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梯级序列相关的句式浅析

2013-04-29 00:44王瑞烽
现代语文 2013年4期
关键词:范畴

摘 要:梯级序列是认知范畴内部的层级体系。本文首先论述了梯级序列与参照点的选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与梯级序列相关的五种汉语句式的表达机制进行了统一地分析解释。

关键词:范畴 梯级序列 参照点

西方语言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某些词语的语义同处于一个语义范畴,且在语义强度(semantic strength)上形成等级不同的“梯级序列(scale)”,这一概念也常被称为“量级”“梯级”。由于这种梯级序列的存在,人们往往可以从言语中推理出一定的隐含义(implicature),形成“梯级推理(scalar inference)”。

国内学者也借鉴这一研究思路来研究汉语语言现象,很多学者如崔希亮(1990)、张旺熹(2005)、郭锐(2006)注意到“连……也(都)……”句式关联着一定的梯级序列,从梯级序列的角度研究这一句式的表达机制。我们发现,除了“连”字句式,汉语中还有四种句式也与梯级序列紧密相关:“A比B还(都)VP”“A尚且VP,何况B”“别说A,就是B也VP”“宁可A,也不B”。我们将在论述梯级序列的基础上,对这五种句式的表达机制从梯级序列的角度进行统一地分析解释。

一、梯级序列与参照点

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范畴化的过程就是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人类把相同事物、相似属性或相近特征划分在同一范畴,在认知结构中不断建立各种各样的范畴,作为解读和把握世界的工具。而就同一范畴来说,其内部成员间在大小、强弱、高低等方面存在量的差别,这就形成范畴内高低不同的梯级。范畴和梯级共同建构了人类的认知模式,范畴划定了不同事物间的界限,梯级区分了相似事物间的不同。例如“十、百、千、万”,在这个数量范畴中,其中的内部成员在数量上依次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梯级序列,这一序列的两端分别是最小量和最大量。

对于梯级序列,有几点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梯级序列范畴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上面所说的数量范畴并不涵盖所有成员,这一范畴的两端还可以无限延伸下去。如上面提到的数量范畴,“十”并不是最小量,还可以往小延伸,存在更小量,“万”也并不是最大量,也可以继续往大延伸,存在更大量。

第二,在认知和言语交际中,如果把整个梯级序列的所有成员都加以关照,则会使得认知不堪重负,也会使得言语交际过于繁杂,甚至无法进行。因此,在认知和言语交际中,梯级序列范畴往往不是完整的,而是截取其中的片段,或者只是将两个事物或事件看作是一个存在量级不同的梯级序列范畴。

第三,很多梯级序列的次序是“有条件”的次序,而不是无条件的次序。有的梯级序列只是依据一个标准来排列次序,如上面所说的数量范畴。但对于很多梯级序列来说,依据不同的标准,其次序有时会有所不同。如“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一梯级序列,如果依据年龄大小、生活经验是一种由小到大的次序,最小量是“青年人”,最大量是“老年人”;而如果依据身体的健康、对摇滚音乐的喜爱,则是一种由大到小的次序,最小量是“老年人”,最大量是“青年人”。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很多我们惯常认为的梯级序列,如“科长、处长、局长”“春、夏、秋、冬”都是这些事物依据某一标准(职位高低、时间顺序)确立的序列次序,是一种有条件的序列次序,如果依据不同的标准,其次序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序列次序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四,由于梯级序列的次序是“有条件”的次序,因此,所谓的梯级序列其实是事物的某条件或某方面的序列,是一种命题的序列,而不是单纯的事物之间的序列。如:

青年人喜爱摇滚音乐

中年人喜爱摇滚音乐

老年人喜爱摇滚音乐

“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一梯级序列的次序确定应该是在有限定的条件或方面(喜爱摇滚音乐)才有意义。或者说,梯级序列是命题的序列,而非事物的序列。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或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事物或现象的这种关联性有大小之分,我们借鉴张旺熹(2005)提出的“情理值”概念来指称这种关联性的大小,有的关联性大,具有较大的情理值,有的在现实世界中常态存在,有的则比较而言关联性小,具有较小的情理值,在现实世界中偶然存在。以上梯级序列中“青年人喜爱摇滚音乐”具有最大情理值,其他两种情况的情理值依次减小。

由于人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对梯级序列的认知,在言语交际中,就可以利用这种梯级序列来获得语用意义,这被称为梯级推理,即“借助于梯级序列中的某一对比参照点来推断、了解和确定同一梯级中的目标点的状况。”即说话人对参照点情况的表述,有意或无意地完成了对目标点情况的表述。

在言语交际中,往往把极端量,即最大量和最小量,作为参照点,以此来表达对目标点的肯定或否定。否定极大量即意味着否定较小量或全量;肯定极小量即意味着肯定较大量或全量。由于梯级序列范畴是一个相对概念,范畴的两端往往可以无限延伸,所以极端量往往也是一个相对概念。说话人往往把某一普遍认同的、比较明显的较大量或较小量作为参照点,完成对其他量点、甚至是全量的肯定或否定。例如:

(1)小孩都认识这个字。

(2)老师都不认识这个字。

例(1)中,在“小孩认识这个字”是一个较小量或者是被看作是最小量,对之进行肯定,就意味着“大人更认识这个字”或者“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字”。例句(2)中“老师认识这个字”是一个较大量或者被看作是最大量,对之进行否定,就意味着“学生更不认识这个字”或者“所有的人都不认识这个字。”

参照点往往是普遍认同的、比较明显的较大量或较小量,只有这样才能利于受话人理解,否则,将让人难以理解。例如:

(3)中年人都(不)认识这个字。

这句话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让人难以理解。因为“中年人认识这个字”不是一种普遍认同、比较明显的较大量或较小量。

由以上论述可知,参照点的选取主要有两个特点:1.参照点是普遍认同的、比较明显的较大量或较小量;2.否定格式中是较大量参照点,肯定格式中是较小量参照点。

二、“A比B还(都)……”与梯级序列

比较句中的句式“A比B还(都)……”与一般的比较句相比,有着特殊性。一般比较句,如“A比B……” A与B隶属于同一个梯级序列范畴,这一句式只是用于比较A与B量的大小,B作为参照点,这一参照点是较大量还是较小量是未知的,A相对于这个参照点或大或小。

“A比B还(都)……”中,B同样作为参照点,但其量级却是相对确定的,处于梯级序列的两端,也就是在主观的较大量或较小量的范围内,这一句式表达的语义是“A的量相对于较大量或较小量的B更大或更小”。关于这一表述,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对于B的量级的认知是主观的。这种主观的认知可以与客观相符,也可以与客观不相符,完全是说话人的主观认知。例如:

(4)他比姚明还高。

(5)它的重量比羽毛还轻。

(6)他比小王还高。

(7)他的体重比小李还轻。

姚明的个子相对于世界上的人来说,是一种绝对的高,在身高这一梯级序列中,姚明的身高一定是处于梯级序列的较大量级。羽毛的重量在一般事物重量的梯级序列中,一定是处于较小量级。不论小王的身高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高,说话人都把小王的身高看作是梯级序列中的较大量级,不论小李是不是很轻,说话人都把小李的体重看作是梯级序列中的较小量级。

(二)B是被看作是较大量还是较小量,取决于句子中B项后的形容词是大量还是小量。如果是大量,如高、重等,则B是被看做是较大量,如果是小量,如矮、轻则是被看作是较小量。用公式加以展示就是:

A比+较大量+还+大量形容词

A比+较小量+还+小量形容词

三、“A尚且VP,何况B”与梯级序列

“A尚且VP,何况B”这一句式也包含其他相关句式:“A尚且VP,更不用说B了”“A尚且VP,B就更不用说了”“A尚且VP,B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一句式中,AVP和BVP这两个命题形成一个梯级序列。相对而言,AVP这一命题的情理值较小,是小量,BVP这一命题的情理值较大,是大量。前句肯定情理值小量AVP,也就意味着肯定了后句的情理值大量BVP。例如:

(8)重点工程资金[尚且]紧张如此,其他一般项目资金紧缺状况可想而知。

(9)植树尚且要顺应客观规律,育人则更应当如此。

例(8)中,“重点工程资金紧张”(AVP)是情理值小量,相对而言,“其他一般项目资金紧张” (BVP)是情理值大量,肯定情理值小量,使情理值大量的存在不言而喻。例(9)同理。

如果把句中的否定词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则AVP和BVP 这两个命题的梯级序列的顺序也要逆反。AVP这一命题的情理值较大,是大量,BVP这一命题的情理值较小,是小量。前句否定情理值大量AVP,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后句的情理值小量BVP。例如:

(10)冲出亚洲尚不易,何况雅典“冲”牌。

(11)“安全火柴”尚且不够安全,何况一擦即响的“擦炮”?

例(10)中,“冲出亚洲容易”(AVP)是情理值大量,“雅典冲牌”(BVP)是情理值小量,否定情理值大量,则否定了情理值小量。例(11)类同。

这一句式可以用同样的公式加以表述:

尚且+较小量,何况+较大量

尚且+否定+较大量,何况+较小量

四、“别说A,就是B也VP”与梯级序列

“别说A,就是B也VP”这一句式有时也会以前句后句逆序的方式出现,如“BVP,更别说A了”。

在这一句式中,AVP和BVP这两个命题形成一个梯级序列。与句式“A尚且VP,何况B”正相反,相对而言,AVP这一命题的情理值较大,是大量,BVP这一命题的情理值较小,是小量。后句肯定情理值小量BVP,也就意味着肯定了前句的情理值大量AVP。例如:

(12)凭她的名声,别说是包销一千盒,就是一万盒呢,她都能推销出去。

(13)别说刮风下雨,就是下刀子,我们的礼兵哨也是笔直地站在国门口的。

例(12)中,“她能推销出去一万盒”(BVP)是情理值小量,相对而言,“她包销一千盒”(AVP)是情理值大量,肯定情理值小量,也就意味着肯定了情理值大量。例(13)同理。

如果把句中的否定词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则AVP和BVP 这两个命题的梯级序列的顺序也要逆反。AVP这一命题的情理值较小,是小量,BVP这一命题的情理值较大,是大量。后句否定情理值大量BVP,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前句的情理值小量AVP。例如:

(14)别说赔偿5万,就是5分钱,我也不会给。

(15)到那时别说是养活一家人,就是龙二的租粮也交不起。

例(14)中,“我赔偿5分钱”(BVP)是情理值大量,相对而言,“我赔偿5万”是情理值(AVP)小量。否定情理值大量BVP,也就否定了情理值小量AVP。例(15)类同。

这一句式可以用同样的公式加以表述:

别说+较小量,就是+较大量

别说+否定+较大量,就是+否定+较小量

五、“宁可A,也不B”与梯级序列

关于“宁可A,也不B”格式,很多学者是从A与B的“利”“弊”属性的对比来研究取舍倾向的表达。何宛屏(2001)认为这一格式是表达“两害相权取其轻”,意思是:选择A和B两项都不好,相比之下,A的危害性要小于B,所以说话者勉强选择A,而舍弃了B。邵敬敏(2003)根据A、B项语义表示的“利”“弊”的四种类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两难相权取其优”和“利弊对照取其爱”,概括出该格式的语法意义是“主观择爱性”。

从A、B的“利”“弊”属性来研究这一格式,具有启发意义。我们认为,从梯级序列的角度对这一格式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从选择的角度看,A、B所表述的命题的情理值大小不同,比较而言,选择A的情理值小,选择B的情理值大。例如:

(16)仇虎宁可选择自杀,也不愿再戴上镣铐。

(17)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例(16)中,A、B所表述的命题分别是:

A:选择自杀

B:(选择)再戴上镣铐

例句(17)中,A、B所表述的命题分别是:

A:(选择)淹死

B:(选择)投降

在人们的一般认知心理中,选择A的情理值小,选择B的情理值大,这两者在情理值量的大小上形成一个梯级序列。例句中,“选择自杀”的情理值小于“(选择)再戴上镣铐”,“(选择)淹死”的情理值小于“(选择)投降”。当个人的主观选择与这种一般的认知心理相逆时,就使用这一格式来表达与众不同的反常选择。

我们认为,对于这一格式,A和B在利弊属性及其对比上并没有约束性,其约束性表现在选择A和选择B情理值的对比,即,选择A的情理值<选择B的情理值,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则让人难以理解。例如:

(18)他宁可当局长,也不愿意当科长。

(19)我宁可吃饭,也不去死。

这两句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正是因为违背了“选择A的情理值<选择B的情理值”这一原则。两个例句中,选择A的情理值大于选择B的情理值,这是一种与人们的一般认知心理相符合的选择,而不是相逆,所以不能使用这一句式。如果把句子中的A、B互换位置,则句子就不再难以理解。

这一句式可以用同样的公式加以表述:

宁可+较小量,也不+较大量

六、“即使A,也B”与梯级序列

对于复句格式“即使A,也B”,学者们根据A与前文的关系,认为A是对前文语义的让步性姑且承认,包含着退一步思考的意思,据此将“即使”句归入让步复句。

“即使”句常用来表达对前文语义的让步,这一点是学界普遍认同的。例如:

(20)刚驾驶气垫船归来的几名搜救人员认为,失踪者生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即使]没有溺毙,[也]会被冰冷的海水冻僵。

通过语料分析,我们认为,“即使”句在很多时候也不是表达让步,而是与连字句表现出相似的使用条件和表达功能。“即使”句也关联着一定的梯级序列,通过肯定梯级序列的较小量来肯定序列中的较大量或全量,或者通过否定梯级序列中的较大量来否定序列中的较小量或全量。

(21)厦门市环卫管理处卫生科分析,厦门所有的公厕都没有门牌号且一般都在较偏僻的地方,[即使]厦门本地人寻找公厕[也]会有困难,外地来厦门的人找公厕更是难上加难。

(22)《圣经》通过这个故事宣称:人类由于他们的始祖犯了“原罪”,这种罪孽要世世代代留传下去,后代人们[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罪的。

例(21)关联的梯级序列是:

厦门本地人寻找公厕有困难

外地来厦门的人寻找公厕有困难

肯定厦门本地人寻找公厕有困难(小情理值),这更加肯定了外地来厦门的人找公厕更困难的事实(大情理值)。

例(22)关联的梯级序列是:

刚出生的婴儿有罪

成年人有罪

刚出生的婴儿有罪(最小情理值),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都是有罪的。

“即使”句可以用同样的公式加以表述:

即使+较大量+也(都)+否定

即使+较小量+也(都)

七、结语

梯级序列是某些认知范畴内部成员所形成的量级序列。人的认知总会在语言上有所反映,梯级序列与多个汉语句式相关。除了本文所分析解释的句式外,我们相信,汉语中的诸多语言现象也与梯级序列相关,从梯级序列的角度来分析解释汉语语言现象,应该有着方法论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希亮.试论关联形式“连……也/都……”的多重语言信息

[J].世界汉语教学,1990,(3).

[2]龚卫东.广义梯级含义理论及其应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6.

[3]郭锐.衍推与否定[J].世界汉语教学,2006,(2).

[4]蒋勇.夸张性隐喻梯级含义功能[J].现代外语,2004,(8).

[5]蒋勇,龚卫东.极性词语的梯级模型及补充[J].现代外语,2006,

(2).

[6]张旺熹.连字句的序位框架及其对条件成分的映现[J].汉语学

习,2005,(2).

(王瑞烽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100083)

猜你喜欢
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余模范畴中的余倾斜预包络和余倾斜挠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
美术范畴的工艺美术综论(下)
由三角范畴的Recollement构造其心范畴的Recollement
w-模范畴上的2个函子及其应用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