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探究

2013-04-29 22:40:29何漂飘徐飞
现代语文 2013年7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

何漂飘 徐飞

摘 要: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以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模式为基础,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为翻译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围绕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实例,分析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英汉翻译 翻译转换 层次转换 范畴转换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的翻译活动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各种翻译理论研究也逐渐兴起。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兴起,西方翻译界开始对“翻译转换”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背景下,Catford(1965)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作为其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首次在他的翻译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该书以微观语言学为基础,提出了“翻译等值”这一中心概念,并就翻译的其他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本书出版于几十年前,但是Catford将语言学成果应用于翻译研究,从新的视角来探讨翻译研究,使得翻译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本文将基于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详细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结合具体例子,说明翻译转换理论的可操作性,探索英汉翻译的规律。

二、翻译转换理论

基于Halliday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Catford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把“转换”定义为“源语进入译语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翻译转换,即“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Catford,1965)。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Catford,1965)。基于Halliday的理论,Catford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次:语法、词汇、词形和语音。由于词形和语音这两个层次之间,或两者中任何一个层次与词汇或语法层次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因而,Catford认为层次转换只存在于词汇到语法或语法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

Catford(1965)认为翻译可以分为等级限制翻译和不受限制翻译。等级限制翻译即有意把源语与译语的对等语限制在特定的等级上,也就是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这种翻译容易产生生硬死板的译文。而在实际中,翻译很少能够保持在一个等级上,如果非要这样,则会造成译文表达不当。另外,不受限制翻译相当于意译,其中源语与译语之间的等值关系可以建立在任何恰当的等级上。一般来说,句子之间存在着等值关系,但在一段文本中,等值关系可以在级阶之间上下转换,而且常常建立在比句子低的等级上(Catford,1965)。在翻译实践中,不受限制翻译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适用的翻译方法,范畴转换就是指这种类型的翻译。因而,Catford(1965)将“范畴转换”定义为“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脱离”。根据Halliday对范畴的定义和归类,Catford从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四个方面细致地探讨了范畴转换在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操作。下面将结合英汉翻译实例,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方面来具体分析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三、基于层次转换的英汉翻译

汉语与英语具有非常不同的特点,汉语通常利用词汇手段来表达数、时态、体等范畴,而英语则通常利用语法手段,因此,英汉翻译时常常需要利用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层次转换。由于汉语和英语都没有特定的手段来表达“性”这一范畴,下面将主要从数、时态和体三方面来论述层次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一)数

数主要是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英语中名词有单复数形式,一般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而汉语名词数的变化则需通过一些词汇手段来表示,因此,英译汉时需将这些语法关系用词汇手段表示出来。例如:

(1)Giving ludicrous appellations...(Washington Irving John Bull)

取一些滑稽的别名

上例中,原文复数“appellations”译为汉语的“一些别名”,其中汉语中的“一些”是原文中“appellation”的词尾“s”的对等语。由此可见,英译汉过程中,译者常常需要将英语的语法形式转换为汉语的词汇形式,汉译英则反过来。

(二)时态和体

英语语法中动词具有时态和体的变化。时态一般包括三种: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体一般分为完成时和进行时。英语运用动词时态和体的变化表示不同的时间、状态、方式、动作等。与之相反,汉语没有时态和体的范畴,动词也不会为了表达时态和体的差别而产生形态上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时间可以由不同的副词来表示。请看以下例子:

(2)...has contributed to fix it upon the nation.(Washington Irving John Bull)

久而久之,这一形象便成了英国人的国民性了。

(3)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奉化溪口》)

The beautiful and picturesque scenery here has made up the famous “Ten Scenic Spots of Xikou”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例(2)中,“has contributed”是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转换为汉语时运用词汇手段表达为“久而久之”。例(3)中,“即已”是汉语的词汇表达手段,意为“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转换成英语时直接用现在完成时“has made up”来表示。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在语音、词形,还是在词汇、语法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实际应用中,英汉翻译通常需要在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之间进行转换。英汉翻译时,译者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层次转换理论来达到使语义忠实于原文的效果。

四、基于范畴转换的英汉翻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翻译时进行各个等级之间的范畴转换是必然的。下面将从“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四个方面具体分析范畴转换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一)基于结构转换的英汉翻译

结构转换指将源语译为目标语时,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这是在所有等级里最常发生的范畴转换,适用于各种等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结构转换在英汉翻译中十分常见。结构转换存在多种形式,包括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的转换、物称主语和人称主语之间的转换、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转换等等。

1.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转换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它表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语态有两种: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一般来说,当强调动作的承受者,不必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或动作的执行者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被动语态。英语是一种被动语态使用频繁的语言。汉语则不然,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使用被动语态。因此,英汉翻译时,译者常常需要考虑到这两种语态之间的转换。例如:

(4)At the gates of the forest,the surprised man of the world is forced to leave his city estimates of great and small,wise and foolish.(Ralph Waldo Nature)

译文一:森林入口处,满脸惊讶的世人被迫抛弃了他的世俗愚见。

译文二:通往森林的大门,满脸惊讶的世人无不抛弃了大小贤愚的观念。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文一严格地采用了原文的被动语态形式,使用了“被”字句,读起来带有翻译腔,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译文二则打破原文的形式,将原文的被动语态改为主动语态,比较符合汉语的表达法。

2.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的转换

句子的主语可以分为物称主语和人称主语两种类型。“人称主语句”显得较为主观,“物称主语句”显得较为客观。英语多使用物称主语句,让事物以客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少用人称来叙述;而汉语较多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常使用人称表达法。因此,英汉翻译时,译者常常需要考虑到人称之间的转换。例如:

(5)The recently established chair in the history,literature,and institu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s to be shared among the several universities of Great Brain,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exchange professorship of sometimes unhappy memory.(Harry Morgan Ayres America and the English Tradition)

译文一:最近在美国历史、文化、制度等学科设立的教授职位,这些教授也会派往英国一些大学讲学,与以往那些令人不快的客座教授职位非常不同。

译文二:美国人最近在历史、文化、制度诸多学科设立了教授职位,这些教授今后也会被派往英国几所大学讲学。这与以往不太成功的交换教授的做法不同。

上例中,译文一忠实地保留了原文的主语“教授职位”,这在汉语中显得不太自然,因为汉语中较少使用物称主语;而译文二将“教授职位”提到了宾语的位置,改用“美国人”作为主语,读起来就顺畅得多了。

3.肯定与否定的转换

英语句子常使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汉语虽然也有否定形式,但较之于英语相对少见,除非是为了表达否定的意思。因此,英译汉时,译者常常要将英语的否定形式转换为汉语的肯定形式;汉译英时,译者也可以将汉语的肯定形式转换为英语的否定形式,以加强语气。请看下例:

(6)There is no species of humor in which the English more excel,than that which consists in caricaturing and giving ludicrous appellations,or nicknames.(Washington Irving John Bull)

译文一:没有哪一种幽默比得上英国人取名方面的幽默了,他们画漫画讽刺别人,给别人取滑稽的别名或绰号。

译文二:英国人之幽默最见于取名方面,他们用漫画讽刺别人,给人取别名或绰号。

上例中,原文的“no species of humor...more excel than...”这个句型采用否定的形式表达了一种肯定的意思。译文一保留了否定形式,译文二则转换为肯定形式,两种翻译都是可取的。但是相比较而言,译文一对于汉语读者来说较为拗口,而译文二读起来就较通顺,因此,译文二是更好的译文。

英汉翻译中的结构转换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手段。为了使译文通顺流畅,译者常常不得不转变句子的结构。英汉翻译时,译者应该灵活使用结构转换手段,保证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方式。

(二)基于类别转换的英汉翻译

类别转换也可以称为词性转换,即通过源语与目标语之间词类的词性转换,以达到符合目标语表达方式的目的。英汉翻译中,词性转换是最常用的一种翻译策略,可以避免啰嗦生硬的译文或中式英语。在翻译实践中,词性转换多种多样,比如,名词与动词的相互转换,形容词与副词的相互转换等等。以下仅举例说明词性转换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7)But the excellence of English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methods,the charm of English life,the tremendous power of the Empire for promoting 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 these are things which Americans have long recognized and in a way understood.(Harry Morgan Ayres America and the English Tradition)

译文一:但是美国早已认识到英国政治体系和管理手段的优点,英国生活的魅力,大英帝国在全世界提倡文明与自由所发挥的巨大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这一点。

译文二:但是我们美国人知道英国具有完美的政治体系和管理手段,优雅的生活方式,大英帝国具有推进世界文明与自由的雄厚实力,这是早已承认也认可的。

原文中的名词“excellence”和“charm”在译文一中仍然使用名词形式“优点”和“魅力”,读来蹩脚生硬,而译文二则将其改译为形容词“完美的”和“优雅的”,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法。

由此可见,英汉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灵活运用词性转换策略,自由转换词性,使得译文达到不仅忠实,而且通顺流畅的效果。

(三)基于单位转换的英汉翻译

Catford(1965)指出单位转换即指源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等级上的脱离。通俗而言,单位转换指翻译过程中若在目标语中找不到与源语同等级的等值对应,译者可在目标语的其他等级中寻找能与源语最大程度对应的等级,达到符合目标语表达方式的目的。请看以下例子:

(8)Here is the hospitality which for ever indicates heroes.(Walt Whitman Leaves of Grass)

译文一:这里拥有永远象征英雄人物的慷慨气度。

译文二:美国人热情好客,尽显英雄本色。

上例中,原文中的名词“hospitality”在译文一中转换为名词短语“慷慨气度”,译文二将其转换为形容词短语“热情好客”,两个译文都采用了单位转换的策略,使得译文更通顺。但译文二还运用了词性转换策略,更加贴近汉语表达方式。

从上例可以看出,各种转换策略可以同时使用。一个句子或短语的翻译可以使用多种转换方法,译者进行翻译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合适的转换策略,结合多种转换策略,以达到译文通达的目的。

(四)基于内部体系转换的英汉翻译

内部体系转换指源语和译语具有形式上大致对应的结构,但翻译时需要在译语体系里选择一个非对应的术语来指代原文术语。英汉翻译中,内部体系转换常见于英汉语习语或成语的翻译。比如:成语“杀鸡儆猴”可以译为“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瓮中之鳖”译为“like a rat in a hole”。第一个成语中,汉语的“鸡”对应的是英语的“dog”,“猴”对应的是“lion”,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并没有一一对应,但是整个成语在形式上是大致对应的结构,而且意思也一样,第二个成语也是如此。这就是内部体系转换。由于内部体系转换在英汉翻译中并不常见,在此就不再详加讨论了。

五、结语

本文基于翻译转换理论,结合英汉翻译的实例分析,说明翻译转换理论的可操作性。英汉翻译不能拘泥于形式对应,译者应该脱离形式,积极采取各种转换策略,力求译文不仅意思忠实于原文,而且表达通顺流畅。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言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翻译转换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使译者在充分了解语言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英汉翻译实践中,译者常常会应用各种翻译转换策略来达到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表达方式的目的。因而,翻译转换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Mu Lei,Tran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郭磊.试论卡特福德翻译转移理论与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10,(32).

[3]林茵茵.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英汉、汉英翻译的有效性——以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为主的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刘文华,梁燕.卡特福德翻译等值论中的翻译的转移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3).

[5]汪艳.从等值理论看卡特福德“翻译转换”说[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6]张景瑶.浅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说文解字),2012,(7).

[7]林茵茵.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局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0.

(何漂飘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徐 飞 山东青岛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英汉翻译》课程育人探索与实践
文化产业(2021年15期)2021-03-08 07:00:36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42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15:49:24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58:28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13:46:18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卷宗(2016年6期)2016-08-02 23:16:03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