说:“其教亦不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序。而洁己好施更广吾儒所不足。”这使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与中国大环境的整体文化氛围相适应,使伊斯兰具有了明显的中国作风、本土气派,从而也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获得了理论的根本,从低谷走上了勃兴之道。

明末清初,也有一些中国穆斯林学者对伊斯兰教教义思想和神学思想进行研究,他们苦心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并试图借助中国传统儒道学说来解释其教义。如王岱舆(1570—1660年)攻读性理、史鉴之书,旁及诸子百家,被誉为“学通四教”(即佛、儒、道、伊斯兰教),开启了“以儒诠回”之先河。马注力荐当时的皇帝接受伊斯兰教,希望“以回补儒”“回儒共明”,设问答疑,对伊斯兰教的阐发有的放矢。刘智由于强烈地感受到“天方之经大同于孔孟之旨”,而胸怀“使天下之理共明”。马德新在其著述中也表达了“以回补儒”的动机。可见,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经历了“以儒诠回”、“以回补儒”、“回儒共明”三个阶段,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也由互相排斥向融合、贯通发展。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另一显著成就是苏非门宦的产生。清康熙时由于开放海禁,许多中国穆斯林去麦加朝觐,许多朝觐者在阿拉伯接受了苏非派学理,回国后创建了自己的门宦,如哲何忍耶的马明心、花寺门宦的马来迟。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的一些商人和传教士,也随着海禁的开放,来到中国传播各自的主张(苏非派居多),中国穆斯林中的一些掌教、伊玛目和阿訇,接受其主张,并加以传播,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门宦和教派。如大拱北的创始人祈静一、毕家场门宦的创始人马宗生、穆夫提门宦创始人马守贞等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立门户的。根据马通的观点,门宦不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就有的,也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伊斯兰教定居中国后,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外来原因,也有内在基础。总体而言,它是在苏非派兴起后对外积极宣教的背景下,中国穆斯林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发展伊斯兰教的一种特殊形式。关于传统教育与苏非云游僧、苏非学者、苏非传教士、苏非学说的关系,我国穆斯林学者有这样的描述:“经堂教育是苏非主义在回族等伊斯兰教中普遍播下的种子,汉文译著是这些种子发芽后生长开出的花朵,门宦则是在这里传播的苏非主义结出的果实。”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邮编710069)

猜你喜欢
经堂传人伊斯兰教
“老精神”与“新传人”
做了即完成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圆明园“含经堂”遗址的考古发现
赵府味经堂本《诗缉》纠谬
闽剧传人陈淑英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经堂教育存在问题述略
“五老”重传承 企业有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