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 陈超
摘 要: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又是宗教和边疆地区,多年来一直存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和动乱,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诸如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面对这些事件,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民族问题的重视和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40-01
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各民族共同进步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应当深入探究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的落差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少数民族群众对自我和中华民族缺乏认同感,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有关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一般来说,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好的主要涉及政治權利方面的,涉及经济方面的政策贯彻落实的不够好。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广东省人均全部收入达63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2%,而且比收入最低的内蒙古自治区高出150%;在1994年,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的收入差距从1993年的1.37:0.93:1进一步拉大为1.41:0.95:1。 东部地区与少数民族居住的中、西部地区差距拉大,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来自现实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也难辞其咎。民族优惠政策的不能落实甚至消失给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拉大地区差距。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差距过于悬殊的失衡现象,已经使民族地区许多群众感到强烈的疑虑、不平和不满,如果忽视这样的现实,不做理论和政策上的关注和重视,势必会影响党在民族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少数民族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使得他们对本民族缺乏自我认同感,也难以达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种经济差距得不到有效控制,他们对社会就会有一种抵触情绪,并有可能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的落后状态。他们大多数住在大山区和边远落后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而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优胜劣汰,只奖励强者而不同情弱者。“市场经济的竞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竞争打破了“铁饭碗”,打破了稳定性,伴随着收入差距的逐步,人们的不稳定感空前加剧,人们的社会公平感骤然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社会而言,其最大效用在于协调关系,平衡利益,获取效益,促进发展。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要求得到满足,受到社会重视,不同的利益群体也往往从自己角度审视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为标准来评价社会体制与外部事物,这不可避免的产生认识偏差与心理偏差。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并存和碰撞,很容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
其次、理论教育的缺失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民族散居化,使理论教育出现“真空”地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各族人员异地流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这种状况在范围、规模上都呈现出更大、更强的势头。这就使民族之间的接触、碰撞增多,发生纠纷、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缺失,在少数民族地区所造成的后果相对于其他地区要严重的多。因此,有些领导干部对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加之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杂散居的少数民族人数少,流动性又较强,即使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民族杂散居地区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真空”地带。
这种现象也许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将会长期的、深远的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第三、教育主体匮乏导致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薄弱。
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十分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滞后,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除历史遗留的社会原因外,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不强有着密切关系。在经济转轨时期,计划体制被打破而市场体制尚未完善,贫富悬殊现象使部分群众感到心理失衡、苦闷,个人命运难以把握。而一些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意识淡薄,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法,来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问题。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引导群众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还有的基层党组织,党员素质不高,组织活动时间少,干部领导能力弱,党组织的威信较低,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积极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有的基层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和支持缺乏力度。一些乡村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甚至出现了基层组织“空壳化”现象。大量青年农民外出打工,使得基层组织根基不牢,后备力量不足,组织发展因缺少合适对象而面临困难。青年党员的减少,造成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减弱。外出打工者因人在外地,即使有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也申请“无门”,无法得到组织的教育帮助。外出打工的党员一方面脱离了原来的党组织,另一方面,又无法加入务工地的党组织,造成无法过组织生活的现象,组织观念日渐淡漠。如此种种,都给民族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挑战。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已是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政治任务。
在新的世纪,我们需要不断增强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尽快而全面的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思想素质,但这决不能一蹴而就,在民族地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采用新思路、新办法,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理论与改革,2005(6)。
[3]启东明,试探民族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思想工作论坛,1998(3)。
[4]崔运武,论切实加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