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全伟
摘要目的:研究巴曲酶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65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例和对照组8例以上各组均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生理盐水5ml静滴1次/日治疗组加用巴曲酶5U加入生理盐水1ml静滴连续应用天治疗后小时、7小时观察疗效。结果:经巴曲酶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好转。结论:巴曲酶能有效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
关键词巴曲酶治疗脑缺血
8~11年收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65例除应用常规治疗外还应用巴曲酶静滴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65例根据详细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均符合TIA诊断标准。于治疗前及病程~8小时后经头颅T或MRI检查无异常病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例男58例女例年龄~7岁平均5.±.岁TIA次数每天≤次66例≥次16例;TIA持续时间≤1小时7例>1小时1例;颈内动脉系统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8例。除外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近期做过大手术或者严重外伤、急性胃溃疡、高血压血压≥18/11mmHg和恶性肿瘤患者、以及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对照组8例男6例女例年龄~71岁平均5±岁。TIA发作次数每天≤次65例≥次18例;TIA持续时间≤分钟69例>分钟1例;颈内动脉系统6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7例。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静滴生理盐水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1次/日口服拜阿司匹灵片1g/日阿托伐他汀mg/日尼莫地平片mg次/日1天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巴曲酶5U加入生理盐水1ml在6分钟内静滴1次/日连续应用天其他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用药相同。
辅助检查:用药前常规检查头颅T或MRI、心电图、血小板计数、血凝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比率(PT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凝结时间(TT);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尿、粪三常规疗程结束后复查上述与出凝血有关的化验指标。
统计学处理:采用检验。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7小时内TIA控制率分别为878(7/8)和5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P<1)。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小板计数与开始时无变化亦未见血尿及大便潜血。见表1。
对照组1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脑梗死梗死部位其中颈内动脉系统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例。治疗组1例于病程第天发生脑梗死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另1例于病程第7天发生脑梗死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表现为偏瘫。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TIA病因有多种学说近年来多数学者倾向于微栓子形成学说这一学说是基于短暂性黑矇发作的患者在眼底检查时可观察到白色栓子流过。微栓子来源于颈部和颅内大动脉尤其是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附壁血栓或心脏的微栓子脱落随血流入脑中引起颅内动脉闭塞产生临床症状当微栓子崩解或向血管远端移动局部血流恢复症状便消失。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TIA既是一个独立性疾病又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TIA患者中在1~5年内有1~9(平均1)发生脑梗死TIA反复发作8小时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可达5。因此有效防治脑血管病就必须及早治疗和处理TIA控制其发作抗凝治疗被认为是治疗TIA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近年来有关TIA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报道较多而应用巴曲酶治疗TIA的报道不多。
巴曲酶是一种具有明显的降低纤维蛋白原和溶栓效应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药临床上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并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巴曲酶治疗TIA是利用巴曲酶这一外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剂可使反复形成的微小栓子溶解恢复正常血供。本组病例中应用巴曲酶治疗TIA7小时内控制有效率87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无一例出现脑出血。
综上所述应用巴曲酶可以在脑缺血造成不可逆性神经元损害之前抑制血栓形成阻止腦血流进一步下降又可以通过降低血管阻力等作用而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因此应用巴曲酶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155-158.
陈群,曾因明,等.巴曲酶对脑缺血后沙土鼠海马椎体细胞延迟性坏死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