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2013-04-25 07:43刘军
考试·教研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留守儿童对策

刘军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转移,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但也使农村留守群体问题日益暴露。而留守儿童作为留守群体的主体,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在其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切实有效的解决。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的各项对农政策的指导下,农村劳动力转移会趋利避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稳步迈进。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留守儿童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19-03

The Issue of Rural Groups Staying

Abstract: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a large-scal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emerged in China,which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But the large-scal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made some serious problem of the rural groups staying exposed.And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the major part of the rural labor.With the transfer of labor,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growth of rural children staying highlighted are increasing.We need to solute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practically and effectively.Solving the problems of rural children has a bearing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we must always make it b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Part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s policy on agriculture,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will be trapped inside.The building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will steadily forward.

Key Words:The rural labor force;the left-behind children;Countermeasures

绪论

1 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大量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出现过剩。加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很多人失去了土地,人地矛盾更加突显,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相对土地出现过剩。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二、三产业迅速活跃,掀起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国城市“建设热”需要大量劳动力注入。另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城乡隔离制度开始松动,长期处在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在追求高收入的驱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

2 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指出:“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了“民工潮”,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寻找发展空间。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为1.1亿,比2002年增长8.6%;2004年为1.2亿,比2003年增长3.8%。而且,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16~25岁的占45%,30岁以内的仍占61%;从性别结构来看,农民工流动就业以男性为主,2004年农民工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6%。

3 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农民摆脱乡土观念的束缚、跨越传统制度的藩篱,义无返顾的闯荡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整了农村就业和经济结构。其次,大量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为二、三产业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第三,大量农村劳动力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4 农村留守儿童日益突显

不容忽视,劳动力转移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暴露,留守儿童作为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典型代表,伴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在人身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儿童作为父母的未来与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的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问题突显,若不及时解决,整个社会将会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惨痛的代价。

已有不少学者、专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过不同程度的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背景,主要对留守儿童问题加以探析,并尝试着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希望对解决当前“三农”问题能够有所帮助。

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大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使他们成为留守儿童。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2000万人。随着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这一群体的存在不容忽视。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缺乏对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关心、呵护,致使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对其研究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5.1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5.1.1 安全令人担忧

父母不在家,监护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留守儿童安全隐患重重。安全隐患分为两类:一类,受他人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2006年5月26日《法制报》报道:“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成隐患——17名少女童贞被买”。这是一宗触目惊心奸淫少女案。长期缺乏家教,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很难抵得住金钱的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虚而入。另外,留守儿童自身年龄小,防备能力弱,出去摔伤的打架中受伤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类,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留守儿童对法律制度、伦理观念所知甚少,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不法分子的威胁、诱骗下,很多孩子参加打架斗殴,吸毒、犯毒,甚至被骗去参加买凶杀人走向犯罪的道路。

5.1.2 心理失衡

留守儿童中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等隔代照看,少数由亲戚朋友监护,还有极少数甚至独自一个人生活。此时正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然而,大多数孩子却生活在孤独寂寞中。调查显示,有34.2%的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照料,生活孤单。这样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儿童情绪消极悲观、自私冷漠、自卑失落、心理严重失衡;有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易抑郁自避;还有的逆反心理强,好走极端。基层妇联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挫折后,有10%的感到生活没意思,甚至有1%的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5.1.3 思想品行较差

一些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与教育,道德品行较差。在家里,许多留守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部分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抽烟喝酒,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欺负同学。在社会上,与一些不良风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小偷小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摆阔气耍流氓的恶习,长期品行不良导致有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曾有权威的媒体在公开的消息中说,全国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留守家庭。

5.1.4 学习成绩较差

调查中发现,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各班的倒数几名都是留守儿童,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某校对2005年全校各班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时发现,每班倒数十名内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语文11.5分,数学26分,这是火花乡民族小学一年级1班学生韦好今年的成绩单。这些都是确凿存在的事实。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孩子时刻思念父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且上课纪律性较差,自觉性不高,大多数没有上进心,缺乏学习兴趣;课后,没有人辅导和督促,自学能力又不强,学习中的很多疑难点得不到及时解决。长期以往,他们的学习被耽误。

5.2 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

5.2.1 家庭教育的缺位

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纷纷进城务工,由于时空限制,他们根本无法体察到孩子细微的身心变化。由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的,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年龄相差太大,且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以文盲半文盲居多,他们往往重“养”不重“教”,以溺爱的方式教育孩子。在亲戚朋友家寄养的,大多数只被照顾到起居饮食,对孩子其他方面关注极少。总之,父母和监护人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安全等关注不够,教育和指导不到位,家庭教育基本空白。这些都影响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长期缺乏父母的抚爱,使他们丧失安全感、信任感,心里严重失衡。

5.2.2 农村学校教育的缺位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农村学校中很大一部分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他们在成长中存在很多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需要教师、集体给予更多的关心。然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农村学校对自身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扮演和充当的角色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更没有转变,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只承担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育,课程设置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很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在学习上缺乏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特别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住宿条件较差,有些地方根本无法对留守儿童提供住宿,这就导致学校很难在日常生活上关注留守儿童。资金短缺也使学校无力请到心理专家,运用现代媒体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学校教育的缺位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5.2.3 政府关注不够

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又少,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向城市转移。然而,政府对留守儿童却关注不够,这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一方面,在户籍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费入学的必须在原籍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存在,加上外出劳动力根本无法承担子女异地借读的高昂费用,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但政府并未因为这一群体的出现而放宽制度。久而久之,留守儿童问题越积越多。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管理力度不够,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一些执法部门受小恩小惠,对未成年进入不健康的场所视而不见,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极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

5.3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5.3.1 家庭要承担教育监护的责任

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启蒙和奠基作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应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不要以牺牲孩子的教育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首先,父母在确保孩子有可靠监护人之后再作务工打算,若没有信赖的人选,最好有一方留在家里对孩子照料,保证家庭教育的存在。其次,外出父母尽力多与留守儿童感情交流,心灵对话,使他们处处体会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感情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老师、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从侧面了解留守儿童的近况,共同探讨教育策略与方法,这样就实现了务工与家庭教育双赢,使孩子也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5.3.2 农村学校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力度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在校的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制定联系卡,由专人管理,做到每周一卡,一事一记,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其次,在留守儿童聚居的农村开办寄宿制学校,使学校成为孩子的第二个家。教师要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使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受关怀。同时充分相信他们,信任他们,激励他们前进的斗志,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教育课,配备心理教师。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留守儿童掌握自己身心发展变化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健康教师要平时留心留守儿童的一言一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第四,学校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健康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当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

5.3.3 政府要落实好相关政策

第一,政府应下放各种惠农政策,并加大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使父母回归到留守儿童身边;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建设寄宿制,改善教学条件,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第二,政府应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应消除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城乡隔离制度。在城市,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吸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进一步从政策上逐步改善或取消城市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收取的“高额借读费”的状况,使农民工子女能上得起学,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加设子弟学校,使留守儿童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享受同等的待遇和权利。第三,基层政府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对于一些侵害留守儿童的不法行为严厉惩处,并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有效的弥补农村社会教育薄弱的缺口。

6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解决。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各级政府组织立足新时期农村工作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采取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今后,在继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全面贯彻党的十八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党的各项对农政策的指导下,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将不断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

[2] 韩长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 于洪生.城郊村——城市背景下的村务管理调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4] 朱有志,方向新.农民关注十大问题:湖南农村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

[5] 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

[6] 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

[7] 蔡肪.中国流动人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6.

[8] 周公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教育教学研究,2007,7.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留守儿童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