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让广播民生新闻散发魅力

2013-04-29 17:14孙婧婧
文化产业 2013年12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音响细节

孙婧婧

摘 要:当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在采写民生新闻的实践中,抓住细节对于真实的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事件主题、深化新闻内容,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把细节的听觉传达通过文字、音响、声音等元素表现出来,可以使广播民生新闻显得更加立体,更加生动。因此,细节是让广播民生新闻散发魅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生新闻;细节;音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K82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91-01

对一名广播新闻记者来说,初入这一行的门槛,都是从民生新闻开始“练手”的。菜价、天气、节日、健康、生活资讯,初写民生新闻,这些题材都是“老面孔”。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会慢慢发现,其实民生新闻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许多内容。如何摒弃枯燥、呆板的套话,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写活,唤起听众的兴趣、写进百姓心里,新闻记者就必须要用一双“向下的眼睛”来关注细节,用贴近百姓的口吻来采写群众爱听的新闻。大量的新闻素材,在基层,在乡村,在家长里短,记者采访时需要仔细观察、思考策略、耐心采访、专心写作,从细节入手,才能写出“好听”又有深度的新闻报道。要为广播新闻增添魅力,就要通过细节这只点睛之笔。

所谓细节描写,主要是对现场场景、周围环境、现场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运用于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描写是基于事实的描写。细节描写更多地是挖掘个性化的东西。在广播新闻中,细节是指采访对象所呈现或表露出来的特征明显、个性鲜明的特质,它往往通过自然的音响、人物的语言、现场情景表现出来,因而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那么,如何来发现细节?

首先,在采访之初,我们首先要对手头的素材进行梳理,帮助自己更全面了解相关内容,同时要尽量避免事先列出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时照本宣科。

其次,在采访时,要以平民身份来寻找平民视角,与百姓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寓问于谈,深入交流。在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取向上,把群众的关切度和新闻对听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在与受访对象交流中,要切记记者本身的身份是“平民”,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记者与被采访者保持平等交流的关系,让被采访者真切地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这样才能超出自己预期的采访效果。随着交流的深入,记者就要从中捕捉关键信息,切中要害,这就是找细节。

今年7月高温天气持续,我们策划了一组民生报道《关注高温下的安全》,我要采访环卫工人,了解他们在高温下工作的状态。高温天,环卫工,这其实是个“老掉牙”的新闻采访,如何把这篇新闻写得与众不同,我一开始没有头绪,唯一能做的就是和环卫工人深入交流。边交流,边观察,边思考,边挖掘,我才了解到,原来高温天气下,环卫所会派出巡逻人员关心一线员工的身体状况,给他们派发饮料、降温用品,同时,我也发现,环卫工人的交通工具换上了新的电动车,这些细节都是在以往的报道中不曾出现的,新闻报道有了这些细节,立刻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一个经验丰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新闻驾驭能力的新闻记者并不需要在采访现场发表长篇大论,而应该在采访的同时仔细思考哪些素材是可以用来发挥、深化主题的。现场采访记者要勤于動脑,反应敏捷,善于发现对方谈话中的关键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并准确捕捉所要得到的信息。从谈话中发现新闻,从谈话中挖掘新闻,把最关键性的问题挖掘出来,把最精华的东西摄取出来,“炒”一盘丰盛的新闻“大餐”,奉献给广大受众。

同时,新闻细节和新闻本质是不能事先策划和虚构的,必须真实、具体、客观、确凿。采访过程中,从双眼看到的、双耳听到的素材中,捕捉到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能吸引人、打动人的细节,这就要求广播新闻记者带着出众的眼力和高超的技巧深入基层。我曾经得到一新闻线索,江阴澄江街道澄江路社区成立了“少数民族”之家。于是,我决定走近该社区内一位回族拉面师傅,来感受他在江阴的快乐生活。起初,我所有的观察和采访都围绕拉面师傅在江阴的生活展开,了解到了社区给予他各方面的关爱。一篇“记者见闻”式的走基层稿件在我心目中有了雏形。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这位拉面师傅的店铺里,有个9岁左右的小女孩,得知她是拉面师傅的孙女,因为无法入学所以只能在爷爷的店铺里打发时间。发现这个细节后,我觉得,自己的稿件应该转换为“群众声音”,以小女孩无法入学为主题,写一篇服务性的新闻报道,希望能够帮忙解决小女孩上学的难题。

通过这次经历,我发现,虽然记者采访前一定要做足准备功夫,但不能提前对主题进行策划。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要求年轻记者学会写“视觉新闻”,就是要记者学会观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观察和思考中,记者要做到全面仔细,抓到别人抓不到的细节。要写出鲜明、生动、形象的视觉新闻,记者要反应敏锐,观察细致。有许多有意义的精彩画面、动人的情景、人物活动的声貌姿态是稍纵即逝的。因此记者必须要有锐利的目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放过任何昙花一现的精彩瞬间。

那么,我们发现细节以后,如何来对素材进行选择,对细节进行加工,才能让民生报道更出色呢?

一、细节描写要“亲民”。

我曾经在采写新闻报道《吴大兔的秋粮保卫战》时,较以往的稿件加入了更多生动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真正做到了见人、见事、见景、见情。这篇报道也得到了普遍认可,获得2011江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优秀作品。个人认为,这篇作品正是加入了许多“亲民”的细节描写,才变得有血有肉。吴大兔为了驱赶偷食的麻雀,想出了敲锣打鼓、扎稻草人、放爆竹等五花八门的招数,我仔细观察这些赶麻雀的方法和效果,并与吴大兔展开对话,稿件中就引入了来自我与吴大兔的原汁原味的对话,趣味生动之余,也体现出农民对秋粮的紧张以及对丰收的期盼。

细节要亲民,就要学会摒弃说教式的新闻腔,用聊天式的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赋予稿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说”得到位,“说”得精当,“说”得传神,给听众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增加新闻的美感和可听性。

二、非语言符号提升细节可听性。

新闻细节的可听性,除了文字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不能忘了非语言符号。音响是广播最鲜明的特征,好的音响尤其是能表现细节的音响,既能向听众传播新闻事实,又比文字更能传情达意,它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营造了一个富有现场感的情境,给听众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和艺术震撼力。如上提到的《吴大兔的秋粮保卫战》,我在稿件中加入了敲锣打鼓声、爆竹声,给听众提供了一个容易想象的赶麻雀的生动场面。

除了实况音响以外,我们应该还要关注以下两点。一、人物说话时的一些非语言符号,如目光、语音、语调、表情、肢体动作和静态的身体姿势、空间距离、衣着打扮等;二、周围的环境以及氛围。这些都具有表情、达意、传神、暗示、指代以及传递信息的功能,对这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作、音响细节和环境细节的非语言符号我们都应该加以利用。

三、转变报道方式,多用老百姓的话语来写。“老百姓话语”主要指: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让老百姓在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报道中要强化现场意识,充分用音响说话,增强“我在现场”的感觉。在这个时候,记者应当是一个多面手和“杂家”,要了解多方面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性知识,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用自己所掌握的广播知识,和采访对象深入交流,赢得采访对象的佩服与尊重,让采访对象和记者无所不谈,以便掌握足够的一手资料,使自己的采访内容丰富,对观众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对专业问题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和吻合受众水平的问题,用来强调、解释、说明采访内容,确保受众简单明白地接收、接受信息。今年5月,受到H7N9影响而关闭的活禽交易市场再次开放,我第一时间前往活禽交易市场进行采访。采访时,我特地用老百姓的语气和摊主套近乎,而不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在和摊主聊天的过程中,他用百姓熟悉的口吻、语气说出了目前活禽市场的交易行情,结合我在现场录的鸡鸭的叫声,整篇报道不会给听众带来距离感,犹如置身农贸市场一般,了解到了活禽交易的最新进展。

如果不善于描写,不善于运用音响,不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就不能将细节传神、到位地表达出来。记者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夫,更要有对听众心理的了解,对广播特点的充分把握,也要善于抓住民生热点话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采访。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新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

综上所述,细节描写对于增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性和可聽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收到如临其境、先声夺人的效果。记者在采写广播新闻过程中,要从走基层的感悟中提炼出最大的收获,便是要加强细节描写,让广播新闻更具魅力。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音响细节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诚实音响
细节取胜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