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23-02
国际知名的台湾语言学专家扶忠汉先生曾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大陆学生从初中到大学毕业,除各种考试外,几乎无实际交际能力。他的话一语中的,道出了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是这段话的核心,它阐述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基本目的。
语言是交际工具。我们既要把它当成工具来学,又要当成工具来用。目前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仍是学校课堂,这是正常的。但我认为,在新课程下,我们还必须广开思路,寻求除开学校课堂之外的英语学习有效场合和环境,即,将课堂外英语教学资源当作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英语教学除了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语言知识、发展其能力外,也许更重要、更能发挥效力的还在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在使用(use)中练用法(usage),在语言行为( performance )中发展语言能力,以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内化为能力。
那么,如何引导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感以下做法行之有效。
一、课堂上做好准备
教师必须遵循“用英语教英语(Teach English in English)”之原则,做学生的榜样,过好语音关。把英语既当一门语言来教和学,又当一种工具来使用。更何况运用英语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拥有一桶水”。若教师课堂上过多使用汉语而很少甚至不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则怎能带动学生开口说英语呢?
二、正确处理好英汉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我国学生是在已经熟悉汉语的基础上学习英语的,往往受母语的干扰而影响对英语的理解。一开始教师必须遏制学生用汉语比附英语的恶习,例如,有的学生在单词“book”下面标“布克”以帮助记忆这个英语单词的读音。但有时适当地对英汉进行比较,正确处理好两种语言的关系,变汉语为学习英语的媒介,可以帮助对英语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避免走弯路。例如,英语里有非谓语动词,学生对此很难把握,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使用非谓语动词。在这种情况下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是很有必要的,英语句子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并列的除外),若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则使用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形式来表示,而汉语里一个句子中几个动词连用却没有任何形式区别。如:
“我喜欢在晚上看电视”,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即“喜欢”和“看”,如果懂得英汉两种语言的关系,那么,有些学生往往将它错误地译成“I enjoy in the evening watch TV.”但如果懂就不难翻译了。该句正确的英译句为:I enjoy watching TV in the evening.
三、借鉴儿童学习母语的方法
儿童学习母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断模仿、套用和交际,儿童就是运用语言这种工具直接进行交际而日渐学会了说母语。鉴于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提供学生能用英语表现自己的机会以激发其兴趣;发挥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挖掘其非智力因素以调动其积极性,促使他们敢于开口、大胆模仿,直接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开口说英语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四、人为地创设英语环境
中国学生是在非英语环境里学英语,这远比在英语环境里困难得多。若人为创设这种环境,让学生不知不觉感受到自身就处在语环境里直接受到用英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的刺激,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那么,学生的英语语感和英语思维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提高。可以肯定,学生不能开口说英语,即不会使用已经学过的且记住了的词汇和句子表达思维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学生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之故。所以,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是实现“初步运用英语”这个目的的重要环节,创设英语环境乃是实现此目的的具体措施。例如;用英语喊口令操练队列和做体操;放英语原声录像给学生看;唱英语歌;搞英语演讲等活动。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学生的言语行为直接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
五、带领并鼓励学生接触母语是英语的外宾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宾来中国旅游观光到处可见。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笔者曾引外宾跟学生会面,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跟其交谈。学生因自己能用英语直接与外国人交谈而深感自豪,从而学习兴趣得到升华,信心亦倍增。当然,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学学生可能没有这种机会。不过,我们贵州山川秀逸,气候宜人,风景胜地正吸引着外宾,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在于善于抓住机遇。
六、开辟“英语角”
思维内容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思维内容的表现形式。开辟“英语角”有助于学生将对知识的掌握转化为对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用来表达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生活内容、思维内容。甚至还在于通过运用可以及时发现不足之处,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学了就去用,通过运用而发现不足之处,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学了就去用,通过运用而发现不足再去学,学用高度并举,形式和内容整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