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轩
摘要:溶液的有关内容,是初中化学公认的三大难点,很多学生学的是是而非,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错误.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学生在溶液知识理解方面的常见性的思维错误.
关键词:溶液;教学;思维
在初中生学习溶液知识时,他们的思维常常在哪些方面存在误区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此谈点体会.
一、常见的思维误区
1.认为溶液的状态是液体.很多学生在家里看到的糖水、盐水都是液体,进而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溶液都是液体.事实上,溶液的定义中没有指明状态,只指明是“物质”以及“混合物”.这就说明,组成溶液的溶剂、溶质可能是液体,也可能是固体或者气体.比如,空气可以看成是二氧化碳、氧气等物质均匀的分散在氮气里,形成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它属于气态,不是液态;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把生铁看成是硅、碳、锰等物质均匀的分散在铁中,形成稳定的混合物,也叫溶液,但它属于固体.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剖析,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溶液这个概念,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认为溶液是由一种溶剂、一种溶质组成的.事实上,组成溶液的溶剂是一种,但组成溶液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二种以上,比如,将糖与食盐都放在水中,得到混合的溶液.
3.某物质溶解于水后,溶质一定就是这种物质.这样的认识不完全正确,比如,硝酸钾溶在水中,那么,溶质就是硝酸钾.但是,某些物质含结晶水,如,CuSO4.5H2O溶于水后,溶质就不是CuSO4.5H2O,而是CuSO4了;有些物质甚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溶质更不是溶解前的物质了,比如,CaO,Na2O,SO3等,它们所得到的溶液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硫酸等.
4.不饱和的溶液为稀溶液,饱和的一定为浓溶液.这个错误认识在不少学生中根深蒂固,很多教师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纠正,但收效总没有想象的大.其实,溶液的浓还是稀,是指一定质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多少;而溶液是否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关系.一般说来,溶液的浓与稀与温度变化没有关系,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常与温度以及溶剂有很大的关系.
5.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后成为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质来说,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种类型的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确实有晶体析出.
6.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也不能溶解其他任何物质.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溶液饱和是指溶质达到最大的溶解度,这个最大限度受温度和溶剂两个因素的制约.比如,在20 ℃时,把36克的氯化钠溶解在100克的水中,得到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如果将此溶液的温度升高到100 ℃,那么,它就是不饱和溶液了,此时它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说,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才有意义.事实上,20 ℃时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对氯化钠来说是不能再溶解了,是饱和了,但此溶液对其他物质来说,不一定达到最大的溶解限度,还可以继续溶解其他的物质.
7.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事实上,这是不太好比较的.假如在不同的温度下或者不同种的溶质的溶液,就很难比较.
二、突破思维误区的策略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以及转化,一直是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指导学生分析思考,构建正确的认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在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溶液知识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溶液是饱和的,还是不饱和的具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溶剂里.假如离开了这个条件,饱和与不饱和无从谈起,如果某个因素,无论是温度,还是溶剂的量发生了变化,那么原来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也随之发生变化.
2.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具有相对性.某溶液饱和了,或者不饱和,是指这种物质,而不是指另一种物质,比如前面说的,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就不能在这种溶液里再溶解氯化钠了,但不一定不能溶解其他物质,比如,可以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里再溶解硝酸钾等物质.
3.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具有暂时性.由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受温度、溶剂、溶质的量以及压强等因素的影响,饱和与不饱和常会发生转化,因此,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具有暂时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4.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浓、稀无关,这一点,我们不妨叫它无关性吧.正如上说所说的,饱和的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的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就是饱和与否,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在同样的温度下,同样的溶剂里,饱和的溶液才比不饱和的浓度高点.
总之,溶液知识的有关概念,看似简单,但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来说,溶易混淆,产生很多错误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剖析概念的内在含义,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从而提高新课程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柏品良.初三化学启蒙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南京市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 (2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