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宋代以来,对“落英”一词便有诸多不同解释,时至今日,对“落”的争议仍然没有结束。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对主要工具书的查阅,认为“落”应为“陨落“坠落”义。尤以“夕餐秋菊之落英”“落英缤纷”中“落”为主要考证对象进行论证说明。
关键词:落英 《桃花源记》 《离骚》 初始 陨落
“落英”一词最早应出现在屈原《离骚》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许多学者把此“落英”中的“落”释为“初始”“始生”义,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落”应为“陨落”“坠落”义。
有论者引《尔雅》曰:“俶、落、权舆,始也”,谓“落”训“始”,岂不知《尔雅》又曰:“陨、磒、湮、下、降、坠、摽、蘦,落也。”可见“落”训“始”、训“陨落”,都有字书根据。在屈原《离骚》中,“落”字一共在四处出现,除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句,其他三处是: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2)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辟荔之落蕊。
(3)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此三句中的“落”皆为“坠落”“陨落”义。《楚辞》全书中,“落”皆表“草木凋零”义,并无“初始”义,因此单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释为“初始”“始生”义实在有些牵强,缺乏充足的例证。楚辞中作为离骚同类文体的足以证明“落”实为“坠落”“零落”义。
(4)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宋玉《九辩》)
(5)草木摇落时槁悴兮。(刘向《九叹·远逝》)
(6)廓落寂而无友兮,谁可与玩此遗芳?(庄忌《哀时命》)
我们还可从先秦散文中考证“落”字义,先秦散文中有“落”字的很多,均无“始”之义。例如:
(7)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琵琶圻古冢甓文》)
(8)二十有八载,帝乃砠落。(《尚书·尧典》)
(9)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礼记·月令第六》)
(10)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春秋·左传僖公十五年》)
(11)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落。(《国语·晋语二》)
(12)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13)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在宥第十一》)
这些例证更进一步揭示将“秋菊落英”中的“落”解释为“初始”证据不足。《说文》:“落,凡草曰零,木曰落。”即“草木凋衰”义。《辞海》释“落”为“下降”“降落”所举例证就是《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辞海》中“落”的释义有15项之多,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释义。左思《蜀都赋》“落英飘摇”中“落”有“掉落”“飘落”义。
根据对文见义也可考证此“落”实为“坠落”“凋落”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中,“朝饮”对“夕餐”,“木兰”对“秋菊”,“坠露”对“落英”。“落”与“坠”相对,就应与“坠”意义相近。《说文·土部》:“坠,陊也”。《阜部》:“陊,落也”。“落”与“坠”义同,都有“坠落”之义。因此笔者认为《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实为“坠落”“凋落”义。
有学者将《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句中“落”的字也释为“初始”义,笔者认为此“落”还应释为“坠落”。陶渊明文集“落”字一共出现11次,如下:
(1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5)常恐霜微至,零落同草莽。
(16)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17)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18)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19)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20)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21)亭亭明轩照,落落清瑶流。
(22)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23)落英缤纷,芳华鲜美。
(24)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例(22)中的“落落”为“清澈貌”,除去“落英缤纷”句,其余9例“落”字均为“坠落”义是毫无疑问的。既然陶渊明文集中“落”字多为“坠落”义,那么突然出现“始生”义,也缺乏理论依据。笔者在反映这一时期的训诂专著《广雅》中也未能找到将“落”释为“初始”义的证据。有些学者不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单从文学鉴赏角度去主观臆测,认为“落英缤纷”解释为“落花满地,是一派衰败零落的景象”,这和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美景极不协调。其实,我国古代诗文中就有大量的以“落花”来表现春光明媚、热烈繁盛景象的诗文,“落英缤纷”未必就不美,不一定就煞了风景。不从语言事实出发的猜测是不可靠的。我们在考证某一个词义时,应该注意语境,从客观现实出发,通过大量例证来证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中的“落”字和陶渊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落”字,都是“坠落”义。
参考文献:
[1][晋]郭璞.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游国恩.楚辞论文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吕静.春秋时期盟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王启涛.“落英”新诠[J].古汉语研究,2000,(2).
[9]李永明.“落英”新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6).
[10]钱玉趾.“夕餐秋菊之落英”之我见[J].文史杂志,1998,
(3).
[11]杨庆鹏.《离骚》“秋菊落英”之“落”字解诂[J].毕节学院
学报,2008,(6).
[12]龙智先.重释“落英缤纷”[J].现代语文(初中读写版),2004,
(2).
[13]赵丹.也说“落英”[J].语文学刊,2011,(9).
(王倩茹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