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视野中“人”的超越

2013-04-24 13:56郭士博
学理论·上 2013年3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手稿

郭士博

摘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跳级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的关于人的异化、类存在和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深深印刻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突破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缺陷,在对“人”的认识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视野中“人”的超越,从而奠定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全面系统批判的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人;劳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33-02

马克思是崇拜费尔巴哈的,但是他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费尔巴哈派。在《手稿》中他接受了费尔巴哈的思想,但同时又不断地改造和超越着费尔巴哈的思想。

当时,社会生活向人们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从何处来?二是人向何处去?这两个问题的回归也必然带出了哲学的颠覆,新的问题的产生,即人到底是什么?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识。“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来历、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1]28但费尔巴哈这种宗教式的人的理解并没有完全渗透马克思的心中,反而让马克思对他过多的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提出了异议。正像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上的各种思想交替时提出的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是纯粹思想的力量,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进步一样,马克思洞察并纠正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理论的缺陷。

一、“人”的本质的超越

在《手稿》中,马克思赞扬费尔巴哈,认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2]96他把费尔巴哈超越黑格尔的功绩总结为三。其中之一便是肯定了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对立起来,”[2]96即肯定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立起来,实现了人从“绝对精神”到“感性存在”的现实回归。也正是这种回归激发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重新思考。

首先马克思把哲学的重点确立为人,恢复了感性存在的权威。他在费尔巴哈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下,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现实合理性,把关注的对象转向现实的人。同时他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感性存在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与马克思不同的是费尔巴哈更加强调诉诸直观,他阐明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时间先在性和客观实在性,单一的把人的活动作为一种消极的适应自然的活动。把人的本质看作为“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3]60从而把人作为“一般的人”被动地抽象孤立起来。马克思则把感性存在放进了现实的生活中,他不仅把人与自然当作对象来理解,更把自然当作是人进行生产生活的手段和对象来理解,强调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能动性与受动性,把人和自然辩证的统一起来,继而揭示人是有意识能动的类存在物。其次,他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重新的解读。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精神方面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的绝对本质不同的是,马克思相信人是类存在物,应该是回归到现实中,通过对生产生活活动的分析,得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它是人们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的活动。它可以按照任何一个尺度进行生产,它可以通过人的精神能动地改造生活。再次,也正是这种现实的回归,让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的分析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压迫。“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2]58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把人的优点变成了人的缺点,把人的自主活动、自主意识贬低为人的生存手段。而“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2]55

马克思在这时进行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时还始终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式人本主义的色彩,他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类存在物的观点,但是他却把自然存在物与类存在物相区别,把类存在的本质作为人的根本本质——即把有意识的对象性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卓越的,通过劳动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纳入到人类历史考察范围,把现实作为其关注的对象,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第一次超越。

二、“人”的属性的超越

费尔巴哈曾说过:“对我来说,没有了别人,世界就不仅显得死沉和空虚,而且也显得无意义和无理智,人只有在别人身上才了解自己和意识到自己;但是,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世界。”[1]112上述可见,他也曾试图表示出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但是他的这种虚无的控诉也仅仅是对其不能把握社会的真实状态的一种希望性解答。在面对人的社会属性的问题上,费尔巴哈巧妙地把这个问题抛诸脑后,强调把人仅看作是与自然同一的类存在物,要求人对人本身,即对人的肉体和人的精神的绝对关注,忽视人的现实和历史,天马行空的要求恢复“人”的自然本真状态。

马克思则抓住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属性的论述的缺陷,他把他的视野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人类。透过现实和历史的视角,对人的社会属性进行了探讨。第一,马克思在《手稿》中总结到人是社会存在物。他在分析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之时,也看到了人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的联合性和合作性,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的关系。他指出这种社会性根植于人的类本质之中,主张把人的生产劳动看作是社会性劳动。马克思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指出,在私有制和交换的前提下,每个人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都是基于他人的劳动,人人互为手段,通过个人的劳动在满足他人需要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联系。但正是这种他人的劳动却在劳动的异化过程中,掩盖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把人变成了孤立的、自私的、不平等的个体。第二,马克思在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即人的社会属性之时,影射了现实生活的社会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是人之于他人的存在的存在。他认为宗教、家庭、国家等关系都不过是社会存在的特殊方式,是以脱离社会整体的个人为标志的市民社会所拥有的,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作为“非社会”存在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应该是与人的社会本性一致的真正的人的社会,即共产主义。在这种社会中,人通过有意识的劳动在生产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把人和自然界统一起来,并且不断地改造着人自身,从而完成人现实的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的“非社会”中,异化劳动却“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2]58,这样的异化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人同人相异化。使得自然界与人对立,人化的自然反过来统治人,人的生产活动变为人的谋生手段,人的类活动变成人的异化劳动,人的社会属性变成人的孤立存在,人的社会变成人的非社会。

马克思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得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相比费尔巴哈仅从人的自然属性的角度思考问题,马克思加入了社会一词来否定费尔巴哈在历史与现实面前的无作为。虽然对人的社会性认识还不够准确,但是转向历史和现实的他对人的社会属性的挖掘是马克思面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的积极突破。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残酷,勾画了一种美好人际关系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这种社会是历史大门之后的场景,但是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找到正确通往这座大门的钥匙,依然沉浸在人本复归的被动泥潭里。

三、“人”的现实的超越

在《手稿》一文里,马克思开篇就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行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和私有财产的分析,完成了他对社会的分析与对人的现实的超越。第一,社会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即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区别于费尔巴哈从人自身的依赖感上寻找异化的根源,马克思回归现实,指出“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理解的对立,还是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2]78他触及了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即私有财产的存在。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也是劳动,通过异化私有财产代替劳动成为了对人的桎梏,否定了人的实现。所以要实现人的回归,只有进行对私有财产的扬弃。面向现实,马克思已经在迷雾之中看到了历史之谜需要开启的那座高耸的大门,只不过他还需要拨开迷雾,找到钥匙,才能开启大门,通向美好的共产主义。第二,如果说当时的马克思找到了那座大门,虽然他还没有找到钥匙,但是无比幸运的是,他选择了有真正钥匙的那一堆进行寻找,这使他成为了最接近历史大门的人。他指出“理论的对立的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2]88同时强调“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2]128那么这将是一场什么样的现实运动呢?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只有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物质的力量,作为解放心脏的无产阶级必须拿起武器,像当时的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已经联合起来一样,共同扬弃、打破私有财产。而只有扬弃和打破私有财产的存在,彻底的消灭私有制,才能使“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2]85

马克思对人的分析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的,思维上仍然依赖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复归逻辑的他,却在对“人”的问题上潜在地超越了费尔巴哈。透过历史和现实,马克思突破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缺陷,在对“人”的本质、属性和现实的认识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视野中“人”的超越。虽然这时《手稿》中所描述的“人”还不是实践的人,但是《手稿》中对“人”的分析却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全面系统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手稿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