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同辉,黄奕江,叶大文,侯金华,黄峻松
(解放军第123医院,安徽 蚌埠,23301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1]。LC开展初期,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曾被列为禁忌证。随着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及患者对微创手术的渴望,腹部手术史患者已不再是LC的绝对禁忌证。2000年2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共开展12 023例LC,其中86例有腹部手术史,效果良好。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患者中男67例,女19例;26~74岁,平均(48.6±16.2)岁。上腹部手术史49例,下腹部手术史37例。术前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10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72例,无功能性胆囊4例。1例B超提示胆总管直径为0.9 cm,黄疸指数及肝酶谱均正常,术前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排除胆总管结石。合并糖尿病5例,空腹血糖8.4 ~12.6 mmol/L,术前均控制在 6.0~8.0 mmol/L;合并冠心病4例(心功能Ⅰ~Ⅱ级),均常规营养心肌治疗1周。距上次手术时间均超过1年。既往术式: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左半结肠切除术、脾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剖腹探查术。病例选择标准:(1)无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2)无全麻禁忌证;(3)未怀疑胆囊癌;(4)距上次手术时间>1年;(5)无粘连性肠梗阻;(6)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行LC。
1.2 手术方法 均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常规三孔法施术。根据腹部切口位置选择第一穿刺孔,采用开放法或与闭合法相结合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8~14 mmHg。上腹部手术史患者切口累及或靠近脐部时,于脐下5 cm处做第一穿刺孔;下腹部手术史切口累及脐部时,于脐上3 cm处建立第一穿刺孔,亦可选择剑突下偏右1~2 cm处,但应结合开放法建立气腹。如穿刺失败,可于脐部做小切口开放法直接进气,在腹腔镜监视下分别建立另外两个切口。紧贴壁层腹膜锐性分离粘连,紧贴肝缘锐性分离胆囊包裹性粘连,找准间隙,逐步分离。三角区的膜性粘连较容易分离,尽量显露文氏孔;对于不妨碍胆囊切除的粘连,不必强行分离。腹腔内广泛致密粘连时应果断中转开腹。以Rouviere沟作为标记,找到安全三角,采用内外三角联合入路解剖三角区,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术中粘连面积广、渗血多的患者,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2],酌情使用抗生素3~4 d。
本组82例成功完成LC,占95.3%;4例中转开腹,均为腹腔内广泛致密粘连,镜下反复尝试,均未成功。6例因粘连面积广、渗血较多,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观察24~48 h无明显液体引出后拔除引流管。手术时间30~85 min,平均(48.2±22.4)min;术中出血量 15~90 ml,平均(54.6±32.5)ml;术后住院4~6 d,平均(4.2±1.6)d。术后随访2~5个月,4例切口脂肪液化,予以换药治愈;余均无肝内外胆管损伤、胆漏、肠漏、肠梗阻、腹腔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
腹部手术史患者曾一度被列为LC的禁忌证,主要因腹腔粘连导致穿刺Trocar、气腹建立及术野显露较困难,容易发生副损伤,中转率较高。因此,术前应充分评估手术区域粘连程度,严谨设计手术方案,术者具备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以确保手术成功。
3.1 切口选择及气腹的安全建立 有腹部手术史患者LC成功的第一步是第一穿刺孔的选择与气腹建立[3]。术中应根据腹部切口位置选择第一穿刺孔,我们一般采用开放法或与闭合法相结合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8~14 mm Hg。上腹部手术史患者,切口累及或靠近脐部,可于脐下5 cm处选择第一穿刺孔;下腹部手术史患者,切口累及脐部时,可于脐上3 cm处选择第一穿刺孔进气,亦可于剑突下偏右1~2 cm处(主操作孔位置)选择穿刺孔,但应结合开放法建立气腹,直视下穿刺Trocar。穿刺时应掌握一定的控制力度,尽力提起穿刺点两侧腹壁,以增加腹腔内空间,使Veress气腹针尽可能避开粘连束带。如明显感觉两次落空感,表明穿刺成功,此时开启气腹机,根据气体流量及腹腔内压力判断是否成功充气。如穿刺失败,可于脐部做小切口逐层切开腹壁,直视下建立气腹,先用手指伸入腹腔,分离周围粘连,探查此处无肠管或较大血管后穿刺Trocar。此法既便于分离腹壁粘连,又减少了腹腔脏器的损伤。如漏气,则将Trocar两侧用丝线缝合固定,亦可用巾钳固定。在腹腔镜监视下分别建立另外两个切口,其位置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
3.2 如何安全地松解腹腔粘连 松解粘连是耗时且细致的操作,术者需具有一定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一般腹部手术后半年至1年内粘连反应最严重,随后粘连逐渐减轻,数年后多为膜性粘连,易于分离[4]。粘连物多为大网膜,少数为肠管、肠系膜与纤维束带。术中分离粘连一定细心,分离腹壁粘连时应紧贴壁层腹膜锐性分离(宁伤腹膜,勿伤肠管);遇胆囊包裹性粘连,镜下难以显露胆囊,应紧贴肝缘锐性分离,找准间隙,显露并提起胆囊底部,紧贴胆囊逐步分离,分离时采用分离钳、电钩或剪刀相结合,千万不能远离胆囊,以免误伤腹腔脏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此类患者组织脆、易出血,操作应轻柔,切勿撕拉。三角区膜性粘连较易分离,牵拉胆囊保持一定张力,可很容易地将粘连束带自胆囊浆膜下剥离,尽量显露文氏孔即可,不必强行分离腹腔内不妨碍胆囊切除的粘连,以能充分暴露手术区域为目的,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副损伤。腹腔内广泛致密粘连、“三管一壶腹”结构无法辨认时,应果断中转开腹,以免导致严重后果。本组4例患者腹腔内广泛致密粘连,操作空间无法显露,镜下反复尝试,均未成功,遂中转开腹。
3.3 胆囊三角及术中出血的处理 LC成功的关键是胆囊三角的处理。分离粘连并充分显露胆囊后,以Rouviere沟作为标记,找到安全三角[5]。采用内外三角联合入路解剖三角区,左手抓钳夹持胆囊,使胆囊壶腹稍膨出,在一定张力下,右手持分离钳或电钩,自壶腹下方开始,向胆囊管方向分离,切开胆囊颈管交界浆膜,先解剖胆囊外三角,再逐步过渡至胆囊三角,并逐渐向胆囊管纵轴方向分离,暴露胆囊管后,用分离钳自胆囊管后方试行穿出,镜下看见分离钳钳尖时,均匀用力,上下晃动,切勿暴力,直至胆囊管完全裸露后施夹[6]。对于急性期胆囊,难以夹持时,可先穿刺减压再游离,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必要时行胆囊大部切除术,术中时刻遵循“宁伤胆,勿伤管”的原则[7]。胆囊动脉主干及分支出血,我们多使用钛夹夹闭法,此法安全可靠且实用,应吸尽积血,辨清肝外胆管走行,看准出血点再施夹。如胆囊动脉回缩,可左手持分离钳钳夹出血血管,右手持钛夹钳夹闭,切忌盲目钳夹。胆囊床出血时,可采用电灼法,电凝时应避开钛夹,否则可引起钛夹脱落及胆管误伤。Calot三角区及胆囊床渗血时,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此法更适合肝门区域渗血,避免电凝导致的胆管损伤。术毕,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并吸尽,以免术后肝下间隙积液、感染。
3.4 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 放置引流管是确保手术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腹部手术史患者粘连面积较广、渗血较多,术中放置引流管不仅可引出渗出物,更重要的是便于术后观察有无胆漏、出血,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本组6例患者因粘连面积较广、渗血多,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
综上所述,只要正确选择第一穿刺孔,安全建立气腹,仔细分离粘连,细致解剖胆囊三角,为腹部手术史患者行LC是安全、有效的。
[1]邹浩,张小文,李越华,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入路的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2):144-148.
[2]雍召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6):445-447.
[3]张国伟.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技巧[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1):67-68.
[4]陈定伟,周伟,牟一平.有上腹部手术史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关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3):226-227.
[5]蔡华杰,叶百亮,韩宇,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Rouviere沟解剖定位及其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3):229-231.
[6]余同辉,黄峻松,黄奕江,等.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20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2):140-142.
[7]雷晓东,邱培才,利民,等.普通吸引器刮吸法行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8):758-760.