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彝族古籍文献《阿黑西尼摩》看彝族民俗信仰

2013-04-29 19:33王晓晨
文化产业 2013年12期

王晓晨

摘 要:彝族史诗《阿黑西尼摩》是一部优秀的彝族古籍。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如开天辟地、万物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艇、民族风情、礼俗岁时、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等等,无所不包,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彝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着重揭示其中蕴含的信仰民俗信息。

关键词:民俗信仰;民俗信仰对象;信仰媒介;信仰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7.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47-01

引言

《阿黑西尼摩》是流传于滇南哀牢山下段彝族地区的一部彝文古籍,为今存彝文典籍中罕见的一部巨著,全书五言诗句长达二万余行,共收录五十余个彝族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史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经过众人千锤百炼,渗透了丰富的民俗信仰信息。

一、彝族的民俗信仰对象

彝族的民俗信仰对象种类在本古籍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一)灵魂

彝族人信仰鬼魂,有“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由毕摩指路送到祖先发祥地,一魂守着自己的故墓,一魂则作为祖灵留在在家中供奉。彝族人对灵魂的信仰在文中多处可见。毕摩指完路“帮手齐动手,打鼓似春雷,共同抬尸体,埋葬墓地中,埋葬尸体后,毕摩招财神”,在这一过程中毕摩要招生魂(即在场生者的魂),同时将死魂送进坟里。毕俄夫妇死后,“毕俄的儿女,来到森林中,看会马缨木,来做祖灵牌,砍回竹子来,来做祖身躯,剪回绵羊毛,来当租衣服,蚕丝做腰带,则比做梳子,艾草染祖衣,纷巴做梯子,灵牌收藏好,大儿管灵牌,女儿来祭饭,活时孝敬好,死了勤祭献”则是将祖灵留在家里供养的表现。

(二)自然神

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这一古老的信仰在这部古籍中有所反映。彝族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物质都附有精灵,另外还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着各种自然神灵。人们用神来称呼这些自然万物并加以祭祀,如《阿黑西尼摩》中讲述祖先笃慕结婚时六毕摩下凡主持婚礼让笃慕“一磕敬天地,二磕敬太阳,三磕敬月亮”。

(三)祖先神

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彝族信仰鬼魂,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认为死去的祖先能够保护家人,是氏族、家庭、家族的保护者。因此彝族人把祭祖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事情,祈求祖先的保佑,因而文本中才出现了有关祭祖的句子。

第二,彝族人崇拜男性始祖,他们将笃慕看做人类的祖先,加以崇拜。本书中亦指笃慕是人类的祖先,有了他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但笃慕的妻子却并未被列为人类始祖。

第三,彝族人崇拜家族祖先,在丧葬起源篇,家中父母死后其子女要为其制作祖灵牌以供祭祀,父母死未祭奠家中诸事不顺,进行祭奠后诸事顺利。表明彝族人相信去世的祖先能够保佑自己的后世子孙,将家族祖先神圣化。

(四)图腾

第一,彝族有竹图腾崇拜的传统。崇拜竹子的支系认为他们的先祖在洪荒年代靠竹子帮助而幸存下来。《阿黑西尼摩》中记载笃慕金竹为笃慕活下来提供了条件,做出了贡献。彝族人对金竹的崇拜在史诗中也得到了体现,祭奠起源篇“……拿来了刀子,准备好金竹,样样准备绪,讲牲又释梦……”,彝族人办丧事离不开金竹。

第二,彝族崇拜马缨花。本书中记载洪水发生时,笃慕因为躲在马缨花树做成的棺材里面而存活下来,马樱花树救了笃慕,从此人类才得以繁衍发展。马缨花在彝族社会有很高的地位。

二、信仰媒介—毕摩

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人们认为世界是由人、鬼神和自然界组成。人们想要和鬼神取得联系,于是出现了人与鬼神之间的媒介—毕摩。毕摩专指有学识、有修养的学者,是尊称。

(一)毕摩的职能

毕摩在彝族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职能在这部古籍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持人生礼仪,彝族丧葬祭奠在毕摩的指导和主持下进行。所有祭献的牺牲、物品,若不经毕摩诵经,亡灵将不能接受,亡灵若无毕摩安慰指引,将无所归宿成为孤魂野鬼危害后人。关于这一点《阿黑西尼摩》祭奠起源篇交代得很清楚“父死未祭奠,养牲也不顺,我的父和母,没法进阴间,不是阴间路,要去請毕摩,要去请亲朋,要把祭奠办”。

第二,主持祭祀活动,彝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希望得到神灵的保護,因而常常要进行一些祭祀活动讨好神灵,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在毕摩的主持下进行的。“天空六毕摩,一位下凡去,下凡主祭祀”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三、信仰表现方式

《阿黑西尼摩》中民俗信仰的表现方式主要有预知、祭祀和巫术。

(一)预知

预知是根据自然现象或人的行为表现,推测人物或事物即将要发生的变化。而《阿黑西尼摩》中的预知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动物兆的信仰。古鲁依聂篇中“忽然一清晨,一只黑乌鸦,翅膀拍又拍,嘴巴张得大,站在树枝头,不停哇哇叫,依聂下床来,急得肝肠断,请教大师傅,大师傅施曲,急忙来占卜,古鲁依聂呀,急忙问师傅,师父卜过来,开口把话说,不是父亲亡,也非母亲故,不是宗族亡,也非亲友故,不是亲戚死,卜卦显客影”说明对于彝族人认为乌鸦高叫是不祥的预兆。

(二)祭祀

祭祀是人们向神袛祈求福佑或趋避灾或的一种行为惯例,它世代相传,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彝族每户人家的堂屋中都设有一个祭献祖宗神灵的神龛,神龛前需常年供奉清香和米等祭品,其中供奉的两碗水,每至初一和十五要换水一次。因而书中提到竖眼人在干旱之后仍不知理德“吃饭不献饭,不按节气来行事,十五不换水”,而与横眼人不知理德相反“洪水过去后,变成横眼人,年月分凶吉,六月要杀牛,腊月要杀猪,公鸡祭献龙,初一把香烧,十五换洁水,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天,不忘冬至节,惊蛰把秧撒,清明魂归家,不忘清明节”。《阿黑西尼摩》有关祭祀的内容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三)巫术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阿黑西尼摩》中提到了招魂巫术,如在祭奠起源篇埋葬恶奢特时“还要把路指,帮手齐动手,击鼓似春雷,抬出灵柩来,抬柩葬高山,破石当柱栽,破石当瓦用,尸体葬这里,墓碑刻上字,碑石亮闪闪,接着招财魂”,据说,灵柩葬土之前,要招所有活人的魂。生魂一旦进去坟墓,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为了避免生魂跟着死魂进去,在埋葬死者时,毕摩既要为死魂指路,让死魂进到坟墓中又要为厨子、挖坟坑人、毕摩、唢呐师傅、鸣枪放炮人、抬棺人等招生魂。

《阿黑西尼摩》这部古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本文主要从信仰民俗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但是还很浅薄,有待日后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红.万物的起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纯德龙倮贵朱琚元.彝族原始宗教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5]朝金戈.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承[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路倩倩.阿黑西尼莫的文化价值浅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时代教育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