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文俊
【摘要】 “糖式”教育的核心即是教育要从孩子的心灵入手,用真诚与爱心去唤醒孩子内心深处积极向上的本性,从心灵上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即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我们往往会强调教育者的作用,却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孩子的自身觉悟,没有他们内心的自省,所有的外在教育行为都是徒劳的,教育的结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因此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 “糖式”教育 激发 唤醒 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75-01
在教育界一直盛传着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教育故事,当我第一次听说“四颗糖果”的教育故事后,立刻被陶老先生的爱心和教育智慧所深深震撼。也让我马上想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方式,真是万分惭愧。和很多老师一样,遇到有学生违规违纪时,免不了一顿狠批评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等较为激烈的处理方式。当得到学生的表面承诺后,也就算是本次违纪处理结束了;所以通常情况下,很多老师都会和我一样陷入“学生违纪→老师处理→学生再违纪→老师再处理”的恶性循环。有时我甚至把出现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归结为是学生没长进,但仔细一想,其实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陶老先生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推行“糖式”教育?
过去我们班级有一位叫王成的同学自控能力较差;主要是上课和晚自习的时候总爱讲话,影响了班级的纪律。从开始我找他单独谈心到严厉批评再到打电话给家长,几乎所有的常规方式都用了,可是效果不佳。因为隔三差五总有班级其他科的老师告诉我“今天我在你们班(又)批评了王成同学,上课(或晚自习)总爱讲话,提醒他几次都不行,你要好好管管他才行”。最后,我决定给他调整座位,在第一排前面安排一张面向讲台的单座(这个位子本来是不存在的),让他一个人坐。当我向他宣布决定后,他很不情愿的接受了我对他的安排。
当天的最后一节课是我的,我带了一本精美的笔记本走进教室,向全班同学宣布:我今天的心情非常好,我要隆重表扬且奖励一位同学,那就是我们班级的王成同学。虽然他平时有一些小缺点,但在你们这个年龄段没有缺点才是不正常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古人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肯改就是好的。最近这段时间我和王成同学沟通过多次,谈过理想谈过现状,今天他接受了我的安排,坐到最前面这个位置,这说明他是个可以用理智战胜情绪的同学,这是不少同学难以做到的,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他用行动证明他是个知错肯改求上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是最值得老师教的学生,这样的同学也是最值得交朋友的,这样的人在将来也肯定是事业上最成功的人士,我很高兴我们这个班集体中有王成这样的同学,我深信他以后肯定会进步!接着我又大声说:我想问你们是否相信他?全班齐声说相信;我问:你们是否支持他?全班又齐声说支持;接着我说请王成同学上台来领奖品(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其实从我进教室到讲话的全过程我都一直不时的注意他的表情,刚开始我说要表扬他的时候,他好像有点不自然,可能我的行为让他有点意外;随后当他感觉到我是真诚的表扬他,尤其当他感觉来自到其他同学的羡慕眼神时,他镇定多了;从他的表情我可以感到到他内心的高兴和激动。于是他走上讲台领了奖品,我顺势又说:王成,此情此景此时,难道你就不想和大家说几句吗?说完我走到旁边并作出请的姿势,他也走到讲台正中央对着全班说: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我会努力的,请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监督我改掉不守纪律的坏毛病。
第二天早上他的妈妈来到办公室找我,原来昨晚下自习后王成回家没有像往常那样马上就睡觉,而是坐在书桌前“发呆”了半小时,他妈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走到他面前一看,发现他盯着我送给他的笔记本上写的寄语在思考,我在他的笔记本上也写了和白天讲话差不多意思的一小段寄语,于是他把白天的事情就告诉了他妈,最后他还在我的寄语落款下面写了一句话:我会努力的,我会成功的!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深深理解了“糖式”教育的精髓,即教育要达到好的效果就一定要触及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在“四颗糖果”的故事中,陶老先生给的并不是普通的“糖果”,而是触及学生心灵的“精神糖果”。过去,王成之所以一直没有改掉坏习惯,是因为过去老师对他的违纪行为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肤浅批评,包括我的谈“心”,其实并未真正谈到心坎上,其实是意思单一的说教,所以表面上他接受了老师的教育,但在他内心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几乎都形成了“抗体”,因为批评没有唤醒他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本性,没有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意识,所以批评效果的“保质期”不长。而我的180度大转弯的表扬方式显然使他的内心有所触动:即我的表扬在瞬间让他意识到他还是有优点的,我的表扬触动了他内心积极向上的本性,也让他体验到赏识和尊重,而且让他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了自责愧疚的心理。晚上在家他面对我的寄语“发呆”了半小时;因为我的寄语,唤起了他心灵深处自我矫正的愿望,让他充分认识到过去自己不足的一面,进一步激发了他内心积极向上的本性,促使他明确意识到要改掉过去的不良行为习惯。至此,他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自我教育的意识,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意识指导了他的行为,并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陶老先生的“糖式”教育即表明通过教育来激发自我教育才会有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要细致观察,多思考,精心“备课”,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智慧,抓住每一个合适的场景,使用合适的方式(必须包含真诚与爱心)从孩子的心灵入手,当他们感觉到来自教育者的真诚与爱心时,他们心灵深处积极向上的本性自然被唤醒,也就能够激发他们产生内在自我教育的的意识,并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当我们的教育都能够很好的激发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时,教育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