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炯
摘 要: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本文从家乡角度切入,详细阐述了乡土文化对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情结 风土人情 学校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很显然,新课标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上。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在五花八门的语文课程资源不断充实课堂的同时,乡土文化就像是一泓山间清泉,澄澈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们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守护住纯净的天空。
一
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份浓浓的乡土情结,每位学生对家乡都有一份灼灼的热爱。总是对家乡的名胜古迹、轶闻趣事、名土特产等有浓厚兴趣。如果我们能够注意挖掘这些乡土文化,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再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乡土文化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家乡上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王充、谢安、章学诚、竺可桢、胡愈之、谢晋等一大批贤人志士,在上虞历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里名胜荟萃,古迹众多,是世界著名的青瓷发源地,“江南第一”曹娥庙、白马湖畔春晖园、曹娥江连东山景、英台故里祝家庄;更有那百官舜井、王充古墓、唐诗之路、永元秀塔、凤鸣飞瀑、白马春晖、东山十景……风光之美,俯首皆是。无可否认,这里有太多的乡土文化等着我们挖掘。作为上虞人,怎能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乡土文化这个大课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非常有必要。
乡土文化教学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整合,教学活动毕竟体现的是一种主动性思维活动,而教师的这种主动性思维活动总是在有意无意地选择教学内容,自觉不自觉地拓展或缩减教材。乡土文化作为拓展或缩减统编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当教师凭自身的知识和素质不断把这种乡土文化积极融入教学活动中时,乡土文化资源便得到了有效整合。
二
由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是国家法定统编教材,相较之下,乡土教材正是由于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及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才至今仍处于开发阶段,因此,把其当做一门课程开设仍待时日。那么,把乡土文化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教师是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乡土文化教学资源的发掘离不开教师,教师是国家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个人的知识、能力方面的水平与状况直接影响乡土文化教学效果。因此,要发掘现有或潜有的乡土文化教学资源,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水平。
如何引导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开发为我所用呢?这是我所思索的。根据家乡乡土文化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1.寻访家乡的人文古迹
上虞是一个历史古城,古迹众多。这里曾经是世界著名的青瓷发源地,是“三皇五帝”之一舜的出生地,是梁祝传说中英台的故里。“江南第一”曹娥庙、白马湖畔春晖园、曹娥江连东山景,这些古迹的背后都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调查、寻访家乡的人文古迹,搜集古迹背后的故事, 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历史。
2.找寻家乡的名人
上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曾经哺育了王充、谢安、章学诚、竺可桢、胡愈之、谢晋等一代名人。通过找寻名人足迹,搜集名人的故事,使学生以家乡为豪,激发爱乡热情,从小树立为家乡争光的志向。
3.游览家乡风景
上虞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凤鸣山的青山绿水,走近唐诗之路,踏青白马春晖园,领略家乡的秀丽风景,不失为增长知识的好时机。
4.了解家乡特产
上虞有丰富的农特产资源,如松厦的霉千张、二都的杨梅、下管的板栗、盖北的葡萄、梁湖的水磨年糕等,这些都值得学生去探索、研究,从而补充语文课内知识。
5.参观家乡工厂企业
上虞虽然是一个古城,但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以松厦伞业为主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反映了上虞的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参观、访问工厂企业,可以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经济发展的进程。
6.寻找家乡的现代文明建筑
上虞的人民大桥、解放路步行街、舜耕公园及各类商场、电影院、各种娱乐设施等都是上虞现代文明的标志,应引导学生去了解、研究。
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学生更加了解家乡,语文课程资源更加丰富。
乡土文化是一杯清茶,久品乃知其香;乡土文化是一把火种,它点燃了学生埋藏心底的爱乡热情;乡土文化更是一道山间的清泉,用自己的清、纯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田。多多利用乡土文化,能让学生从小受到爱家爱国之情的熏陶,使语文教学更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