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背景下闽台高校合作新取向

2013-04-18 08:37李瑜芳
关键词:学程闽台联网

李瑜芳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3)

自然科学的发展必然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巨大影响,物联网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是实现我国技术研发与推广能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力度的提高,以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在物联网产业研发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工程应用环节、以及物联网人才培养方面,闽台双方的优势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的理性决策行为产生影响,为两岸物联网产业更深层次的整合带来契机,也为两岸的教育合作提供新的平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背景下,闽台高校合作在合作内容、合作载体、合作模式方面都将发生变化,本文从人才需求、技术支持、项目研发角度分析物联网产业发展对闽台高校合作的影响;指出闽台高校合作应朝着合作载体多样性、合作方式便利性、合作项目实效性、合作群体规模性、合作机制稳定性方向发展;提出物联网产业背景下闽台高校合作的三个新取向。

一、闽台物联网产业背景

传感器技术、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为传感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器、电子标签(RFID)、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或互联网相连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即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它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工业监测、防灾减灾、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让人们享受到更加安心、便利、健康、人文的优质生活。如果互联网构成了逻辑上的信息世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那么物联网就是将逻辑上的信息世界与客观上的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改变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方式,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几十倍,将给人类带来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1.台湾地区物联网产业状况

物联网技术在台湾地区研究较早。目前台湾正在推动“智慧台湾”,在军事国防、工业、农林渔业、交通管理、健康照护、环境监测、防灾救灾、反恐防恐、家庭安全及商业领域都在进行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面向这些领域也有众多研发机构,例如: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国科会无线感测网路中心”、“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以及台湾各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台湾地区为落实整合产学研界等各单位的资源,研发前瞻性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促进传感器网络产业发展与应用普及化目标,成立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前瞻研究”项目计划办公室以协助整体计划的执行与运作。同时,台湾地区建立物联网系统展示平台、建立系统测试平台、建立系统验证平台,以此作为产业推广及学术研究的共通平台。

RFID 研究在台湾农业应用方面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台湾农委会于2007年开始着手进行“建构RFID 与二维条形码于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之策略研究及应用”科技计划,目前RFID 用于农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的成果较成熟,例如猪只个体识别、蔬果物流、花卉拍卖市场、蝴蝶兰生产管理、鸡只生产管理、海蛎箱网养殖管理等都应用了RFID 相关技术,发展农产品不同营销模式,透过RFID 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及可追溯性,以保证消费者所购买的农产品的安全性,达到农产品荣获消费者信赖的效益。[1]

2.福建物联网产业状况

福建省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力度较大,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的速度较快。福建在福州马尾显示器件产业园区重点推进“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并委托专业咨询机构编制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以新大陆二维码、上润智能传感器、冠林科技智能楼宇、国脉科技无线数据传输为技术核心,发展壮大与物联网应用直接相关的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等相关产业。目前福建电信与全省九地市达成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合作,启动了楼宇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物联网项目;福建移动持续开展“无线城市”建设,在城市综合管理领域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助力城市交通、环境、公共事业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福建联通在煤矿安监、灾害应对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三大电信运营商立足无线宽带网络,结合各自发展战略加速物联网技术应用,推进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提升。全省食品追溯系统加快建设,厦门、福州、南平、龙岩正在完善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泉州、漳州、莆田、三明、宁德5 个设区市肉品追溯系统建设全面启动。全省蔬菜、水产品、流通食品、进口葡萄酒等多领域全面的追溯体系也将启动建设。龙岩市打造“质量物联网平台”,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结合嵌入式、RFID、二维码及3G通信技术为一体,建立产品质量抽样、业务受理、检验检测、检验报告样品管理系统,从而提升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和管理水平。

福建省物联网产业收入上升幅度较大。2009年福建省物联网产业年销售收入约100 亿元,其中,传感网设备收入20 亿元,传输网收入10 亿元,物联网应用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70 亿元,全省已有100 多家从事物联网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的机构和企业。2010年福建省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150 亿元,2011年福建省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 300 亿元。[2]按照《福建省“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物联网产业集群预计到2015年全省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接近1000 亿元。

物联网产业链上游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例如处于物联网产业链上游的福建知名企业新大陆公司已发布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并围绕该芯片提出179 项专利申请,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福建新大陆公司从2011年开始赴台湾地区投资,打破了过去主要是台商到福建投资的格局,出现了双向投资的态势。

3.闽台物联网产业正在走合作发展的道路

闽台物联网产业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成为必然趋势。比较闽台其他产业,一般是台湾地区具有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大陆具有资源和市场的优势,但是从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在技术与资本方面闽台各有所长,而资源和市场仍然是福建的优势。由于两岸物联网产业各有所长,并且海峡两岸都把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提升各自经济向前大踏步迈进的发动机,因此闽台物联网产业应该走合作发展的道路,在合作博弈中,合作整体收益必将大于其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

2008年 9月9日,“两岸三地”RFID 产业联盟在厦门成立;2011年10月18日,由福建省信息化局、台湾中华资讯软件协会、台湾产业电子化运筹管理学会等两岸多家机构联合发起的“闽台物联网联盟”在福州成立,闽台物联网联盟由闽台70家从事物联网研究、生产、应用和运营的企事业机构组成,包括台湾凌群集团、神通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国众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等物联网技术领先的台湾企业。为加快物联网发展,福建强化产业招商,把物联网发展作为闽台产业深度对接重点,实行“以市场换技术”,让出部分政府可调控的市场空间,吸引和承接国内外知名物联网企业落户福建;努力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到福建设立研发机构,并与福建企业对接。总之,闽台物联网产业既存在垂直分工的可能性,也存在水平分工的可能性;闽台物联网产业具有合作发展的趋势;而闽台物联网产业的合作发展必然为闽台高校合作提供新的契机。

二、物联网产业发展对闽台高校合作的影响

物联网产业发展对闽台高校合作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物联网先进技术为闽台教育合作新模式提供技术支持,物联网产业促进政策为闽台教师合作研发项目提供新平台,物联网人才的缺乏为闽台高校合作培育人才增加动力。

1.物联网先进技术为闽台教育合作新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物联网先进技术为闽台教育合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持。闽台高校合作可以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视频监控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可以自动的、实时的对物体或环境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例如“两岸高清远程教学视频系统”由视频主机、带宽租用、高清投影机、高清电视和摄像头等硬件设备组成,具有远程视频录制、播放、直播等功能;只要闽台双方签订视频应用方面的相关协议,双方选择通用视频标准的视频系统,具有10M 以上的单独网络出口线路就可实现两岸视频的对接。利用这种视频对接技术可实现海峡两岸视频会议、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双方人员实时互动。例如学生在大陆可以实时接受台湾教师的讲课,台湾教师提问、大陆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台湾教师解答;在同一时间进行实时沟通。通过物联网,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可直接了解到远程对方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指导和点评,对方环境或实验的温度、湿度、烟感等信号能通过物联网直接显示在视屏上,甚至被感知。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为闽台教育合作带来便利,为闽台高校合作新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2.物联网产业促进政策为闽台教师合作研发项目提供新平台

物联网产业促进政策为闽台教师合作研发带来契机。在2000年,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每年都有研究项目,2012年 3月 30日,14 个“数字福建”建设项目集体开通,加大了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的力度。在福州软件园还专门建设总面积约3300平方米的展示未来智慧生活和福建省物联网建设成果的“智慧馆”。福建省科技厅从1998年起就拨出专款设立了科技合作计划专项,用以支持两岸科技合作项目。2008年立项支持了10 个项目,资助金额130.8 万元;2009年立项支持了22 个项目,资助金额260 万元。2010年立项支持了18项,资助金额达570 万元。

总之,在大陆,无论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都较台湾地区多,台湾地区的物联网研究人员都在瞄准大陆的市场,众多台湾信息化服务商落户福州、厦门等地,参与福建多个行业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闽台高校教师可进行合作研发,联合申报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信息化局等许多纵向课题,还可以联手与企业签协议进行横向课题研究。由此可见,物联网产业促进政策为闽台教师合作研发项目提供新的平台。

3.物联网人才的缺乏为闽台高校合作培育人才增加动力

物联网技术发展急需闽台高校培养人才。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又一次触动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技术,但是物联网技术产业需要的人才严重不足。教育必须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闽台的高校都在着手培养物联网产业人才。福州大学、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等17 家本科和高职院校都与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办学或校企合作协议书,培养物联网产业人才。台湾地区也特别缺乏既懂硬件又懂软件的物联网韧体人才。由于学校专业的局限,许多软件专业的学生不懂硬件,硬件专业的学生不会编程,致使目前物联网产业极其缺乏韧体人才。台湾有些学校特意开设“RFID学程”给外专业的学生选修,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物联网相关知识后,开发不同行业的应用,加快培养物联网产业人才。[3-7]

闽台教育在物联网人才培养上优势互补性强,台湾各大学的《无线个人区域网络》、《无线感测网络实务》、《无线短距离通讯》、《RFID 技术与实务》、《RFID 资讯系统与应用》、《ZigBee 传感网络技术》等课程开设时间较长、实验设备较齐全。而福建高校具有物联网项目多、实训基地多,工程项目实习机会多的优势。由于物联网人才的缺乏,且闽台教育优势互补,因此闽台高校具有课程资源共享的意愿,合作培养物联网人才的动力较足,物联网人才的缺乏为闽台高校合作培育人才增加动力。

三、闽台高校合作的新取向

博弈专家已经用数学证明,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合作可能是稳定的。如果博弈无穷次,双方就会逐渐从互相背叛走向互相合作。因为博弈的重复,为合作的各方提供了审时度势的空间,使双方有权衡得失的机会,各方再考虑到未来效应,完全可以放弃眼前利益,采取合作策略,达成帕累托最优均衡。闽台高校是合作博弈的双方,要达到帕累托最优,需要合作博弈双方的团体理性,需要重复、规模和稳定性,需要高效率与便利性。合作不仅要有概念性的合作,更要有具体项目与合作载体的支撑;只有达到显而易见的合作成效,闽台高校合作才具有可持续性。在物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物联网产业给闽台高校合作带来的契机,在原来闽台高校合作的基础上,让闽台高校合作的趋势朝着合作载体多样性、合作方式便利性、合作项目实效性、合作群体规模性、合作机制稳定性方向发展。应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背景下,闽台高校合作新的合作取向。

1.以视频对接为载体,提高两岸高校合作的便利性

闽台高校合作的新取向之一就是利用“两岸高清远程教学视频系统”,以闽台课程等资源视频对接为载体,提高两岸高校合作的便利性。

视频对接的优点是:(1)成本低。投入一套“两岸高清远程教学视频系统”硬件设备,可以进行无数门课程的资源共享,比教师互访、学生互访的成本低;(2)方便可持续。双方都可将教室或实训现场的情况通过视频呈现给对方,学生对设备的操作问题和学习的疑难问题可立即提问。师生不用出境就可召开研讨会、进行课程互动,这种合作方式便利,更具有可持续性;(3)交流面大。过去师生互访的人数有限,现在通过两岸课堂教学的视频对接,两岸的两个班级就如同一个大班。过去常用的闽台高校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共办研讨会、合作研究项目、合作举办辩论赛等合作活动都可通过两岸视频对接的方式进行,非常便利。目前已有个别学校进行了两岸的视频对接,效果很好。因此闽台高校合作的新取向之一就是以视频对接为载体,提高两岸高校合作的便利性。

2.通过两岸师生结对子的方式,提高两岸人民交往的规模性与实效性

闽台高校合作的新取向之二是通过两岸师生结对子的方式,提高两岸人民交往的规模性与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一些两岸师生结对子的激励政策,鼓励福建教师与台湾高校教师结对子,鼓励福建学生与台湾学生结对子,这样可迅速扩大两岸人民交往的广度,提高合作群体的规模性;加大两岸人民交往的深度,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两岸教师结对子合作研究项目是闽台教师合作的新选择,福建省科技厅已给出了激励政策,但是有些台湾高校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资讯和立项渠道,通过两岸教师结对子,共同跟进物联网等技术前沿,共同申报我省的科研项目并研究,共同切磋教学、编教材、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利用一个个具体项目将两岸教师联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合作的实效性。

在两岸学生的交往方面,目前有部分福建学生到台湾访问学习,但学生赴台的面不大,福建省教育厅2009年就启动了闽台高职“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由大陆高等职业院校与台湾科技大学和相关台资企业三方联合开展实质性合作,学生毕业后颁发大陆高职的文凭),如果学校帮助“校校企”班的学生与台湾学生结对子,甚至让高校的所有学生都与台湾的学生结对子,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互相帮助,并组织技能大赛、辩论赛、夏令营等活动让他们见面,这样闽台学生交往的面会扩大,交往的感情会更深,让年轻人意识到维护台海和平的重要性,从而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交流机制,凝聚两岸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

3.通过“闽台学程合作模式”,实现闽台技职高校合作机制的稳定性

闽台高校合作的新取向之三是通过“闽台学程合作模式”,实现闽台技职高校合作机制的稳定性。

目前台湾高校不允许发学历给大陆高职院校赴台的学生,两岸教育交流无论是教师赴台湾访问,还是学生赴台湾学习,虽有收获,但也存在许多问题:(1)学生赴台湾半年或一年没有很明确的学习指向性,学生三年的课程学习衔接不上,学习费用昂贵,又不能获得台湾高校的文凭;(2)教师一、二个月的访问学习无法修读完整的一门课;(3)学校教育成本提高,因为学生赴台湾学习时大陆学校收不到这些学生的学费,这也影响了大陆学校的积极性。[8-9]在这种情况下,本人认为两岸技职教育的合作模式应增加一种“学程合作模式”。

所谓“学程”,是针对某个技术领域或某个应用方向开设的一组课程,学生修完这组课程并获得学分,学校会发给学程证书。学程可针对本专业的学生开设,也可针对外专业的学生开设。每个学程包含的课程数不同,学分数不同,例如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RFID 应用学程》是针对学校各专业开设的次专长学程,该学程包含2 门必修课和10 门选修课,必修课为:《RFID 概论》(3 学分)、《RFID 实务专题》(3 学分)。选修课为:《RFID 信息系统》(3 学分)、《信息安全技术》(3学分)、《对象导向分析与设计》(3 学分)、《系统分析与设计》(3 学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概论》(3学分)、《手持式装置程序设计》(3 学分)、《无线网络概论》(3 学分)、《电磁学》(3 学分)、《无线通讯技术》(3 学分)、《射频电路分析》(3 学分)。对于外专业学生,只要有18 学分以上的课程(必修6学分、选修12 学分以上)通过考试,就可获得次专长学程。

“闽台学程合作模式”,即闽台双方制定合作学程,有些先期课程在大陆完成,有些理论和实践课程在台湾科技大学完成,这样大陆教师与学生赴台一至二个月内(或暑假期间)就能将一个学程的课程集中学完。这种模式有三个好处:(1)对赴台人员有好处,大陆教师与学生去台湾学习能学到完整的一门技术,且费用比去一个学期或一年的费用低,因此参与的人数会增加;(2)对台湾的科技大学有好处,因为台湾科技大学的教育资源充足,希望招收更多的生源,在台湾仍然不发学历给大陆学生的情况下,这种短期学程培训将引来众多大陆的教师与学生;(3)对大陆高职院校有好处,大陆学生按照大陆学习的完整体系教学,学生所有课程照常学,不会存在学生课程学习衔接不上的问题;大陆学校对学生的收费照常,不会出现学校成本提高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额外学习一个实用的学程,对其能力的提高有好处,从而也提高了大陆学校的教学实力。因为三赢,其合作机制将较稳定,较长久。

总之,物联网技术在不断成熟,将为闽台高校合作新模式的出现提供一系列技术支撑;由于物联网人才的缺乏,闽台高校的优势互补,以及提供闽台教师合作研发的项目增多,给闽台高校合作带来新的契机;在物联网产业背景下,闽台高校合作应通过视频对接、两岸师生结对子和闽台学程合作,实现闽台高校合作的合作载体多样性、合作方式便利性、合作项目实效性、合作群体规模性、合作机制稳定性。

注释:

[1]江文雄、王義智:《两岸技职教育》,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4年。

[2]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3]李瑜芳:《闽台区域合作完善的价值取向与合作模式》,《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 期。

[4]吕九一、陈楠:《无线传感网络的应用与发展概述》,《科技广场》2011年第3 期。

[5]李瑜芳:《台湾技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6 期。

[6]江文雄:《技术与职业教育概论》,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6年。

[7]李瑜芳:《福建信息产业高职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5 期。

[8]詹志华:《闽台科技产业合作的相关因素及对策》,《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 期。

[9]李瑜芳:《关于海峡两岸高校实施双联制的调研报告》,《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学程闽台联网
“身联网”等五则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普通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管理研究
抢占物联网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实施“学程导航”模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