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语用特征分析

2013-04-21 09:30杨久成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指向礼貌言语

杨久成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欧亚系,河南 洛阳471003)

一、引言

“针对行为或者协作要求,表达不实施相应行为或者协作意愿的应答行为称为拒绝行为。行为或者协作要求本身称为前提行为。”[1]15如:

(1)雄介:「開けてくれよ」

美代子:「ヤダ」(伴一彦:《逢いたい時にあなたはいない......》)①

例(1)中,雄介的开门要求属于前提行为,美代子的应答则属于拒绝行为。不过,拒绝行为并非总是如此一目了然。如:

(2)稲山:「(園田に)居づらかったら、国土交通省やめてうちの事務所に来たらどうだい?」

園田:「A.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でも、B. 辞めさせられるまで居続けます。C. 外からだけでなく、中からも変えようとしなければ何も変わりません」(伴一彦:《レッツ·ゴー!》)

例(2)中,园田的应答虽然整体上为拒绝行为,但A、B、C 三个局部的功能却各有侧重,分别对应于感谢、拒绝、拒绝理由等。这称作复杂拒绝,需要化繁为简,加以切分才能深入研究。对此,代表性做法是根据功能将其切分为若干个语义公式(semantic formula②)处理。其中,Beebe 等、Furumura、伊藤惠美子、蒙韫[2-5]等研究均包含感谢、应允条件、道歉、替代方案四类语义公式,而横山杉子、池田优子等研究也包含其中的两到三种[6-7]。

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均为语际语用学、二语习得等领域的实证性研究,并未注意到四类语义公式的功能共性[1]17。实际上,从功能对象看,道歉、替代方案均指向拒绝,感谢、应允条件均指向应允。而且无论应允还是拒绝,均为请求、劝诱、提议等行为要求类③前提行为的应答行为。理论上可以将这四类语义公式概括为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统一把握。从拒绝本体研究角度④看,这种做法显然更具价值,也更符合理论的简洁性要求。本文将从功能定位、语力特征与礼貌效果三个方面揭示四类语义公式之间的语用特征共性,验证这一做法的可行性。

二、功能定位

根据对话调整理论(theory of directions of regulation),拒绝与应允为二极对立关系,两者同属请求、劝诱、提议等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的应答言语行为,与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构成强对话关系[8]88-96。根据语用逻辑(illocutionary logic)理论⑤,实施(performance)和实现(satisfaction)是对每个言语行为进行话语分析时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概念。言语行为只有满足成功条件(the conditions of success),其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方可成功得以实施;只有满足取效条件(the conditions of satisfaction),其语力方可得以实现,即按照相应的适切方向(the direction of fitness),命题内容正确描摹现实世界或者现实世界适配命题内容发生改变[9]23-45。结合对话调整理论和语用逻辑理论思想,拒绝所处的强对话环境可归纳为:前提行为的实施→应答行为的实施→应答行为的实现→前提行为的实现。即:首先发话者实施请求、劝诱、提议等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由于此类言语行为要求实现强对话关系,因而应答行为被自动触发实施。而应答行为得以实现时,根据应答行为的相应类别(是应允还是拒绝),前提言语行为或得到实现,或得不到实现。

但是,作为适切方向为现实世界适切命题内容类言语行为,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得以实现的言外要件是对话参与人一方或者双方进行一定的物理、生理或者心理的付出,按照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的命题内容要求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故它的实现往往预设了对话参与人之间的某种负担·利益关系。如果考虑到言外要素,应答行为最终影响的毋宁说是对话参与人之间的负担·利益关系。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应答言语行为的这种特征,为了对应答行为所造成的对话参与人之间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才应运而生。也就是说,该类语义公式逻辑上以应答行为的实现为前提。不过,该类语义公式即使单独使用,也可逆向推导出其功能对象即应答行为的类别。因而该类语义公式发话过程本身也应视为正在实施的应答行为的一环。综上所述,应答言语行为指向类语义公式可根据功能定位为,逻辑上以应答行为的实现为前提,行为上构成应答行为一环的语义公式,如图1 所示。

图1 功能定位⑥

同时,在图1 所示的强对话环境中,请求、劝诱、提议等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是主要言语行为[8]3-5,它们要求应答言语行为必须是毗邻对(adjacency pair)的应允或者拒绝方可与之构成强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应答言语行为字面意义如何,它们最终总要归结为应允或者拒绝。当然,在应答言语行为的中间环节,也许会出现未明确意见因而模棱两可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下,由于其无法影响到前提行为的实现与否,即无法对对话参与人之间的负担·利益关系产生实质影响,因而并不需要使用相关语义公式对其进行负向调节。因此,从功能内涵上看,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逻辑上可以划分为对应允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的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和对拒绝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的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两种,前者包括感谢⑦、应允条件等,后者包括道歉、替代方案等,分别如例(2)的A 部分以及下面的例(3)—(5)的划线部分所示。

(3)瞳:「......照代と仲良くしてあげて」

(中略)

山下:「判った。今日は彼女の相手をする」

(瞳、ニコッ。)

山下:「その代わり、瞳ちゃん、一回デートだよ」(伴一彦:《君の瞳に恋してる!》)

(4)吉田:「佳織さんのライバルは誰なんですか?」

佳織:「(自嘲して)言いたくないわ。バカバカしすぎて」

吉田:「(ため息で)僕の話、聞いてもらえます?」

佳織:「ごめんなさい。そんな余裕ないの」(伴一彦:《WITH LOVE》)

(5)美代子:「先輩、お願いします」

(中略)

康子:「(突慳貪に)なんですか?」

美代子:「だから、バレンタイン......」

康子:「他の人、当たって下さい」(伴一彦:《逢いたい時にあなたはいない......》)

三、语力特征

引言部分提到的相关研究由于其典型的实证性特征,多未摆脱按字面意义解读惯例(convention of literality),无法深入分析本类语义公式的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实际上,由于从本类语义公式本身亦可逆向推导出应答行为的相应类别,本类语义公式的语力可援引关联性理论从显义(explicature)⑧和隐义(implicature)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看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的语力。例(2)中,「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显义表达感谢。单独使用条件下,其隐义则暗示对稻山劝诱的应允。两者的推导关系可以模拟如下:

a. 稻山劝园田如果在国土交通省待不下去,可以考虑到自己的助理办工作。

b. 一个人如果应允别人的劝诱,往往会对由此带给自己的利益表示感谢。根据这一常识,如果园田对稻山表示感谢,那么他应该是应允相应的劝诱。

c. 园田对稻山感谢道,「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d. 园田应该是应允稻山的劝诱。

除此之外,如例(3)所示,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还包括对应允带给自己或对方的负担要求进行弥补的应允条件等,推导过程与此大同小异。它们的语力推导机制可一并归纳如下(“S”“H”分别代表前提行为、应答行为的发话者,下同):

a. S 对H 实施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

b. 一个人如果应允前提行为,往往会对应允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根据这一常识,如果H 对应允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那么他应该是应允相应的前提行为。

c. H 使用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对应允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

d. H 应该是应允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

再看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的语力。例(4)中,佳织的话语「ごめんなさい。」的显义表达道歉。单独使用条件下,其隐义则暗示对吉田的拒绝。两者的推导关系可以模拟如下:

a. 吉田请求佳织倾听自己的烦心事。

b. 一个人如果拒绝别人的请求,往往会对由此带给对方的潜在利益损失进行道歉。根据这一常识,如果佳织对吉田道歉,那么她应该是拒绝相应的请求。

c. 佳织对吉田道歉道,「ごめんなさい」。

d. 佳织应该是拒绝吉田的请求。

除此之外,如例(5)所示,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还包括对拒绝带给对方的潜在利益损失进行补偿的替代方案等。推导过程与此大同小异。它们的语力推导机制可一并归纳如下:

a. S 对H 实施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

b. 一个人如果拒绝前提行为,往往会对拒绝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根据这一常识,如果H 对拒绝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那么他应该是拒绝相应的前提行为。

c. H 使用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对拒绝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

d. H 应该是拒绝行为要求类前提行为。

由上述模拟可知,在显义层面上,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所表达的是感谢、应允条件、道歉、替代方案等字面语力。由于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本身有两个小类,其语力也可相应地归纳为对应允所造成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和对拒绝所造成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两类。在隐义层面上,两者作为前提行为的应答言语行为表达应允或者拒绝语力。而有关对话参与人行动倾向的常识则是将两个层面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关键,构成从显义推论隐义时的推论前提。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话参与人的行动倾向可能并不相同,因而可以想见不同母语背景的人相互交流时也许会出现相互误判的情形。而Beebe 等、Furumura 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二语学习者与母语人士之间的确会发生此类误判[2-3]。

那么,就本类语义公式而言,显义层面的语力与隐义层面的语力到底有何不同呢?我们可以从是否具有“可撤销性(cancellability)”[10]的角度进行分析。例(1)中美代子的话语「ヤダ」作为显义直接表示拒绝语力,因而无法像「ヤダ、でも開けるよ」这样,在同一个话轮(turn)中对其语力进行撤销。假若美代子说「ヤダ、でも開けるよ」,则听话人雄介会认为其语无伦次、前后矛盾,因为这会违反人类行为的最小层面合理性原则(principle of minimal rationality)[9]55-60。就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而言,其显义语力是对应答言语行为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进行负向调节,同样道理也无法进行撤销。否则将会前后矛盾。

相反,隐义层面的语力由于是语用推导的结果,可以在同一个话轮中对其进行撤销。实际上,例(2)中,虽然「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暗示园田应允稻山的劝诱,但后续的话语「でも、辞めさせられるまで居続けます」却显示园田最终还是拒绝了稻山的劝诱,也就是说后续话语撤销了「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的应允语力。例(4)中,假定佳织说完「ごめんなさい」后,紧接着表示「私のことで長話になってしまって。なに?」,道理上也并无不可。而此时,「ごめんなさい」所暗示的拒绝语力,将被后续话语所撤销。可见,显义层面的语力与隐义层面的语力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力能否撤销方面。即,显义层面的感谢、道歉、替代方案、应允条件等语力是字面语力,有字面明证,无法予以撤销;而隐义层面上的应允、拒绝语力是推导出来的语力,无字面明证,因而可以予以撤销。

四、礼貌效果

Leech 认为礼貌(politeness)不应定性判断[11]133,构成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的六个准则应看作是评价礼貌的一组尺度,话语的言语行为范畴不同,所适用的评价准则不同[11]190-192。下面,我们采用礼貌效果这一用语,着重从如何改变应答言语行为(整体)礼貌度的角度,对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进行分析。由于礼貌与语力密切相关,因而这里也相应地从显义和隐义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显义层面的礼貌效果。显义层面上,本类语义公式以对应答言语行为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的负向调节为语力。如果是拒绝指向类的语义公式,其作用是尽量保持前提行为所预设的负担·利益关系。如果是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其作用是尽量消弭前提行为所预设的负担·利益关系。默认情况下,实现并保持前提行为所预设的负担·利益关系往往被认为符合前提行为发话者的利益诉求。因而,如果不考虑前提行为本身的礼貌特征,根据策略准则(b)——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和宽宏准则(b)——尽量增大自己的负担,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具有降低应答言语行为礼貌度的效果,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具有抬升应答言语行为礼貌度的效果。如,例(4)中,佳织的话语「ごめんなさい」,表达对无法应允吉田请求的歉意,较为礼貌;例(5)中,康子的话语「他の人、当たってください」,敦促美代子找其他人代替自己满足其愿望,也较为礼貌。而例(3)中,山下的话语「その代わり、瞳ちゃん、一回デートだよ」,要求瞳对自己应允其请求提供补偿,则较不礼貌。

但是,如果考虑前提行为本身的礼貌特征,尤其是前提行为所预设的负担·利益关系是S 负担H受益时,保持前提行为所预设的负担·利益关系将违背策略准则(a)——尽量减少他人的负担和宽宏准则(a)——尽量减少自己的利益,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未必一定具备抬升礼貌度的效果。同样道理,因为违反策略准则(b)和宽宏准则(b)而被视为具备拉低礼貌度效果的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此时反而符合策略准则(a)和宽宏准则(a),因而未必一定具备拉低应答言语行为礼貌度的效果。例如,例(2)中,园田的话语「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虽然是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但是礼貌度却较高。原因在于,「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等表达感谢的语义公式通常仅能用于对S 负担H 受益型前提行为的应答,园田的话语表达了对稻山好意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谢意。

再看隐义层面上的礼貌效果。隐义层面上,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暗示对前提行为的应允或者拒绝。默认情况下,实现并保持前提行为所预设的负担·利益关系往往被认为符合前提行为发话者的利益诉求。因而,根据策略准则(b)和宽宏准则(b),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具有抬高应答言语行为礼貌度的效果,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具有拉低应答言语行为礼貌度的效果。例如,例(2)中,园田的话语「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暗示应允稻山议员的加盟建议,较为礼貌。与之相对例(4)中,佳织的话语「ごめんなさい」暗示对吉田请求的拒绝,较不礼貌。

但是,如果考虑到前提行为本身的礼貌特征,尤其是前提行为所预设的负担·利益关系是S 负担H 受益时,和显义层面道理一样,由于策略准则(a)和宽宏准则(a),无论是应允指向类还是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其最终礼貌效果都有可能发生逆转。例如,下面的例(6)中,对于智美「一緒にご飯食べよ」的劝诱,雨音回应道「あ、だったら今度でいいよ」,以替代方案的方式表示了拒绝。尽管如此,雨音的应答并不让人感觉到失礼。原因就在于,她的应答是出于不想因为自己赴约给智美造成负担,进而影响智美与男朋友约会的考虑。

(6)雨音:「ちょっと会えない?」

智美の声:「今から?」

雨音:「......ウン」

智美の声:「いいよ。彼来るんだ、一緒にご飯食べよ」

雨音:「——。あ、だったら今度でいいよ。じゃあね」(伴一彦:《WITH LOVE》)

综上所述,如表1 所示,如果不考虑前提行为的礼貌特征,通常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显义层面上具有拉低礼貌度的效果,隐义层面上具有抬高礼貌度的效果;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显义层面上具有抬高礼貌度的效果,隐义层面上具有拉低礼貌度的效果。而如果考虑前提行为的特征,礼貌性原则相关准则之间将出现适用冲突问题,相关语义公式的最终礼貌效果有可能发生逆转。但无论是否考虑前提行为本身的礼貌特征,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的礼貌效果都呈现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与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二极对立、显义与隐义二极对立的态势。

表1 礼貌效果⑨

五、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日语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的语用特征可归纳如下:

(1)逻辑上以应答行为的实现为前提,行为上构成应答言语行为的一环,根据功能内涵可划分为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和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两种类型;

(2)隐义上以应允、拒绝为语力,显义层面上则以对它们所造成的负担·利益关系变化的负向调节为语力,前者可以撤销,后者不容撤销;

(3)无论是否考虑前提行为本身的礼貌特征,礼貌效果都呈现应允指向类语义公式与拒绝指向类语义公式二极对立、显义层面与隐义层面二极对立的态势。

可见,无论从语力看还是从礼貌效果看,日语应答指向类语义公式的显义层面均构成对隐义层面的有效调节,具有典型的语用效果(pragmatic force)自我修复特性,将其作为涵盖感谢、应允条件、道歉、替代方案的上位语义公式既具有逻辑自足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

注释:

①本文引例均选自日本著名剧作家伴一彦官网(http://www.plaza.or.jp/ban)上的公开剧作。

②该术语最早见于Cohen,A.D.& Olshtain,E.Developing a Measure of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The Case of Appology[J].Language Learning,1981,3(1):118-134。Beebe 等将其引进到拒绝研究。

③日语称之为“行動要請系言語行為”,详见张勤.比較言語行為論:日本語と中国語を中心に[M].東京:好文出版,1999:62。

④从应允切入本文论题似乎也未尝不可。但是,对于前提行为而言,应允为无标记应答,拒绝为有标记应答。拒绝更易形成含多个功能变体的复杂拒绝。之所以从拒绝切入论题,正是考虑到拒绝的有标性,相关研究也多因此从拒绝而不是从应允的角度切入这一论题。

⑤又称语内逻辑,相关术语译名详见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8-56。

⑥“⇨”表示箭尾成分为箭首成分的(逻辑上的)前提;“➨”表示箭尾成分构成箭首成分一环。

⑦感谢通常仅能用于说话人负担、听话人受益型前提行为的应答,是通过承认欠对方人情来对应允伴生的负担·利益关系进行心理层面的负向调节,与应允条件的行为层面负向调节有所不同。

⑧方便起见,此处的显义含高阶显义(higher-order explicature)。严格讲,两者有所差异。

⑨上下箭头分别代表抬高礼貌度的礼貌效果和拉低礼貌度的礼貌效果。其中,细箭头“↑”“↓”表示未考虑前提行为礼貌特征时的礼貌效果;粗箭头“⇑”“⇓”表示考虑前提行为礼貌特征时的礼貌效果。

[1]杨久成.拒绝语义公式切分方法刍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

[2]Beebe L M,Takahashi T,Uliss-Weltz R.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C]//Scarcella R C,Andersen E,Krashen S C.On the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Rowley,MA: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3]Furumura Y.How can Japanese be considerate to their interlocutor in refusals?:A study of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Japanese discourse Studies[J].Languages and Culture,2002,16.

[4]伊藤恵美子.勧誘行為に対する断り方の選択をめぐって―『マレー·ジレンマ』の検証[J].言語文化学会論集,2003,21:75-84.

[5]蒙韞.中国人日本語上級学習者の語用論的転移の一考察―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のポライトネスの表し方から[J].国際開発フォーラム,2008,36:241-254.

[6]横山杉子.日本語における『日本人の日本人に対する断り』と『日本人のアメリカ人に対する断り』の比較―社会言語学のレベルでのフォリナートーク[J].日本語教育,1993,81:141-151.

[7]池田優子.中級の口頭表現能力を伸ばす指導を考える―アメリカ人日本語学習者の『誘い』に対する断りの表現を巡って[J].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2007(35):127-154.

[8]久保進.発話行為の意味ネットワーク―言語行為論からの辞書的対話事例分析[M].京都:晃洋書房,2002.

[9]Vanderveken D.Principles of Speech Act Theory[M].Ottawa:Ca National Library of Canada,1994.

[10]Jenny T.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New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88-90.

[11]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ied,1983.

猜你喜欢
指向礼貌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暗恋是一种礼貌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