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结构“不管”共时语法化研究

2013-04-29 21:25:38郝明杰
现代语文 2013年10期

摘 要:词典中,“不管”只是一个连词,但在共时状态下,其用法却远不止于此,“不管”的各种词组义也依然非常活跃。本文从共时层面,就“不管”的语法化相关共时状态、句法环境、语用频率及用法等问题进行考察。

关键词:不管 共时语法化 句法环境 语用频率

一、“不管”的语法化

《汉语大词典》对“管”的解释:“擅专,管辖,负责”。现代汉语中,“管”为实义动词,如:“管饭”“管学生工作”。动词“管”是由其名词义发展而来的,其语义演变过程大体是:最初指一种乐器,而后代指这种形状的东西,如“管状钥匙”。由“钥匙”通过隐喻指代“管钥匙”、主掌库房的主体,再由此衍生出动词义“掌管、管理、管教、关涉”等。

“不管”最初为词组,“不”和“管”虽然在线性序列上毗邻,但从句法结构上看,二者并不在同一语法层面上。从意义上看,否定词“不”是对动词“管”的否定,“不”在语义上指向由动词“管”和后面宾语组成的述宾结构。在语法化过程中,“不”和“管”句法层次的分界逐渐向语音节拍分界妥协,发生重新分析,二者结构趋于凝固,意义也超越了字面义的简单相加而走向了融合。此时,“管”最初的具体的“管控,管理”义变得抽象,“不”与“管”成为一个结合更加紧密的结构,二者之间的语音停顿也消失,共同表达“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义。

二、“不管”语法化状态及语用频率分布

为了客观地反映“不管”的语法化状态,我们以2200万字的当代小说①作为基本的语料。在这一范围内穷尽性地抽取了包含“不管”的所有语料,共获得有效语料1293条。通过考察语料发现,“不管”在现代汉语中既存在词组义,也存在词汇义。如:

(1)我让你搞成品管理,你为什么不管好!(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2)反正你也不管家里的事,谈不谈吧都一样。(雪克《战斗的青春》)

(3)村民之中,不管他是参加过征粮的,还是没参加过征粮的,都人人自危。(欧阳山《苦斗》)

(4)不管到什么时候,你千万不要动摇这个信心。(吴强《红日》)

例(1)和例(2)中,“不管”为词组义,“管”是实意动词,分别为“管理”和“过问”义;例(3)和例(4)中,“不”的否定功能淡化,“管”的词义虚化。“不管”带选择性、任指的成分“还是”“什么”,表示假定的条件,后接结果小句,整个句子为条件——结果关系复句,“不管”为无条件连词。

为了更加清晰、详尽地考察现代汉语中“不管”的语用频率分布情况,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对“管”的解释为依据,并结合以往对“管”的历时考察,对“管”的意义进行整合,将“不管1”划分为四类:不管1a:管理,管辖,担任,管教类;不管1b:负责供给类;不管1c:不顾,不理会;不管类;不管1d:关涉,牵涉类。

表1:“不管”语用频率分布

语料总数 不管1336 不管2957

不管1a 不管1b 不管1c 不管1d

2200(万)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98 0.044 3 0.001 227 0.103 8 0.004 957 0.435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不管”在现代汉语中以作连词为主,但其词组义使用频率依然相当高,约占到“不管”用法的26%。这也说明,伴随着“不管”的语法化,其原来的词组功能并未因此消失,而是和连词“不管”共存于现代汉语中。虽然统称“不管1”为词组义,但其内部并不是均质的,各个意义的使用频率也不尽相同。其中,信息量更大、更口语化的“不管1c”类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不管1a”类,而“不管1b”和“不管1d”类极低。

三、现代汉语中“不管”的句法环境

句法结构或者词汇项,在语法化之前往往要经历内部实义成分的泛化和弱化,这种泛化既包括功能的泛化也包括意义的泛化。并且不管是功能还是意义,都离不开句法环境。“不管”从词组到连词的演变是以语用推理为基础,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实现,但这种历时性的演变往往反映在共时的层面上。

(一)S+不管+O(S代表施事主语,O表示“管”的内容的名词性成分)

(5)他们都不管我们。(周立波《暴风骤雨》)

(二)O为谓词性短语、小句

谓词性短语成分、小句虽然不是宾语的典型范畴,但是其变化却会导致语法和语义上的不平衡,反映在语义上则是词义的调整。如:

(6)我突然捉住灵虹的手,我不管那只手冰凉无望,并且竭力想逃避。(苏童《世界两侧》)

(三)O为选择性成分或任指性成分

(7)财主们不管穷人家有钱没钱,七天之内,一定得还上账。(高玉宝《高玉宝》)

(四)主语的话题化

“不管”前的主语最典型的是施事主语,但一旦话题做主语,那么就会影响到后面成分的语义。如:

(8)他不管家里的事情。

(9)他不管做错了什么,我们都可以原谅他。

(10)作业不管怎么做,都做不完

例(8)中,主语“他”是施事,例(9)和例(10)中则是话题,例(9)的话题和例(8)一样,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例(9)中虚化尚不明显。但当话题是非能动性的物时,如例(10),语境对语义的影响就尤为明显。此时,“不管”更加虚化,很难看出其内部的理据性。可见,主语从施事到话题的转变,为其后“不管”的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主语的隐现

(11)我们不管他来不来,会照样开。

(12)不管他来不来,会照样开。

以上两例中,例(11)带施事主语,例(12)省略,可以看出,施事省略后,“管”的动词义明显弱化,“不管”的理据性减弱。

(六)后接结果小句,形成条件——结果关系复句

(13)不管你在干什么,现在都要立刻停先来。

例(13)中,前后两个小句之间形成条件——结果语义关系,这种句法环境是“不管”连词化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综上,现代汉语中“不管”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主语从施事到话题,从共现到省略;后面成分从名词性成分扩展的谓词性成分、小句到任指、选择性成分;到最后,后面接结果小句,最终形成条件——结果关系复句,表达“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义,“不管”最终虚化为连词。

四、去范畴化与“不管”语法化

Hopper & Thompson(2005) 指出,所谓“去范畴化”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句法范畴的成员失去了该范畴的部分或全部句法特征。在语法化过程中,由于句法环境、语用推理等影响,动词“管”的语义发生抽象与泛化,这是“不管”去范畴化的前提。“S+不+管+O”最初连用时,动词“管”后面的宾语是典型的名词性宾语,而在使用过程中,“不管”的功能泛化,动词“管”后面的成分逐渐扩展为谓词性成分、小句等等,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虚化的几率增加。“不管”后的非典型范畴成分超出了原本及物动词的功能和辖域,否定词“不”和动词“管”最典型的范畴功能就可能弱化、消失。这种范畴分布特征的消失为与其前成分融合并发生重新分析奠定基础,经过“不”与“管”语义的重新整合,“不管”最终虚化成为一个语法标记。

五、语用频率与“不管”语法化

石毓智(2011)认为:“词汇的高频率常常是诱发词汇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那种涉及到两个成分融合的语法化过程更是如此”。同样的几个词汇或者结构,使用频率高的语法化可能性往往比其他的要高。“不管”从一个词组虚化为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语用频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opper & Traugott (2005)指出:“在一个语法化所涉及的句法环境中,一个词汇项的使用频率越高,说明它的语法化程度也就越高”。一个词汇项或者结构如果在特定的语境中反复使用,那么语言的逻辑结构与其语义之间的语用推理就可能消失,形成在相同语境中的固定用法。如图:

Cn [S--I--M]---------------------Cn+1[S--M]②

(C=context,I=inference,S=structure,M =meaning,Cn表示语境C出现n次)

语言使用者以语用推理I为媒介来理解某个结构或者词汇项的逻辑结构S的语义M,S—I—M这种关系在一定的语境C中经过n次的重复,那么,这种关系中的语用推理I的作用就会不断的弱化,当超过临界点,重复到n+1次时,逻辑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关系固化,人们就会绕开语用推理I,直接去理解语义M,语用推理I彻底消失。这是一种表达与意义从底规约到高规约的转移过程。一方面,“不管”的词组义伴随着句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衍生出各种语义,但不论是语义衍生还是最终“不管”的语法化,都是以语用推理为基础的。在重复使用过程中,这种语用推理的必要性越来越小,在高频使用的作用下,说话者往往可以从“不管”的逻辑结构直接去推断语义,从而“不管”在该类语境中具有相对固定的用法。

另一方面,Haiman(1994)指出:“在人类语言中,重复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问候语和套话的形成上,通常也表现在语法化过程中:重复可以导致形式发生弱化,也可以独立地使意义变得虚化。”但同一种形式的不同用法,往往使用频率较高的虚化可能性更高。“不管”的各个用法的使用频率不对等,使用频率较高的那种“不管”更容易发生语法化。由于历史语料的局限,目前虽然还没有人对“不管”的历时演变路径做出较为确切的研究,但我们可以从上文的共时层面中的语用频率分布推断“不管”应该是由“不管1C”最终演变而来。

六、“不管”用法

(一)“不管1”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管”仍然可以单独使用,但它们与否定词“不”的语法边界清晰,因此“不管”仍然被看作短语。动词“管”有的通过增加另一个相同义的语素实现双音化继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如“管理”“管教”;有的“管”义在现代汉语中被其他双音节词替代。如“理会、干涉”“招待、供给”等等。

分析语料可以发现,“不管1”后面可接“宾语”,但更多时候后面不直接带宾语。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三种:

1.宾语省略不加其他成分

(14)小俊见他不答话也不发急,便一把夺了他手里的曲尺说:“不管?”(赵树理《三里湾》)

2.宾语提前做作话题

(15)徐鹏飞……又补上一句:“这件事,我们不管。”(罗广斌《红岩》)

3.后面带语气词或疑问词

(16)美国是不会坐视不管的。(柳溪《战争启示录01》)

在“不管1”语料中,后面不带宾语的有235条,比例为58.6%。可以看出,虽然“不管1”是及物性短语,但其后接宾语的却不是最多的。考察语料,在这些不带宾语的语料中,除了因为语境因素省略外,大部分的宾语成分都是提前作话题。

(二)“不管2”

在选取的1443条语料中,“不管2” 共957条,约占总数的77%。作为连词,“不管2”后面必须接其他成分。大致将其分为三个小类:对立式、然否式、无限量度式。

1.对立式

对立式指“不管”后面的成分在语义上形成对立。将其细分为两种:

对立式一:不管AB。其中A和B词义对立。如:

(17)不管大事小事,它的价值也只能轻若飞灰。(黎汝清《皖南事变01》)

对立式二:不管A还是B。其中AB虽然在语义上属于对立,但整个形式上却属于一种选择关系。如:

(18)不管集中消灭还是分割消灭,都是消灭。(黎汝清《皖南事变01》)

对立式一和对立式二实际上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二者往往可以互换,对立式一在A和B之间加上具有选择关系的“还是”可以形成对立式二,如例(17),可以换成“不管大事还是小事”。

同时对立式一和对立式二中“不管”后面常常需要加“是”,这在对立式二中有着更直观的表现即选择形式“是……还是……”如:

(19)张昌宗就大笑起来说,不管是光禄大夫还是光福大夫,封个五品是没有问题的。(苏童《后宫》)

2.然否式

所谓然否式指的是“不管”后面的成分是“A不A”或者“A还是(或者)不A”形式。如:

(20)不管简单不简单,今天你不和筱堂谈,你别想请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02》)

3.无限量度式

“无限量度式”指“不管”后面的成分是表示任指、总括的无限量度。可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不管+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里”形式。如:

(21)不管见了谁,他都笑嘻嘻地点头打招呼。(周而复《上海的早晨02》)

第二种:不管+怎么(怎样、如何)/ (多么、多少)。如:

(22)不管你怎样地讨厌我、害怕我,但是我仍然爱着你、信任你 (杨沫《青春之歌》)

以上我们分析了“不管2”的用法,可以看出,连词“不管”后的成分规律性较强,其后主要接能够表达“无限条件”的成分。从信息的匹配度分析,“无限量度式”是最佳的选择,而缺乏外在标记的“一般式”最弱。“对立式”和“然否式”在语义上都带有表达“无限条件”的倾向,但很难确定二者在信息匹配度上孰高孰低,不过可以大概确定这种信息匹配度,即:无限量度式>对立式/然否式>一般式。那么这与语用频率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我们首先对957条语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列表如下:

表2:“不管2”四种格式频率分布

对立式 然否式 无限量度式 一般式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频次 频率

209 0.218 92 0.096 629 0.657 27 0.028

可以看出,这四种形式的使用频率悬殊。其中,“无限量度式”使用频率最高,超过一半;其次是“对立式”;“然否式”和“一般式”的使用频率较低。使用频率大概是:无限量度式>对立式>然否式>一般式。语用频率梯度刚好与信息匹配梯度相吻合,这说明频率等级差异与“不管”的语义呈正相关。在复句中,“不管”小句表达无限条件,刚好与“无限量度式”在语义上对应,因此说话者会更倾向于使用这种形式;相反,“一般式”在表达“无限量度”上则最弱,就造成了一般式的语用频率极低。

注释:

①本文语料由任海波先生提供,在此谨表感谢。

②此公式改编自摩根(1975,1978) “含义短路”理论,见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1999),P193-194。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孟嵊我.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6).

[4]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5]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石毓智.语法化理论——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7]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

[11]Haiman,J.Ritu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A].In W.Pagliuca.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

[12]Laurel J.Brintont &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3]PaulJ.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郝明杰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