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汉语声调意识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2013-04-29 00:44张庆翔王怡晴
现代语文 2013年7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汉语

张庆翔 王怡晴

摘 要:声调意识是汉语中独特的语音意识,儿童的汉语语音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学龄儿童为实验对象,以合成的声调连续体为实验材料,进行范畴感知的实验研究,验证阅读能力高的儿童对声调有更敏感的范畴性知觉,其声调意识优于阅读能力差的儿童。汉语学龄儿童声调意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儿童的声调意识与其阅读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在实际的应用中,基础教育应更注重训练儿童的声调意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儿童阅读能力。

关键词:汉语 声调意识 阅读能力

一、引言

国外对语音意识的研究最早开展于1964年,国内研究始于1996年的舒华(袁晓琳,2009)。语音意识是一种元认知,即“对于认知的认知”,包括音位意识、音节意识、首音——韵脚意识等。语音意识能帮助儿童了解和感知所闻所发的语音。

在语音意识研究方面汉语与拼音文字存在差异,汉语是有声调语言,声调和音位一样能够区别意义,作为语音意识的成分之一,在非声调语言中被忽视的声调意识逐渐受到重视。现在有些研究把声调意识看作是音位意识的一类,也有研究者直接针对汉语语音意识区分维度,将其分为声母意识、韵母意识和声调意识,强调声调意识研究之于汉语的重要性。(徐宝良,李凤英,2007)

席洁等(2009)认为儿童对汉语声调的感知是非连续具有离散特点的范畴性知觉,即语音刺激被知觉为数量有限的范畴,儿童对同一范畴内的语音差别难以区分,对范畴间的差异非常敏感。Halle(2004)和Wang S.Y.(1976)强调范畴性特征尤其表现在对汉语普通话一声和二声的识别任务上,把某一范畴内的不同刺激知觉为具有共同特征,并输出为第一声或第二声,这种输出是儿童感知语音刺激后作出的定义和判断,是范畴性声调意识,也是语音意识水平的反映。

对于声调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李光泽(2005)发现汉语声调意识任务能显著预测四年级儿童的阅读能力。刘铎(2007)也认为五六岁儿童的声调意识能够解释汉语阅读能力的变异,其他意识的预测作用却不显著。有些观点则相反,赵微(2004)在对四年级汉语阅读困难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音调辨认任务上,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说明声调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本文以二年级儿童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汉语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的范畴性感知实验,比较不同阅读能力儿童在声调范畴性感知上的差异,考察声调意识与儿童阅读能力的相关性。

二、实验语料和方法

(一)被试

在语音意识各成分发展先后的认识上,大多数研究支持声调意识最早发展的观点,发展阶段的关键年龄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期间,到三年级已基本成熟。因此本实验以小学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学生语文成绩平均分,参考语文老师反馈,选出阅读能力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共40名,分成阅读能力高组和低组两组被试,每组20名学生,男女比例均衡。

(二)实验材料

用Audition软件录制两个自然人声音节,分别是普通话第一声和第二声[a],时长均为300毫秒。用praat软件对音节进行合成处理,使第一声音节基频为220Hz,第二声音节起始基频为170.5Hz,结尾基频220Hz。调整第一声起始基频,以5.5Hz步长逐步降低,得到一组10个起始基频等距变化而结尾基频均为220Hz的声调连续体:第1个音节的起止基频为220Hz——220Hz,第2个音节为214.5Hz——220Hz,第3个为209Hz——220Hz,直到第10个音节的起止基频为170.5Hz——220Hz。

每个音节重复5次,以音节间隔4秒把50个随机排列的音节合成为一个音频,该音频就是作为测试的刺激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向被试播放音频,要求被试听到每个音节后,在规定时间内判断该刺激是第一声还是第二声,并在纸上记录结果。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

记录被试判断为第二声的次数,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音节调值出现5次,因此记录值最大为5。表1中音节1是标准第一声,音节10是标准第二声。记录平均值是20个被试对该音节被判断为第二声次数的平均数。

表1:第二声的记录平均值和平均识别率

音节

阅读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高组 记录平均值 0.1 0.3 0.2 0.5 1.1 3.0 4.25 4.25 4.5 4.8

平均识别率 0.02 0.06 0.04 0.1 0.22 0.6 0.85 0.85 0.9 0.96

低组 记录平均值 0.75 0.95 1.2 1.4 2.05 2.55 3.45 3.5 3.9 4.0

平均识别率 0.15 0.19 0.24 0.28 0.41 0.51 0.69 0.7 0.78 0.8

将记录平均值除以5得到被试在十个音节上判断为第二声的平均识别比率,以音节调值为横坐标,以识别率为纵坐标绘制如图所示的第二声识别率曲线图。

图1:两组被试的第二声识别率曲线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高组表现出较明显的范畴性特征,在音节1至4之间,判断为第二声的次数很少,在音节7至音节10之间,判断为第二声的次数较多。低组曲线线性较强,对十个音节的判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范畴性,作出两种不同判断的界限比较模糊,正确判断第二声的次数不高,并且有相对较多的次数将接近第一声的音节判断为第二声。

为了比较两组被试的声调意识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性,对每个被试10个音节的原始记录值进行线性回归运算,获得每个被试的回归斜率值,以此作为被试范畴性声调意识水平的指标。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组斜率数值普遍较大,说明高组被试对声调感知普遍比较敏感。低组斜率数值普遍偏小且平均方差值较大,说明低组的声调感知较模糊,并且各被试之间差异也比较明显。

表2:每个被试原始记录值的线性回归斜率

高组被试 回归斜率 高组被试 回归斜率 低组被试 回归斜率 低组被试 回归斜率

1 0.727 11 0.661 21 0.697 31 0.430

2 0.697 12 0.733 22 0.479 32 -0.079

3 0.733 13 0.533 23 0.145 33 0.721

4 0.582 14 0.721 24 0.248 34 0.667

5 0.145 15 0.733 25 0.370 35 0.352

6 0.279 16 0.752 26 0.709 36 0.600

7 0.364 17 0.685 27 0.703 37 0.721

8 0.739 18 0.758 28 0.624 38 0.364

9 0.715 19 0.745 29 -0.048 39 0.279

10 0.697 20 0.739 30 0.521 40 0.036

M1 0.637 M1 0.427

SD1 0.174 SD2 0.264

对两组斜率值平均数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声调意识水平差异显著,t(33)=2.971,p<0.01。说明阅读能力高儿童的范畴性声调意识水平较高,阅读能力低的儿童范畴性声调意识水平相对较低,范畴性声调意识与儿童阅读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阅读能力高的儿童对声调有更敏感的范畴性知觉,其声调意识显著优于阅读能力差的儿童。但不管阅读能力的高低,学龄儿童的声调意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儿童声调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为小学教育带来一定的启示。基础教育应当重视拼音教学,刘宝霞(1994)和任萍(2006)的研究都表明拼音教学对儿童语音意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中的声调意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拼音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声调意识的训练。同时应重视对阅读能力低下学生的干预,对智力正常而语文学习较差的儿童,采用语音意识强化训练等方式发展其语文能力。

四、结语

语音意识都会经历一个发展过程,语音意识的发展性研究关注语音意识如何发展、发展的起止以及是否和其他发展能力相互影响等问题。对汉语而言,一般认为音节和声调意识首先发展,其次是首音和韵脚意识,最后发展的是音位意识。语音意识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与阅读能力发展成正相关,但两者究竟是谁影响谁,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语音意识水平能有效预测未来阅读能力,语音意识发展较快较好的儿童将来具有更好的阅读能力。西方很多研究结果都能证明语音意识是继后阅读能力高低的预测之一,这种预测力在学习具有明确形音对应规则的拼音文字的儿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因为获得语音编码技能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先决条件(彭聃龄、姜涛,1996)。很多以语音意识教学或训练的追踪研究为目的的实验也提供了类似结论,即语音意识不仅可以教学,而且可以提高阅读水平。也有学者研究汉语语音意识对继后阅读能力的影响,如李光泽(2005)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汉语语音意识对三个年级儿童阅读发展都有显著影响,可见汉语语音意识对儿童阅读发展有一定的预测力。李虹等(2007)也证明了语音意识是解释汉字阅读的最重要的变量。有些研究涉及语音意识各成分对阅读能力的预测性,如刘铎(2007)认为五岁半至六岁半儿童的声调意识独立解释了汉语阅读的变异,而音节意识和首音意识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并且随年龄增长语音意识的发展趋于精细化,声调意识和首音意识的预测力增强,音节意识的作用相对减弱。

相反的观点认为是阅读学习和阅读经验才是影响语音意识发展的因素所在。Tunmer等人(1988)发现音位计数能力差的儿童经过阅读教学后音位计数能力和假词译码能力达到中等水平,说明在拼音文字中阅读学习对语音意识存在促进作用。汉语的一些研究也认为汉语语音意识发展是阅读能力发展的结果,阅读经验促进了语音意识的发展。柯华葳和李俊仁(1996)对刚入小学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二年的追踪研究后发现,语音意识和两年后的识字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黄秀霜(1997)以刚入学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三年的追踪研究,认为在控制了智力变量后,音韵意识不能有效预测二、三年级儿童的阅读能力。还有些研究显示儿童在学前期产生初步的音节意识,但较晚发展的首音和音位意识是在接受拼音教育后才被掌握,证明后期阅读学习对语音意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过作为重要控制变量的拼音教学究竟是一种阅读经验还是一种语音意识训练尚存在争论,实验结果没有令人信服地被广泛接受。

分歧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源于实验方式的不同。有些实验采用的是识别任务而非辨认任务,测试内容潜在地包含音调命名能力,而不仅仅是声调辨认能力,因此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有可能在范畴性声调知觉的测验中表现不佳。

除了上述两种相左的观点外,尚有一种综合的观点,认为语音意识仅在前期对阅读能力具有预测力,随年龄的增长预测力逐渐减退,阅读经验的增加使得阅读能力反过来影响语音意识的发展。宋华等(1995)认为三年级儿童在汉语阅读中主要依赖字音,五年级儿童由依靠字音向依靠字形过渡,成年读者在阅读中主要依赖的是字形。这个结论支持语音意识对阅读能力预测力随年龄减弱的观点。李光泽(2005)的研究也显示语音意识对儿童后期阅读能力的影响逐渐减弱,语音对阅读发展的作用逐渐被字形取代,阅读加工过程中语音中介的通达模式逐渐转向从正字法到语义表征的直通模式。

有些观点和上述都不同,认为不能确定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有直接关系,可能有诸如学习能力这样的第三种因素在中间起作用。

本文并非发展性研究,实验结果只能够反映一些声调意识发展的特征。但本研究可以对发展性研究有启示作用,并且为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和干预提供新的视角。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关系的更全面的阐释,需要后续完善的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Halle P.A.,Chang Y.C.,Best C.T.Identific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tones by Mandarin Chinese vs French listeners[J].Journal of Phonetics,2004,(32).

[2]Tunmer W.E.,Herriman M.L.,Nesdale A.R.Metalinguistic abilities and beginning reading[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8,(23).

[3]Wang S.Y.Language Change[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76,(28).

[4]黄秀霜,谢文玲.阅读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视觉辨识、视觉记忆与国文成就之比较研究[J].特殊教育学报,1997,(12).

[5]柯华葳,李俊仁.国小低年级学生语音觉识能力与认字能力的发展:一个纵贯的研究[J].国立中正大学报,1996,(7).

[6]李光泽.汉语语音意识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7]李虹,舒华,彭虹等.配对联想学习能力和语音意识在汉语儿童早期阅读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6,(3).

[8]刘宝霞,舒华.拼音在小学低年级儿童早期阅读中作用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9]刘铎等.汉语语音意识对香港五岁半至六岁半儿童中英文阅读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

[10]彭聃龄,姜涛.关于语音意识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概况[J].心理学动态,1996,(3).

[11]任萍,徐芬,张瑞平.拼音学习对幼儿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1).

[12]宋华,张厚粲,舒华.在中文阅读中字音、字形的作用及其发展转换[J].心理学报,1995,(2).

[13]席洁,姜薇,张林军等.汉语语音范畴性知觉及其发展[J].心理学报,2009,(7).

[14]徐宝良,李凤英.学前儿童汉语普通话语音意识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 2007,(4).

[15]赵微.汉语阅读困难学生语音意识与视觉空间认知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张庆翔 王怡晴 上海大学中文系 200444)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