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王红
【摘 要】 目的:观察与分析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剖宫术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文选择在本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剖宫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并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70例单纯接受剖宫产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临床疗效与疾病预后展开对比分析,观察两组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与术后24 h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病人血红蛋白差值和产褥病率。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除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平均手术时间(73.7±9.9)min,显著较对照组单纯剖宫产术的时间(34.8±6.4)min高,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测量指标如平均住院时间,术中与术后24 h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病人血红蛋白差值和产褥病率,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剖宫术切实可行,可以防止患者行二次手术或是子宫切除术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术;安全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R711.74 【文献标识码】 B
子宫肌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性肿瘤,在孕龄期女性群体中属于常见病[1-3]。该病患者多数无临床上症状,少数患者有阴道出血现象,当出现蒂扭转时会导致疼痛发生,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多发性子宫肌瘤。妊娠期患有子宫肌瘤是产科比较多见的妊娠并发症,出现该并发症时,因孕妇体内的雌激素发生变化,使得子宫肌瘤处在特殊的病理状态下,和妊娠过程彼此影响,增加了孕妇的妊娠失败率,其发生率约为0.3%-2.6%,对母婴的身体健康危害严重[4]。目前,除用性激素与手术治疗以外,并无其他理想方法。为分析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剖宫术的临床安全性及可行性,本文对70例行该手术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70例接受子宫肌瘤剔除联合剖宫术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年龄为24-42岁,平均年龄为(30.4±2.6)岁,患者孕周均在28周以上,其中47例为初产妇,占67.14%,23例为经产妇,占32.86%,10例患者为浆膜下肌瘤、44例为肌壁间肌瘤、7例为黏膜下肌瘤、9例为混合肌瘤;另选同期70例单纯接受剖宫产手术治疗病人,作为对照组,年龄为25-43岁,平均年龄为(31.1±2.4)岁,患者孕周均在28周以上,其中46例为初产妇,占65.71%,24例为经产妇,占34.29%,9例患者为浆膜下肌瘤、45例为肌壁间肌瘤、8例为黏膜下肌瘤、8例为混合肌瘤。两组病人的子宫肌瘤直径都在5-8cm,且本文中所选患者在年龄、孕周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异,两组病人的子宫肌瘤直径都在5-8cm,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硬腰联合阻滞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起效之后在子宫下段做横行切口,等到胎儿与胎盘娩出后,向宫体注射20U的缩宫素,与此同时把20U的缩宫素混入500ml含量为5%的葡萄糖溶液或者是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之后将子宫切口缝合。对照组患者若未检查出腹腔出血等异常之后进行逐层关腹,手术结束;观察组患者继续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由于观察组的肌瘤多是浆膜下肌瘤与壁间肌瘤,所以,均可在子宫切口缝合结束后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若患者为浆膜下肌瘤,自瘤体中部行纵向切口,将浆膜层切开,术者用手对肌瘤两侧的宫体施压,用刀柄钝性将肌瘤剥离,之后采取间断“8”字缝合,也可用可吸收线进行连续缝合,将肌瘤残腔关闭,缝合时应注意不可留有死腔;褥式内翻将浆肌层缝合,且要将手术创面进行压迫并包埋进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若患者为肌壁间肌瘤,则将肌瘤包膜纵向切开直至肌瘤,之后由助手在肌瘤的外侧对肌瘤进行挤压,并且用组织钳将肌瘤向外提来配合手术医师以刀柄钝性将肌瘤剥离,之后将肌瘤残腔进行深层连续缝合,缝合时应注意不可留有死腔,褥式内翻将浆肌层缝合,且要将手术创面进行压迫并包埋进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若患者的肌瘤较大,可先将双侧子宫动脉的上行支和伴行静脉结扎,之后再进行肌瘤剔除手术;若患者为多发性子宫肌瘤,需尽量使相邻肌瘤选择相同浆膜层切口进入,之后再逐一剔除,从而实现减少出血及预防黏连的效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进行缩宫素静滴,有助于加强宫缩,避免产后出血;同时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以3-5d为一疗程。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与术后24h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病人血红蛋白差值和产褥病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计量及计数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5.0进行统计学方面处理,组间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分析,相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的除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平均手术时间(73.7±9.9)min,显著较对照组单纯剖宫产术的时间(34.8±6.4)min高,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测量指标如平均住院时间,术中与术后24h的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病人血红蛋白差值和产褥病率,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子宫肌瘤和雌激素密切相关,在育龄期女性群体中常发生,妊娠期同时存在子宫肌瘤也十分常见,患该症状人数约占妊娠孕妇总数的0.3%-0.5%[5]。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子宫肌瘤影响妊娠的程度主要是取决于患者肌瘤的生长位置和体积大小,例如黏膜下肌瘤由于对受精卵着床存在影响,因而十分容易引发流产;若肌壁间肌瘤的体积过大则可由于子宫腔的变性造成胎儿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流产等严重后果。总而言之,妊娠期同时发生子宫肌瘤不但使妊娠和分娩的风险大大增加,也为产科的有关治疗增加了很大难度。在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进行剖宫产手术治疗的病人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手术之前已经确诊产妇为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而另外一类的患者则为在手术当中探查过程当中才确诊患者存在子宫肌瘤,在临床当中,后面这种类型的患者相比之下较多见。但是不管哪一种病人,对患者采用剖宫产手术当中可否在同一时间采取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在医学界一直存在这一争议,并且直到目前也尚不能够达成共识[6,7]。其争论围绕的焦点就是可否使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增加,以及可否使手术之后出现感染和出血的几率等问题。
患者进行剖宫产这一手术的同时能否对患者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大部分的产科医生均提倡对患者采取这种手术治疗方式,除非有孕妇在同一时间患有子宫带蒂肌瘤,由于后种情况会使患者出现大量出血以及导致患者子宫切除等可能性,然而如果不实施合并手术治疗那么就会导致再次手术的结果出现,同时可能会增加并发症的出现几率,并且会对再次妊娠产生影响[8]。
肿瘤直径的尺寸以及患者手术所需的时间均被认定为是对手术的成功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然而Ortac等学者研究发现,即便是子宫肌瘤直径大于5cm,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则并不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Park等通过对出现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情况的97例病人进行研究,进而发现,两组患者之间出现出血情况同样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另外,还有很多的研究人员同样认为,在行剖宫产的同时采取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是行之有效的。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笔者认为,该种手术方法较单纯剖宫产手术更能使患者避免行二次手术,由此看出该治疗方法切实可行。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在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同时采用肌瘤切除手术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其并不会使手术的难度增加,与此同时,也会使子宫全切手术的几率以及二次手术的几率有所下降,这样有助于使患者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负担有所减轻,并且有助于病人在产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玉梅,阮维群,邬丽华.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45例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33-34.
[2] 王晓莉.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性探讨[J].海南医学,2011,22(19):58-59.
[3] 李润先,阳茂春.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5例临床体会[J].重庆医学,2010,39(3):378-380.
[4] 戴晓莲.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186-188.
[5] 易伟斌,夏姿芳,李志军.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85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9):35-36.
[6] 余红,汪光慧,张岚.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26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0,14(8):932-933.
[7] 李文珠,孟丽英,吴小妹,等.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5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114-115.
[8] 缪玉梅.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8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