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琴人和他们的琴事

2013-04-29 00:44李文
文化产业 2013年7期
关键词:琴家陈雷古琴

李文

成公亮先生和龚一先生在古琴界均是德高望重的老者,同时也是中国古琴艺术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过来感受一下我这把唐朝的古琴。”于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一条长队迅速排起,大家陆续亲身体验和聆听千年琴音。这是成公亮先生。

“给男同志签名我就用个草书的繁体字,给女孩子签名我就认真地写个简体字。”于是无论是在书上,还是各式的笔记本上,留下不同的笔迹。这是龚一先生。

“我不是大师,没有大师,大师都是吹的。”成公亮先生说。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过来感受一下我这把唐朝的古琴。”于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一条长队迅速排起,大家陆续亲身体验和聆听千年琴音。这是成公亮先生。

“给男同志签名我就用个草书的繁体字,给女孩子签名我就认真地写个简体字。”于是无论是在书上,还是各式的笔记本上,留下不同的笔迹。这是龚一先生。

“我不是大师,没有大师,大师都是吹的。”成公亮先生说。者。偶有古琴声悠悠响起,款款沁人心脾的琴音顿时为听者送来徐徐清爽。

这一天,国家图书馆为人们安排了两堂关于纪念古琴申遗十周年的公益讲座,上午是成公亮先生的《我的演奏,我的创作》,下午是龚一先生的《一枝极美丽的古代花朵》。

他们两人在古琴界均是德高望重的老者,同时也是中国古琴艺术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忘忧和秋籁

成公亮先生学琴、操琴、吟琴、传琴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在他的生命之中,古琴已成为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忘忧和秋籁是两张琴的名字,也是他的心爱之物。如果说古人说的“琴者,情也”意思是琴可以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话,那么,这句话在成公亮先生这里显然又多了一层深意。

诚如钢琴之于西方被称为乐器中的国王一样,古琴在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是种极高贵的乐器。在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琴”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风俗通》曰:“琴者乐之统,与八音并行,君子所常御。”所以,琴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仁人君子和圣贤骚客的象征物。

一张明代的名叫“忘忧”的古琴,或者会让你浮想联翩。

成公亮先生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生活的艰辛与磨难给予了他对古琴超过常人的理解。他独自一人将乖巧可爱的女儿抚养成人并送到国外深造,又在白发苍苍的老母身边膝前尽孝并养老送终。他常笑着对别人说,我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勤奋,我这人爱玩。末了,还要加一句,我爱放风筝。他的淡定与从容似乎只有在双手弹拨忘忧琴弦中得到最好的表达。成公亮不会用这张琴随意弹奏任何一首曲子,在他看来,只有《潇湘水云》和《昭君怨》才能与这张琴合二为一。在烟波浩渺的云水之间,一位壮志难酬的配剑志士仰望星空,思接离乱山河,内心的忧患与伤感涌上心头。这不正是《潇湘水云》的意境么?汉家才女,离子之痛,大漠风烟,阻隔归程;凄迷与幽怨,柔弱之肩怎堪?这不正是《昭君怨》的写实么?成公亮不可能回归那个时代,但生活的经历早已使他触摸到时空之外的真实。忘忧,忘何之忧?成公亮可穿越时空的琴声中悠悠地传出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答案。

生活在距今近一千三百年前的李靖大约不会知道,陪伴他当年戎马倥偬的“秋籁”如今正在一位名叫成公亮的先生手中弹奏出撼人心灵的天籁之音。当年的李靖可能称不上是位琴家,而如今“秋籁”在一位琴家之手,正伴着中国道家的哲思将这千年古音传送到世界各地。“秋籁”,成公亮先生的另一心爱宝物。当他挥洒自如地用这张古琴将中国传统的古琴名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酒狂》《渔舟唱晚》等等在欧洲名城的广场上奏响时,游者驻其足,群鸽绕空旋。此情此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因指尖与琴弦的触碰而成为真实,因而也浸润着异域他乡人们的情怀。

《文王操》及其他

当年,孔子向鲁国乐师师襄子学琴,由琴音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他对师襄子说,这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此事令师襄子惊叹不已。这是《韩诗外传》中的一段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电视连续剧《孔子》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其中的古琴曲《文王操》——一首少见的古老而博大真诚的儒家音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鲜有人知,《文王操》的打谱者正是成公亮先生。数年来,成公亮先生已打出了诸如《凤翔千仞》《遁世操》《孤竹君》《忘忧》等古代名曲,每首曲子他都努力追寻着古人的情境和足迹,以及他们深邃的哲思。

正所谓“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古人的总结也正是古时仁人君子的高尚情操的高度概括。传说中的文明开创者伏羲便是琴的最早制造者,把琴声传播于华夏大地的是大舜,孔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琴学家,东晋诗人陶渊明,谁能说他的采菊东篱下没有琴声相和呢?琴,与生俱来便与德高品洁联系在一起。

某年,成公亮先生应邀到香港演出,曲终之后,观众争相与他留影。就在这时,一位女士提出想摸一下他的琴——那张制于唐开元三年的古琴——秋籁。也

许是这位女士担心遭到拒绝,故而声调有点发怯。成公亮先生听到后立即想到,想必她也是爱琴之人,否则她不会提出这个小小的要求,想必她曾经就相同的要求被人拒绝过,否则她不会在提出这个要求时是这种神情。他应允了。其实对于爱琴之人他是有深刻体会的。前几年有家拍卖公司要拍卖一张名为“大圣遗音”的古琴,本来几乎就不出席商演的成公亮先生破例了,多少年来他就特别想用这张琴弹奏一首曲子,他不想放过与这张琴通过指弦相触、心神相通的机会,所以他参加了这次活动。

有人在网上记录了成公亮先生的这样一个片段:在武汉音乐学院的一次演出活动结束后,有不少学生和音乐爱好者上台为艺术家献花,离台口最近的成公亮先生却无一人献花。然而令人惊叹的是,本以为成公亮先生会有所不快,但成公亮先生却满面微笑,含而不露,看不出有丝毫不快之意。也许是站在成公亮先生旁边的琴家发觉这个细节,便把手中的花束递给成公亮先生,先生很自然地接过来,依然面带微笑。这位记录者最后感慨道:琴之大家,莫过于此啊!

正吟与养和

正吟与养和分别是两张古琴的名字,也是两个人的名字。

正吟琴是以我国著名琴家张正吟的先生命名的;养和琴则成为当代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的青年琴家陈雷激的儿子的名字。

张正吟先生是龚一先生的恩师,龚一先生则是张正吟先生的高足;龚一先生是陈雷激先生的恩师,陈雷激先生则是龚一先生的高足。

是琴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也因琴世间多了一段佳话。

龚一先生对张正吟先生的感恩与敬重之处,不仅在于张正吟先生的琴艺,更在于张正吟先生的品行。张正吟先生是龚一先生的第一个老师,有感于少年龚一的聪慧与勤奋,张正吟先生在教了龚一大半年之后,对龚一说,在琴艺上我所能教你的都已教给你了,现在也教不了你了,我把你介绍给琴艺更高的老师,让他们来教你。也就在这时,龚一认识了琴界名家夏一峰、王生香等先生。对此,龚一先生感慨道:“现在很多人不如我们的前辈,当张三听说自己的学生跟着李四去学琴了,就心生怨恨。这是不对的。”

多年后,张正吟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张古琴传赠给了龚一先生。这张古琴经鉴定是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遗物。龚一先生感念自己的老师,便经过张正吟先生的同意,将这把琴命名为正吟琴。在这张琴上,有当年张正吟先生所作的一首诗,将这首诗写于其上的是当年与郭沬若先生具有同等社会地位的文化名家高二适先生,刻于其上的是我国篆刻家徐石桥先生。现在正吟两个字,刚是由我国书法家丁曦康先生写上去的。一张古琴,在龚一先生这里包含了更多的涵义。

数十年间,龚一先生培养出了不少琴界佼佼者,陈雷激便是其中之一。陈雷激九岁师从龚一先生,多少年来,师徒之情大有父子之感。在陈雷激毕业出国时,龚一先生在谆谆叮嘱之时取出了自己珍藏的一把古琴交于陈雷激。这是一张清代的古琴,上有铭文,曰养和。陈雷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年陈雷激娶妻生子,仍感念于恩师龚一先生的培育教导之情,征得龚一先生的同意,便将儿子的名字定为陈养和。在龚一先生看来,弟子的做法也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思维的表达。

传承和发展

十三徽,七条弦,勾挑间无限美妙的泛音和散音让欣赏者感受到久违的返朴归真;减字谱,太古音,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到琴音都会有安静悠远之感。正如琴家所言,古琴有三种音,散音、泛音和按音。泛音象天,可达天地宇宙之理;按音如人,可状人情之思;散音则同如人语,可拟心神交会之情。故称之为天地人三籁。

在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上,龚一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尽可能地还原原曲作者的精神、风貌和内容。他反对现在一些人想怎么弹就怎么弹的想法和作法。“必须要根据原曲的注释,这注释不是我来注释,古人早就注释好了。从唐到清,几乎每一首乐曲它前面都有一些注释。告诉你怎么理解,它的思想是什么,那你为什么违背呢?”“你不能把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个亲生母亲离别自己骨肉的切肤之痛弹成你个人的兴趣。”

龚一先生在很多场合下都强调,弹琴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古人眼前有今人。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同样如此,既要兼顾传统同时也要富于创新。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他不落窠臼,更倾向于不拘一格。他说,粗犷是我设计出来的粗犷,而细腻也是我要求出来的细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古琴艺术应有的敬畏。传统名曲《酒狂》是龚一先生的拿手曲目,对于此曲,很多人都是按三拍弹的,但龚一先生认为,古人喝酒,特别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像竹林七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饮酒不可能是温文尔雅的,而应当是非常放荡不羁的。故而在他的指尖之下,我们听到的便是散板的拍子。

对于古琴打谱工作,用龚一先生的话说,打谱就是古琴音乐的考古,考古就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一丝不苟。他举例说,如果在明代的一个墓葬里放进去清代的瓷器,那就是贻笑大方,大逆不道了。而他同时也认为,古人记谱时也有弄错的时候,对于错的地方,就要修正过来。但在古代音乐特性面前就应当尊重古人,如果我们按照五声音阶的概念,很容易误认为古人错了,如果改了,正好改掉的是古人的地方音乐特色。

链接:关于古琴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猜你喜欢
琴家陈雷古琴
Detect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type of photon number splitting attack in decoy-state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I want to be ……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古人弹琴 五不弹
寻访千年古琴
陈雷胶漆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十大琴曲
时尚“吃播”陈雷:边吃边秀边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