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视域的文化自觉

2013-04-29 18:54李云智
理论与当代 2013年7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李云智

文化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化内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活动之中,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变动的社会现实的文化应对,是在文化建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理性认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动期,培养文化自觉,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文化的要求,以文化为驱动力推动社会发展,建构适合我国社会的文化体系,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概念

文化自觉的概念虽然早有人提出,但真正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是在1997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之后。何谓文化自觉?他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费老的阐释无疑是方向性的,此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来对文化自觉进行解读。如有的学者侧重于把文化自觉看作是对文化的认知,认为文化自觉是“人对自身的文化生命与社会生命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觉解,体现出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关系、生存命运、生命追求的理性审视和自主选择”。有的学者更多地把文化自觉理解为新文化的建构,认为文化自觉指的是“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还有的学者从文化主体的作用出发,认为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那么,如何理解文化自觉的涵义呢?应该看到,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在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体意识。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知晓其优势和缺陷、了解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把握它的发展趋向,从这个意义来讲,文化自觉可以说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反思。但是文化自觉又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识,它更表现为文化主体自觉地把这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付诸于社会实践,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一过程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维护——反思——构建,所以文化自觉更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自觉是对社会变迁的文化应对。“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范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文化自觉有深刻的实践基础,植根于人类的社会现实,当社会发生变迁,相应地要求文化意识也要与之相适应。文化自觉不仅仅是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它要解决的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动力作用的正确把握。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回首20世纪,人类所倡导的一系列文化观念,如从一元文化模式向多元文化模式的过渡,从阶级对立意识向全球意识的过渡,从征服自然的观念到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等等,这一系列文化观念的认同无一不是人类自我意识自觉反思的结果。”文化及其活动方式的每一次重大更新,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向前发展,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就是对文化进步的现实回应。

二、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凸显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在现代化事业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理解,忽视文化建设、文化与经济错位或文化滞后于经济的现象仍然存在。提高文化自觉性,增强文化意识,促进社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1.培养文化自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获得快速增长,但应该看到,这种增长是依靠资源与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实现的,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生产力系统中,凝聚在物质生产力中的知识、科技、信息、管理等文化因素,逐渐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经济以其投入少、回报快、效率高、物资和能源消耗少的特点,代替物质要素,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尤其文化产业的兴起,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要素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新世纪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的“物质要素主导型”转向“智力要素主导型”,提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文化含量,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培养文化自觉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约瑟夫·奈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早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当代,文化因素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物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明显: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政治表达的重要的形式,在彰显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或地区的吸引力、影响力的竞争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成为国际政治角逐的工具;文化因素渗透于社会,对于化解和调节社会矛盾、整合民族各种力量、维系社会的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要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3.培养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社会发展是一种整体的社会变迁,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但总体上说,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相适应,文化建设不足、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亟待加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能有待提高。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大国地位的奠定,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更要有文化的繁荣,中国不仅应是经济大国,而且应是文化大国,没有中华文化的崛起,就没有中国的真正崛起。

三、培养文化自觉路径选择

文化自觉是对民族文化发展前途的思考,是解决我国社会现实中文化困境的理论表达。提高文化自觉,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增强文化忧患意识、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培养文化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任务,为此,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唤起文化觉醒是前提。文化觉醒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的文化现状有深刻的了解、对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准确判断。文化觉醒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前提。只有对文化本质和文化发展形势有深刻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才会在实践中主动适应新环境,推动文化的转型。(1)提高文化主体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体对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觉悟。只有文化自觉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的时候,文化才能成为支撑民族文化复兴的强大动力。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主力军是人民大众,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党和政府要增强文化自觉的使命感,用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推进文化自觉,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思想文化教育,激发人民群众的自觉性、能动性。(2)对文化建设的内外环境要有正确把握。我国的社会转型期是处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的文化交相激荡、新旧文化价值观并存,文化价值冲突日趋明显,如何建构与我国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在世界格局中彰显自身文化的价值,是必须解决的问题。(3)对文化发展规律要有正确认识。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文化具有商品属性,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有其经济价值;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教育人、陶冶人、愉悦人的作用。因此,我们既不能无视文化的商品属性,也不能片面强调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既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

2.正确处理各种文化的关系是中心。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处在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下。文化冲突是以信仰与文化价值观的斗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内核,如果在价值理念上完全认同别人,就会使本民族失去其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进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价值主导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多样文化的发展,正确认识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反对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1)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应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刻认识这些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2)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我们要理性、科学地对待西方文化。我们要尊重异族文化,认识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吸收异族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

3.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是关键。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观点,更是一种实践过程。发挥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增强中华文化辐射力,必须在文化实践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1)实现文化形式上的创新。大力推进文化载体与手段的创新,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工具,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扩大文化的影响力。(2)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成功案例,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48.

[3]刘淑那,胡海波,文化自觉:当代中国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资源[J],理论前沿,2007(2):19.

[4]乐黛云,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J],广东社会科学,2006(6):51.

[5]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4-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

[7]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18.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国情研究所)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