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萍 杨廷君
摘 要:中动结构是一种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以受事或被动参与者作主语,句中存有一个隐含论元的结构。它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中动结构的类型、句法、语义及生成机制的不同层面,探寻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结构的异同,从而加深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进一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语言属性。
关键词:中动结构 英汉对比 生成机制
一、引言
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和语义结构在近几十年内成为语言学界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其本质特征是形式上表现为主动而意义上却为被动。传统英语语法认为,当主语为施事时,句子是主动句;当主语为受事,谓语具有“be+V-ed”的形式时,句子是被动句。而英语中还有些句子主语为受事,谓语动词却不具有“be+V-ed”的形式标记,这样的句子介于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似乎是转换过程的中间环节与结构,而且这些句子在语义上都是说明句中主语具有某种内在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般都带有与此相关的性状副词,如“well, easily,quickly”等。语法研究中,我们习惯将这类句子结构称为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或主语受事句(subject-patient sentence)(徐盛桓,1981)。Quirk et al.(1972) 在所著的《当代英语语法大全》中称这类句子“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active in form but passive in meaning)。中动结构这种特殊的句型既存在于英语中也存在于汉语中,两种语言的中动结构比较相似。如:
(1)This bread slices easily.
The car drives easily.
The book sells quickly.
(2)这篇文章翻译起来非常麻烦。
这块料子摸上去滑溜溜的。
这把刀切起来挺顺手的。
这类句子共有的显著特征是:结构为“NP+V+ADV/Adj”。“NP”充当主语,“V”是兼具及物性质和不及物形态的简单主动动词形式,其后常需表状态或性质的形容词或副词作状语。但语义上其主语“NP”为受事或被动参与者,与谓语动词“V”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或是受动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生成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中动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Keyser&Roeper,1984;Langacker,1990;Yoshimura,1998;徐盛桓,2002;曹宏,2003;何文忠,2004)。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中动结构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并对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做一些探讨。
二、英汉中动句的主要结构类型
一般来说,英语中动句的句法结构被归纳为“NP+V+ADV”的形式。如:
(3)The book reads easily.
英语中动构式里表性状的副词通常位于谓语动词之后,而不能位于谓语动词之前,因为这个副词在构式的不同位置既影响该构式的可接受程度,也能导致该构式意义的变化,如构式“These suitcases open up easily”.和“These suitcases easily open up.”虽然都合格,但表达的意思却不同:前一句表达的是中动构式的内容,即这些箱子具有容易打开的内在属性或特征;后一句表达的是作格构式的意义,指这些箱子容易自动打开。
关于这点,Hale&Keyser(1986:13)明确指出,中动构式状态状语的位置是固定的,应紧跟在动词之后,否则就不合乎语法。例如:
(4)*Easily, Washingtons letters dont read.
Washingtons letters dont read easily.
(5)*Limestone easily crushes.
Limestone crushes easily.
英语中动结构中也可以用介词结构代替“ADV”。例如:
(6)This umbrella folds up in the pocket.
(7)Woolen sweaters wash by hand only.
汉语中动句的句法结构一般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
a.NP(受事)+V-起来+Adj
b.NP(受事)+Adj( 难、好、容易)+V(吴锋文,2007)
a、b都是受事“NP”充当主语,但a中“NP”后直接跟“V-起来”,再接形容词Adj;b中“NP”后通常跟形容词成分,如“容易、难、好”,句末接动词性成分“V”。两者的关键区别为a中动词在形容词前,b中形容词在动词前。如:
(8)a.这辆车(NP)开起来(V-起来)很舒服(Adj)。
b.这个问题(NP)很容易(Adj)解决(V)。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中动结构构成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英语中动结构中的动词“V”一般采用简单主动形态,而汉语中动结构的动词“V”后面常常带有“起来”“容易”等黏着语素。这是由英汉语言本身的特点和中动结构的特征决定的。
在中动结构中,要实现成功描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只需要选择动词一般现在时即可。与英语不同,汉语语言无法通过动词的曲折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于是要实现不同的语法意义,就需要在动词前后增加一些表示时间、状态、性质的成分。而后者即为中动结构中动词后面的黏着语素。因为这些粘着语素的存在,汉语动词才能达到中动结构中要求的表示“性质状态”而不单单是动作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些黏着语素,汉语中动结构会变得不合语法。
三、英汉中动结构共性
(一)句法层面“NP”施事的隐含性、任指性
中动句主语“NP”为受事或被动参与者,施事论元不出现于句法表层。若主语为施动者,则不能构成中动结构。例如:
(9)a.他跑起来慢腾腾的。
b.Some problems arise easily.
尽管这些句子都符合“NP+V+ADV/Adj”的句式结构,而各句的主语都不是受事或被动参与者,却是施事或主体,即我们所熟知的主动句,所以这些句子不能构成合法的中动句。中动结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施事论元没有得到句法投射,句子存在一个隐含的论元(implicit argument ),这个隐含论元为中动句谓语动词语义上的施事,但在句法层面没有显现出来。尽管没有显性地表达出来,但人们不难感觉到它的存在。另外,隐含的施事在语义指称上一般来说具有任指性的特点,即可以泛指任何一个施事。例如:
(10)a.Enamel bowls wash easily.
b.Somebody washes enamel bowls.
(11)a.这个故事读起来很快。
b.某人读故事很快。
例(10)中的“搪瓷碗”不能自动“洗”,它只是“洗”的承受者。上述构式中“洗碗”的施动者是人。因此,“Enamel bowls wash easily”隐含“Somebody washes enamel bowls”的语义关系。同样例(11)a中隐含着“某人读故事很快”的语义。其中施事可以任指一个人,而不特指具体某一个人。
施事的作用对中动结构主语属性的成功表述不可缺少,只是没有被凸显,而是被背景化了(杨晓军2008)。英语中动结构中,施动者不能出现在句子表层,如:The steak you bought cut tender.同样,汉语中动结构中也不能出现施动者,加上施动者会使之变成主动句或被动句。例如:
(12)a.剧本写起来不容易。(中动句)
b.剧本它写起来不容易(主动句)
以上各例证明隐含施动论元不能出现在英语中动句法表层,汉语中动句如果添加了施动者就会变成主动句或使原句在句法上不成立。中动结构的最大特点为域外论元没有得到句法投射,句子存在隐含施事,这也是其区别于被动句的突出特征。
(二)语义特征层面的非事件性
中动结构不是陈述受时间限制的某一具体事件,而旨在描述某种具体事物的内在属性和状态。Keyser&Roeper(1984)指出中动结构的作用是泛指陈述,因而不用于描述特定过去时间内的特定事件。曹宏(2003)指出“从句子所表述的意义的情状类型(situation type)特点上看,中动句具有状态性(stative)和非事件性(non-eventive)”。我们主张从中动结构表述事件的经常状态和一般特征入手,看待中动结构的“非事件性”所表征的人们概念中的虚拟事件的恒时性特征。中动句中动词表示同类动作的集合,其作用相当于状态动词,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整个结构用来描写某种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状态,与具体特定时间无关,中动结构所表述的命题是不受时限的,因为事物的固有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因而,英语中动句中不能出现特定的时间状语,汉语中动句中“V”后不跟时体标识词“着、了、过”等。如:
(13)a.Yesterday,the mayor bribed easily, according to the newspaper.
b.At yesterdays house party, the kitchen wall painted easily.(K&R,1984:384)
(14)a.*官员贿赂起来了/过很容易。
b.*官员贿赂了/过起来很容易。
上例(13)(14)中,a、b两句采用中动句式的同时,都使用了表示发生在过去某一时间的具体动作即一般过去时态,在语义和句法层面都不可接受。不论是“市长容易被贿赂”还是“厨房墙面好上漆”的特性都不是在特定时点发生的某一具体动作,而是一种稳定的性质。那么,汉语中动结构如何体现非事件性这一典型语义特征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句子看出来:a.侦探小说读起来很过瘾。b.三农政策口号喊起来容易落实起来很难。可以看出汉语中动结构同样以其特有的句法形式体现了非事件性这一中动构式的典型特征。
我们通常的认知习惯在讨论事物相对稳定的性质特征时不太考虑时间的因素,于是,中动结构的动词“V”通常为一般现在时态。但是,当事物的性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时,时间因素就应该被纳入我们的考虑当中了。英语中动结构的谓语动词多为活动体动词一般现在时,但也存在用于进行体或过去式的中动构式。如:
(15)a.This manuscript is reading better every day.
b.——What's wrong with your car?
——I don't know. It drove well yesterday
c.——你的车出什么毛病了?
——我不知道,昨天开起来还很正常。
当我们将时间的参照点转到“过去”这个范围之内的时候,例(15)也都变成了可以接受的自然的中动句。同样,将来时也可以出现在中动句中。而当将时间的变化统统考虑在内,把事物看成正在变化当中时,进行时态也可以是中动结构中可以接受的时态了。同样,由于中动词和整个构式相互作用,进行体中动结构描述的是句子主语连续性状态的改变,因而非事件性的体现不受影响。也就是说,任何时态都可以出现在中动结构中,表示事物的性质。但是英汉中动结构对于除一般现在时态之外的其他时态的接受程度如何,则需要更多的研究才可以下结论。
三、英汉中动结构的差异
(一)英语非受事主语中动结构少于汉语非受事主语中动结构
一般说来,构成英汉中动结构的必要条件是主语为谓语动词“V”的逻辑宾语。但是何文忠(2005)指出,这样的认识将中动结构的范围限制得太窄,因为很多中动结构的主语并非受事。他指出,“汉语和西日耳曼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附加语动结构,它们具有跟典型的受事主语中动结构完全相同的语义特征,没有理由将它们排除在中动结构之外。”(何文忠,2004)
中动结构的主语可以由工具、处所等事件的外围参与者充当,还可以是方式、对象等其他角色。这在汉语中动结构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
(16)a.这把刀切起来很省力。(“NP”表工具)
The knife cuts sharply.
b.这房子住起来很舒服。(“NP”表处所)
The house lives comfortably.
c.小口小口尝起来才有味儿。(“NP”表方式)
汉语非受事主语中动结构构句比英语的更自由,下面一组句子可体现出英汉中动结构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17) a.这张床睡起来很舒服。(*The bed sleeps comfortably.)
b.这地方玩起来真痛快。(*The place plays happily.)
c.这馆子吃起来很气派。(*The restaurant eats dignifiedly.)
英汉中动结构的这种差别是由英汉动宾结构构成中动词对宾语的选择性差异造成的。英语是严格的主谓结构语言(subject-predicate language),动词是句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英语中动结构中,中动词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而汉语中动结构对于中动词的限制则相对宽松。因此有些英语中动结构不能接受的中动词在相对应的汉语中动结构中是合格的。而英语动词对宾语的选择比汉语要严格的多,英语中动词的宾语通常只能是该动词的受事,而汉语中动词对于宾语的选择十分自由。汉语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灵活而复杂,远远超过了“动作—受事”的语义范围。如:
(18) a.吃大碗(工具)
b.读大学(处所)
c.读博士、打扫卫生(目的)
d.教大学生、想念亲友(对象)
汉语属于意合型语言,其动词对宾语的选择十分宽泛;而英语属于形合型语言,其动词对宾语的选择则有着严格的限制,因而汉语非受事主语中动结构成句的条件比英语要宽松,汉语中许多表工具、处所、对象的名词都可以进入中动结构充当主语,而英语中这样的名词入句构成中动结构的频率远远低于汉语。
(二)汉语排斥述补式动词,英语不排斥
英语是有曲折变化的语言,动词的时体特征是以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实现的,其动词短语结构相当于单个动词,也是通过中心动词的变化来表示其时体变化的。英语中动结构谓语采用一般现在时形态来表述事件的经常状态和一般特征,因而其中动结构允许动补结构的嵌入。现代汉语动补结构是在动词的后面连接上形容词作补语。动词表动作,而动补结构表示动作所达到的结果状态(石毓智、李讷,2001:176)。汉语中动结构的形态特征之一就是使用粘着语素“起来”(上去/着),这使得汉语中动词对主语“NP”的选择宽松很多,因而汉语中动结构比英语多产,同时“起来”也造成一些障碍,比如说汉语中动结构排斥述补式动词( resultative compounds),而英语中动结构却不排斥,允许动结式嵌入,因为动补结构表达的结果状态语义内容与“起来”不相容。如:
(19)a.Those cookies break into pieces easily. ( Carrier & Randall, 1992:191)
b.*细树枝折断起来很容易。
c.细树枝很容易折断。
(20)a.Plastic tires wears flat easily .
b.*塑料轮胎磨平起来很容易。
c.塑料轮胎很容易磨平。
(21)a.These buildings burn down easily.
b.*这些大楼烧毁起来很容易。
c.这些大楼很容易烧毁。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在汉语中,“折断”“磨平”“烧毁”与“起来”连用,导致句子不通顺。究其原因,英语动词短语充当谓语,动词短语的作用是一个整体,因而语义内容单纯一致。而汉语中,“起来”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下去,“折断”“磨平”“烧毁”与单纯表动作“折”“磨”及“烧”不同,它们表示一种结果状态,再与表示动作延续的“起来”连用时,造成语义上的不兼容,因而导致句子不通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极为丰富,其中由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构成补语的“VC结构”后面通常不接宾语,动作的受事往往转化为话题而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只有“VC结构”经过语法化,成为一种稳固的语法手段之后,补语成分失去其句法上的独立性而与动词凝固成了一个句法单位时,动补结构才获得带宾语的能力。因而我们既可以说“折断细树枝很容易”,也可以说“烧毁这些大楼很容易”。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汉语难易句允许动补结构的嵌入。
四、英汉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
英汉中动结构存在一个隐含的实施者,具有任指性,不出现在该结构中。因此,作为话题说明性质特征对象的受事名词就被放在句首,成为中动句的主语部分,而句子中的动词担当谓语部分。这样看来,“主语为受事+动词V”的结构就成了与被动句类似的结构。不同的是,中动句中的动词不像被动句中的动词一样被标记出来。中动结构中动词对主语的支配能力减弱,不具有述谓的特征。动词“V”的作用已经被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充当引起事件发生、以使主语体现出修饰语的特点的作用。英语中,修饰语所描述的主语的性质特征是在动作“V”发生时,也就是当主语处在动词“V”的事件状态之中时才会体现出来。修饰语在语义上指向主语名词,而在结构上仍旧指向动词“V”,因此,修饰语部分由于受到动词的影响而由副词充当。这样,就得到英语中动结构“NP+V+ADV”。而汉语中动动词也需要“起来”“上去”等黏着语素来适当加重动词的作用,从而使其发挥引起事件发生的功能。由于汉语中的动词“V”不像英语中那样处于中心地位,所以修饰语受到动词的影响也较小,不需要在结构上指向动词,而可以直接指向自己做描述的、具有修饰语性质特征的受事主语。因此,汉语中动结构中的修饰语一般由形容词性成分承担。
另外,从认知的角度看,认知语言学认为英汉语中动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某种认知方式在语言世界的投射。在认知语言学中,意象来自于基本的动觉、视觉经验知识的积累,具有再现性、简约性、联想性等特点。
一种事物或事件通常具有多种特征,当人们在认知或表达某一事物或事件时,注意力并不是集中在这个事物或事件的全部,而是往往会带有主观性及选择性来观察和表达事物或事件的某些方面。当人们注意事物的某一或某些特征时,这个或这些特征便在人们心理上凸显出来。
英汉中动结构在构句时,动词语义上的受事充当结构的句法主语,即人们把客体名词在语义上前景化。Kemmer (1993:147) 指出中动句用于:“人们理解到事件存在一个外部使动者(external—causer),通常是人,但这个使动者相对于受事而言,在说话人看来不够明确或相对来说不太重要,因而在语用上被弱化了”。正因为如此,人们选择受事充当语义上的前景,虽然受事名词是动词的受动者,说话人把它放在句首居主语位置是为了表达人们所熟知、关注的这个受事的某种固有属性。无论是英语中动结构还是汉语中动结构,“中动结构的认知动因是弱化事件主动参与者(即施事)的作用,而凸显被动参与者对于事件的发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何文忠,2004:10)人们最初的表达意图就是为了凸显受事主语自身的某种固有特性,而不是为了描述具体事件。
五、结语
中动结构是英汉当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与英汉语中其他的语言现象一样,英汉中动结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中动结构具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句法表征形式。语义结构和句法形式的对应关系反应了人们的思维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因而在不同的语言文化里,中动结构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英汉中动结构一般用来表示主语的性质特征,但主语并非句中动词“V”的施事者,而为其受事,真正的施事隐含,不能在中动结构中出现。从句法、语义、生成机制的不同层面来比较英汉中动结构的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这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帮助我们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以期揭示英语和汉语中动结构在各自语言中的分布情况及认知语义特征,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语言文化交流等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Carrier,J.&J.Randall.Th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of Resultatives[J].Linguistic Inquiry,1992,(23).
[2]Hale,K.&S.Keyser.Some Transitivity Alternations in English.Ms.Lexicon Project Working Papers[M]. Cambridge,MA:MIT Press,1986.
[3]Kemmer,S.The Middle Voice[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3.
[4]Keyser,S.J&T.Roeper.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
[5]Quirk 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72.
[6]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3,(3).
[7]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4).
[8]何文忠.汉语和西日耳曼语中的附加语中间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9]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0]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1.
[11]吴锋文.现代汉语中动结构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徐盛桓.英语主语受事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2) .
[13]杨晓军.英汉语中动结构式认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李丹萍 杨廷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