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芳
【摘要】经典课文的教学应体现创新教育的新课程理念,不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调动学生思维,努力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
【关键词】经典课文 创新教学 提高实效 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2-01
浅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创新。为适应实施这一理念,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保留了相当比重的经典篇目。教学经验会使我们在教学这些“老”课文时走入传统的套路。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式,将“老”课文教出新意,体现创新教育,这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不受传统束缚,关注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程式基本上是以下环节:作家作品简介、思路结构分析、中心主旨总结、特色写法归纳。这种条分缕析、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固然能使知识系统化,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到比较全面而准确的知识。然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气氛未必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更多地会陷入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之中,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探究运用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的教学手段,走出千篇一律的教学套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代文学作品大多都适合朗读,而积累是新教材、新大纲一个突出的教学重点。比如,我对《赤壁赋》一文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朗读、背诵与赏析课文内容相结合作为教学的思路方法,即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自由朗读、个别美读、整体诵读等形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赋”的韵味。教学过程中,相关文言知识点要求学生课前自主梳理,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在探究课文内容环节,首先,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自由诵读课文(尽可能多读几遍):①请大家整理出文中的四字短语,并明确其意义;②在文中划出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③思考作者是怎样融哲思于月光水色之中的?其中,第一问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文中富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为背诵全赋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助于文言知识点的扎实巩固。第二问的设计是要引导学生把握全赋之“骨”。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是文中描写的主景、抒情的触媒、议论的载体,是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的完成正是为第三问的教学作铺垫。最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设计强调了学生的中心位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学意图、教学策略等影响学生,变“教”为“导”,努力营造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知识。
《祝福》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环节分析课文思路结构;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悲剧的根源等。我在教学本文时,始终树立以小说为主体的意识,注重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导”来促进学生的“学”。首先,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为祥林嫂列一个年表。此环节设计既可让学生把握小说的整体思路,又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和教学活动的热情。课堂上请一位学生将“年表”板书出来,其他同学补充完善,这样,“情节”要素就水到渠成了。接着结合“年表”,向学生抛出这么一个问题:“曾经有人这样评价祥林嫂,说她是‘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梳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把握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旨,设计的问题紧承上一个步骤:“祥林嫂的生命里没有春天,是谁夺走了她的春天?”让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这样,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课堂实效显著。
三、激发学生思维,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鼓励他们以创新精神去理解和运用知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现代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美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眼、体会情感等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感情和思路,包括文章中写景以外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在文中透露出的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眷恋之情。第二课时重点是分析文章的写景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设计为让学生给五幅秋景图分别拟小标题的形式,要求拟出的小标题最好要既能概括景物特征,又能体现作者情感。这项内容在第一课时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探究完成,第二课时的课堂上展示交流,相互点评。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说达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在这基础上,趁热打铁,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马致远将似乎随意拈来的几种景物入诗,便成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我们不妨也用“天净沙”曲牌,以“秋思”为题,用《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仿写一首小诗,当一回诗人。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觉得新颖有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总之,开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目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老”课文的教学,定会走出单调乏味,走出枯燥无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走近语文,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