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

2013-04-29 23:12戴凤姣
现代语文 2013年7期
关键词:汉英翻译语言思维

摘 要: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汉英思维模式与汉英语言结构,试图构建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文章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语言 思维 思维切换模式 汉英翻译

一、引言

由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中西民族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两者间的巨大差异也导致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千差万别。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模式的转换(连淑能,2002)。因此研究翻译过程就必须考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汉英思维模式和汉英语言结构的对比,尝试构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切换模式,并以汉语资料英译为例阐释该模式。

二、语言、思维与翻译

“言为心声”,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决定语言。思维模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也被叫作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翻译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司显柱(1999)认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因此翻译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形式,还要抓住语言的内在机制的形式结构并切换思维模式。

三、汉英思维模式及汉英语言结构

思维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都是使用概念对世界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比较和概括等等, 这在全人类是统一的。因此,英汉思维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詹朋朋,2000)。但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因此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汉民族以散点透视统观整体,用辩证的方法在对立中寻求统一,讲究天人合一;喜欢将主观与客观交相融合,知、情、意融合在一起。由此,汉民族在思维上重感性、重综合、重意合。而英语民族在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等哲学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分析型、抽象型和客观型思维模式。由此,英语民族在思维上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也会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和语篇上形成鲜明对比。

首先,在词汇上,汉民族在描述事物、说明问题时习惯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达笼统抽象的概念。以物表感,状物言志,语言直观性强。如“越窑茶碗类玉类冰”中的“玉”和“冰”,给人一种光滑透明的感觉。而英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也体现了抽象思维的特点。如:“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 hitherto the largest and most stirring appear tame and orderly to their ampler largeness and stir.”其中“largeness”和“stir”都表达抽象概念。

其次,在句法上,汉语句子注重整体表达效果,是典型的意合型句子。其中的各个成分靠语义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来组织,构成了一种线性横向排列的结构。其意义或意群往往靠一系列的线性句法单位逐步加以展开叙述,这就犹如竹竿一样,信息内容是一节一节地通下去,也有人将之称为“流水型”句式(王寅,1994)。并且汉语句子常用省略结构,在英语中不可省略的连词、介词和主语在汉语中通常可以省略。如:“溪口,位于宁波市区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宁波市区35公里。”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即“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界,组合程式严谨规范,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性树型构造”(申小龙,1988)。如:“There are days which occur in this climate,at almost any season of the year,wherein the world reaches its perfection,when the air,the heavenly bodies,and the earth,make a harmony,as if nature would indulge her offspring.”该句子主句是“There are days”,四个分句挂在主干上,并由连接词粘合在一起,此例充分表明英语句际之间形联意合、逻辑严密的特点。

最后,在语篇上,汉语语篇结构呈螺旋型,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如:“剡溪发源于剡界岭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陵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该句前文一直在铺垫,直到最后才点出句子的主题。而英语语篇结构呈直线型,即主题句开门见山。常常先点出命题,再围绕命题直接发挥。如:“AMERICA does not repel the past or what it has produced under its forms or amid other politics or the idea of castes or the old religions.”不难看出,该句子开篇就突出所要表达的信息“AMERICA does not repel the past”,后面的部分用于修饰主题句。

综上,思维的共性为翻译中思维的切换提供了可能,而不同民族语言和思维的差异使得这种思维切换成为必要。

四、思维切换模式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信息加工转换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维一直处于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结合上文提到的汉英两个民族的思维差异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的思维过程可用一个思维切换模式来描述。(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是理解阶段,即用汉语思维对源语文本进行解读和重建,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意义即新显意义。在理解阶段,译者用源语与原文作者进行交流,并对文本的语义、语法、语用、语篇、文化背景、体裁与修辞等分析与解读。充分理解文本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须懂得应该保留什么,丢弃什么,补充什么。

第一阶段所产生的新显意义暂时储存在译者的大脑中,并与译者的百科知识和译入语语言知识结合。同时,译者进行思维转换,由汉语思维转换为英语思维。这个转换的过程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第二阶段(表达阶段)的进行。

第二阶段是表达阶段,也就是译者与译入语读者进行交际的阶段。它是运用英语思维对新显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判断与整合,并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过程。正因为新显意义包含着对原文本各个方面的深刻理解,如何把这些表达为地道的英语就成了译者最重要的任务。如果在第二阶段继续运用汉语思维,译文就可能带有严重的中式英语的味道,不符合纯正英语的表达方式。因此,只有切换为英语思维,运用英语思维对新显意义进行分解和表达,译文才会符合英语民族语言习惯。

最后,结合上述两个阶段的分析与思考,译者对文本进行校对,力求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优美并符合译入语特征、思维模式和审美定势,最终被译入语读者接受。

本文所论述的思维切换模式是基于中西思维模式和汉语语言结构的不同,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按照译入语的思维习惯将原文进行重组和调整,使之在句子结构、意向、逻辑上符合译语的思维习惯,最后将其转换成译入语。因此译者翻译的过程是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交叉使用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下文以该思维切换模式为指导,以旅游资料英译为例进行初探。

五、汉译英过程中的思维切换模式

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必须按照译入语思维方式的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准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时尚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采,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档次和旅游文化的品味,宁波的水与时尚的城市紧紧地连在一起……

根据以上思维切换模式,在第一阶段,译者对汉语文本进行解读。本例中,第一,译者应该理清原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汉英翻译过程中,必须透彻理解原文,挖掘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逻辑关联,并根据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习惯进行逻辑转换。原文本逻辑关系混乱,主语不断变化,译成英语时应该保持逻辑结构一致。第二,译者要考虑到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根据汉英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在思维切换环节积极进行交叉思维,以译语的结构对源语的结构进行调整。例(1)中大量使用动词短语,翻译成英语时应尽量使用名词短语。第三,译者应考虑汉英表达中意象表达上的差异。例子中连续出现三个“时尚”,译者应该考虑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背景知识。第四,译者要有语篇意识,保持原文的流畅与通顺。原文本行文优美,极尽铺陈。但是整个段落安排较乱,逻辑性较差。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

通过第一阶段的加工,在译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新显意义,并将对文本进行分析、判断、推断、延展、调整过后的新文本,暂时储存在译者的大脑中。这对接下来的表达阶段作用重大。

在第二阶段,译者按照英语思维对文本进行重组和调整。在表达阶段,汉语译成英语时,需符合英语语言结构的特征,否则译文就显得非常Chinglish。译者不应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逻辑,而是应灵活地加以调整,将汉语的语义逻辑和行文意义上的连贯以语句形式的顺接加以调整(王爱琴,2012)。第一,对原文本进行逻辑调整。原文本的第一句话隐含着因果关系,即: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准的提高,所以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在英语表达中,可添加表达因果关系的连接词“as a result”。第二,调整句法结构。该文本主要针对外国游客,因此有必要指出宁波所处的大环境——中国。“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准的提高”作“中国”的定语。第三,对原文本意象进行重组。龚光明(2005:10)认为,翻译创造思维过程经历四个阶段:表象─意象─再造意象─描述意象。因此在汉英翻译中,第一阶段通过语言把握原文的象,揣摩到原文的意;到了第二阶段,在获得原文的意象之后,转换成译文的意象,然后化为译文的语言表达。原文本中的三个“时尚”意义不同,因此不能笼统地翻译成同一个词。根据上下文本可知,第一个“时尚”指“某事或某物成为一种趋势或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可译为“fashionable and popular”。而第二个“时尚”,从后文中可知,与一个城市的风采与特色有关,是吸引游客的东西。因此可译为“things that carry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at city”。第三个“时尚”与第二个“时尚”有紧密联系,由此可用“distinctive feature”。第四,对原文本语篇结构进行重组。原文本已经介绍了旅游成为一种时尚,而吸引游客的是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属性。对宁波来说,其代表物就是宁波的水。因此,在翻译时要使用相应的连接词使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自然而流畅。

最后,结合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析与加工,最终确定译文如下:

In modern China,this present period is a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social advancement,economic prosperity and improvement in living conditions.As a result touris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ashionable and popular.For a visiting tourist what most attract him to a city are often those things that carry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at city and for this modern city of Ningbo,its distinctive feature is water.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汉英民族因其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语言差异万千。而翻译又是两种思维交叉活动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思维因素,注意不同民族思维之间的异同,积极实现思维模式的切换。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应透过语言的表象认识其思维的本质特征,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思维因素,使译文更自然、更准确。

参考文献:

[1]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3]司显柱.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J].外语学刊,1999,(2).

[4]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5]王爱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论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转换与重写[J].中国翻译, 2012,(1).

[6]詹朋朋.英汉翻译的思维切换模式[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戴凤姣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汉英翻译语言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中国网络司法外宣翻译初探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